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多媒体教学在我国从产生到普及,已有超过二十年的历史。这二十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年代,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乐于、甚至是依赖于使用多媒体来开展他们的课堂教学。如今,多媒体设备正在成为教室中必备的教学媒体;任何一节公开课,都离不开多媒体。从上课伊始的导入,到重难点的讲解;从认识新鲜事物,到激发学生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到处都可以发现多媒体的踪影。

同蓬勃发展的应用实践相比,对多媒体有效应用的教学研究却显得发展缓慢。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和不使用多媒体有什么差别?多媒体是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对类似于这些深层次的问题的思考,在各类书籍和论文中,探讨得还比较少。一方面是热火朝天的实践,一方面是略显苍白的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只是经验层面的实践,或多或少会带着自发和盲目的特点。而从实践来看,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所言:“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多媒体的应用是一个‘灯下黑’的问题。大家天天都在用,可是对为什么要用、如何用、用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却常常一无所知。”

对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并证实了这个问题。教师的课件普遍存在着制作简陋、不合乎学生认知特点等问题;教师应用多媒体所进行的教学常常缺乏明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甚至在很多的课例中,多媒体成了破坏教学质量的“罪魁祸首”。

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对多媒体的基本教学理论的研究。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归根结底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不能将多媒体的应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多媒体的作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哲学角度说,工具永远和活动联系在一起,没有超越活动的工具。多媒体也是一样,只关注多媒体本身,不去关注相应的教学活动,再华丽的课件也不会带来好的教学结果。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不会因多媒体的出现而变得简单。相反,多媒体的出现,为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仅仅做出漂亮的课件是远远不够的,很多的教学实例都反映了这一点。

教师们常常对如何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感到茫然。针对这种现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工作者们申请并承担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专项课题——“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有效性研究”,立足实践,通过大量的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等研究活动,对数以百计的课堂教学实例和课件实例进行了统计分析,逐步揭示了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实际需求。

本书是此项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从教学策略的层面,以学习心理学为指导,结合实例论述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间的关系,提出了多媒体教学的心理模型。本书根据多媒体对学生认知影响的心理机制,从感知、动机、表象、记忆、情感五个方面论述了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在最后一章介绍了以教学为本的多媒体应用效果评价。本书使用具体案例描述与点评的方式来阐述有关的理论与策略,希望能够通过本书的介绍,帮助教师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如何使用多媒体,并通过多媒体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仅凭这一项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共同投入研究与总结工作,才能逐步让“灯下黑”的问题明亮起来。希望这本书能够抛砖引玉,为这个领域的繁荣与发展起到铺路石的作用。

朱京曦

2010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