所有的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儿童来说,有时家长的高期望值,往往会对孩子产生种种负面的影响。
★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
孩子清楚家长对他们的期望,知道自己身负重任,他们会尽心尽力地读书以报答父母。孩子学习好了,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是做一个常胜将军,所以他们怕别人赶上、超过,常常是神经绷得紧紧的,一点儿也不敢松懈,认为一放松就会落下来,总有紧迫感。学习成绩落后了,孩子又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又急又怕,拼命想追,却又追不上,心里真苦。所以无论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都会觉得自己的成败要决定全家人的命运,由此他们感到心理压力太大,心理负担太重。现在的学生心理压力之大、负担之重,是20世纪60~80年代的学生所未能体会到的。
★产生自卑、自责心理
当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不仅个体的期望与个体本人的行为有关系,期望也可影响他人的行为。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就可以影响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但是激励力量等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期望概率指一个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所以如果期望概率为0时,激励力量就为0了。有些学生受父母影响每次考试都将期望值定得较高,由于不切实际或其他种种原因屡屡失败,他们就会认为无法实现父母的高期望,从而丧失了信心,产生不良情绪。轻者情绪低落,内心有沉重感,进一步就产生自我评价低,整日忧心忡忡、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感到生活乏味,导致自卑心理,产生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和自责心理。
★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学生由于不能达到目标,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当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时就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焦虑情绪状态,特别是面临考试,他们会难以入睡,甚至接连几天通宵失眠,考试时出现紧张反应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变化,如冬天也会出汗、手颤抖、胸闷、心跳加快等。还有心理活动异常,如注意分散、记忆缺失、思维迟钝等。例如,常有学生在心理咨询时说考试时脑子里一片空白或反复出现某首歌曲、某个电影、电视镜头,有时会像触电一样的感觉传遍全身,手足无措。
★产生逆反心理
学生进入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思想、要求、志趣,而父母既不理解又沟通,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过分严厉粗暴,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对父母所说的话不分是非一概反对,或消极抵抗,或阳奉阴违。很多学生反映有许多话宁可跟同学说也不告诉父母,有些学生反映与父母无话可说。如果父母平时脾气尚随和,态度和蔼,那家庭的气氛还算风平浪静;如果父母平时比较严厉,态度强硬,那家庭的气氛是随时会发生惊涛骇浪。
★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年龄小的男孩子。他们整天只听见爸爸妈妈唠叨要他们好好学习,而不清楚好好学习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他们以为是为爸爸妈妈读书,所以无主动学习要求,对学习缺少兴趣,只是为敷衍家长而去学校。不少学生学习成绩不差,也只是因为学习是为了父母的期望,因而学习积极性不够、不喜欢学习,仅是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有的遇到困难或受挫就恐学甚至逃学。
因此,家长在了解了孩子的问题所在之后,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后的教育和训练,把过高的期望值降下来,更符合实际地要求孩子。家长应面对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现有的条件制定出适当的期望,每个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不一样,因而所能达到的目标也不一样,决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拔苗助长。只要是孩子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学,那么他达到什么程度家长就要坦然地接受客观现实。
同时应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智地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方式,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千万不能包办代替。轻者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大学里常发生学生不喜欢父母决定的专业而退学),重者会毁了孩子。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幸福、前途似锦。只要不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是客观地与孩子共同商讨,实事求是地设定出期望,那么适当的期望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