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增进人的道德自由,培育人的道德智慧,提升人的道德福祉,前辈哲人无不为此孜孜以求,铢积寸累。然而随着现代性对古典心性的拆解,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将道德本真撕裂为碎片,人类如何在此种精神境遇中重新建构德福一致的价值体系成为当前道德哲学乃至道德教育哲学最为核心的思想主题。一方面,道德是否可教的本体论难题亟待答复,另一方面,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与制度构成也需要进一步的理性反思。而且,道德教育已经不再仅仅作为学校的一种职能,而是关涉由现代性催生的诸多争执。作为学校的一种职能,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需要得到系统地反思与批判;作为解决现代性争执的可能方案,学校道德教育则需要提出新的改进策略,以引领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学校道德教育能否应对价值多元与价值消解的挑战,并自觉参与现代性的道德救赎,已经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然担当。
面对“古今之争”的精神张力,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文化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历史资源,它所诉诸的人心秩序与道德制度建构业已成为当前现代性拯救的一个思想方案。古典心性与现代性的相遇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文本”,为此所有有志于道德教育的思想者必须提出具有足够容量的思想框架,以应对经典重释与时代命题的双重挑战。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道德教育正遭遇着理论与实践的严峻挑战。文化的多元奔放,各种社会思潮的奔涌激**,相对主义的不断蔓延,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承续,异域道德思想的民族转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不仅关涉着当前道德教育能否摆脱困境,而且尤为重要的是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道德前景和道德格局。
无论是令人担忧的社会道德生活状况,还是道德教育自身发展面临的窘境,抑或理论之独有魅力的吸引,都催逼着我们在这一领域去做新的探索,新的构思。正是基于我国道德教育研究之上述问题的焦虑,也源于对学术本身的热情以及理性的真诚,才有了本套丛书的筹谋与勘定。本套丛书不惮以探询当代道德教育拯救之道作为自己理论上的努力,以图澄清当代道德教育之流弊、根源及改进之道,以用作对我们思考道德教育之深层问题的某种提示。面对层出不穷的道德教育问题,我们基于何种立场,采用何种方式探寻道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不仅关涉我们以何种姿态来寻绎道德教育的时代意蕴,与时俱进地推进道德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和纵深发展,也将产生某种积极的影响。
由是,本套丛书的出版怀抱着这样一种实践追求:其意并非在于造就体系凿凿之道德教育理论,而在于以较为多元的视野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追究道德教育之本然与应然,表达我们对道德教育的个体性见解。所以,编录诸文既有道德教育哲学的澄明思辨,亦有道德教育实践方法的理论考证;既涉及我国道德教育的古典气质,亦关注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格。我们旨在通过不同风格、不同角度的较高学术性论辩,拷问道德教育何以及如何直击受教育者心灵的真谛。本套丛书亦秉持着这样一种理论情怀:以历史、逻辑、现实的对比论证为切入点,以反映目前国内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宗旨,以充分的理论自觉,反映道德教育的新论点,着意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诸多困惑的澄明,开阔视野,启迪思路,激发学界审思与建构道德教育理论的热忱,创生符合道德教育本义而又适合中国国情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本套丛书收录了八本专著(按拼音排序):陈萍的《学校教育“新民德”的百年历程》、冯永刚的《制度道德教育论》、林海亮的《正面教育论》、刘丙元的《当代道德教育的价值危机与真实回归》、冉玉霞的《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唐爱民的《道德教育范畴论》、谭维智的《庄子道德教育减法思想》、叶飞的《现代性视域下的儒家德育》。每本专著的作者均为专事道德教育研究的青年才俊,有的业已在学界崭露头角,或在同仁中获得了某种认肯。丛书的每一本著作均为作者在经历专门的学术训练与辛苦劳作后撰写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精修而成,均为道德教育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上的开拓、创新之作。诸才俊年轻敢为,葆有理论上的热情与勇气,大胆创新,观点犀利,才华初露,尽显青年学者们潜心道德教育研究事业的独特情怀;同时亦饱含学术上的尊重与虔诚,论证严谨,逻辑缜密,展示着徜徉道德教育研究这一艰深领域的理论魅力。当然,亦因年轻,恐不乏稚嫩,借本套丛书刊行求教于专家、同仁,以得改进与鞭策。我们相信并期待,本套丛书对促进我国道德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丰富道德教育研究的论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本套丛书的顺利出版,得益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方人士的鼎力相助,策划编辑郭兴举博士更是为本套丛书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辛勤的劳动为书稿增色颇多,在此一并表达我们真诚的谢意。
戚万学
2011年8月19日
于泉城·济南 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