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会学习(1 / 1)

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所学的知识需要大学生系统地理解与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由高中阶段的简单记忆和反复训练转变为专业性的系统学习和独立研究,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广泛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面对不同的学习要求,不少大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了解大学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困惑,做好相应的心理调适,改善学习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中的心理困惑

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学生主要的心理困惑在于学习动机和考试焦虑。

(一)学习动机缺乏

学习动机的缺乏,是大学生面对学习时最主要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意志薄弱,知难而退。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物质生活比较优越,学习生活都由家长照顾,缺乏独自面对困难的能力,且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等方面的意识往往有所欠缺。进入大学后,随着学习方式更加偏向主动,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后,他们往往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知难而退,有的学生甚至意志消沉,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价值观不端正,缺乏信念。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人们受到一些消极价值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把价值观定位在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遇事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为求名利不顾他人。小部分大学生甚至以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认为“不管白猫还是黑猫,赚到钱的才是好猫”,缺乏踏实学习的正确信念,没有以知识充实人生的远景规划。

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的内容随着科技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但部分学科内容与社会现实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作为在信息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对书本知识与社会发展的差距有较强的感知力,因此,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状况的脱节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社会环境的干扰。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丧失了原先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整体表现出浮躁的思想状态。在激烈的竞争下,沉重的就业压力也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毕业生与就业单位之间实行双向选择,找不到好工作,家长与学生对于教育投入的预期与结果的落差难免产生心理失衡,这种失衡的心态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学习动机过强

一位大一女生在高中阶段时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进入大学后学习也非常努力,然而,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她的成绩仅为中上。为此,她一直闷闷不乐,并暗下决心更加努力学习,有时学习至深夜。因长期休息不好,该生白天精神不振,并伴有轻度抑郁。后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干预下才得知,该生并没有认识到周围同学考入大学的成绩基本与自己在同一层次,经过个人努力成绩达到中上,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很显然,学习动机不足和学习动机过强都会带来学习上的心理困惑。

强烈的求知欲。《礼记·学记》中有句名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为:经过学习才会知道自身的不足,经过教授才能知道自己知识上的困惑。爱学习的人都能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惯性行为,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丰富。大学校园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自由丰富的学习时间,这为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废寝忘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然而,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同样有可能出现心理困惑。

争强好胜。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享受着百般呵护、万般宠爱,成长的环境使他们自小性格中便有争强好胜的因素。大学时期正值青春年华、意气风发之时,学习方面他们也多会你追我赶。这种争强好胜之心,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导致学习上的心理困惑。

情绪紧张。学习动机过强时,学生往往心理压力较大,造成情绪紧张。由于长时间的超负荷学习,压力巨大、心理脆弱、情绪紧绷,反而导致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缓慢、学习效率低下。长期的情绪紧张容易产生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等身体机能疾病。

容易自责。学习动机过强的学生往往是完美主义者,在学习上不甘人后,不能接受比别人差的现实,不能承受学习上的挫折;如果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就会产生很大的思想压力,自责自己的行为。他们也不能理性地设置学习目标,常常处于苦恼之中。

(三)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学生一种较为常见的情绪状态,是学生在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时,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或不能克服考试中的困难而心存自卑,或者害怕考试失败而形成的一种纠结不安、畏难、恐惧的心理状态。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会造成伤害。焦虑的程度有轻重之分,长期严重的考试焦虑会造成学生心理上恐惧、烦躁、抑郁,对学生的性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社会对于个人能力的评判标准偏差。“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中国古代对于读书人的能力成就简单评判的鲜明写照。近现代以来,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人们留下的思维定式仍然发挥着惯性作用,以考试成绩来衡量个人能力显然是社会对于个人能力的评判标准产生了偏差。

不能合理设置目标。《老子》中曾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只有了解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的缺点,才能保持足够的清醒,采取理智的行为,展现生命的精彩。个人不能清楚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就不能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设置目标,往往设置过高的目标又无法达到,造成思想焦虑。

缺乏有效的学习技巧和应试策略。学习技巧与应试技巧需要学习者结合自身特点,在长期的学习中摸索总结而得出,有技巧、有策略的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埋头苦读而不思技巧,不善总结,则往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缺乏有效的学习技巧和应试策略显然容易导致考试焦虑。

家长的过高期望与学生实际之间的落差。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和考试,过度关注考试成绩,造成学生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学生自然会产生焦虑。

二、学习中的心理调适

学习中的心理调适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依靠自己的能力或借助外力来应对心理困惑,以明确学习目的,学会自我管理,从而保持心态平衡,健康有效地开展学习。

(一)明确学习目的

学习目的是学习的方向,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一个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很难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断努力接近并最终达到目标,才是成功的学习。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根据学习目的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顺序、有条理地完成学习任务,能达到学习目的。

(二)学会自我管理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价值观、时间、心理、身体、行为和信息等)而开展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活动。自我管理的基本方法是把引起行为改变的条件反射原理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行为目标。明确自己所希望改变的行为和该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

(2)记录初始值。记录下自己达到目标所需的初始时间,或记录自己每天达标反应及不达标反应的次数。

(3)自我强化和激励。提醒自己与行为目标的距离,如果完成了阶段性目标,就要按照计划及时给自己奖励,以激励自己有更大的动力去实现行为目标。比如,完成了阶段目标,可以奖励自己去看一场电影或进行一次短途旅行等。

三、提高学习力

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是解决学习困惑最重要的手段。

(一)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以自身为主体,在学习中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检验、质疑和创造来达到学习目标,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学会自主学习首先要培养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主动运用和调控自身的认知、行为和方法,随时随地地学习。

(二)克服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指人们在学习中受先前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用固定的思路去分析、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逻辑化思维方式。思维定式具有两面性,任何创新思维都是建立在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上,当运用逻辑思维不能解决问题时,就要发展非逻辑思维找到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因此,在当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生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克服思维定式。

(三)拓展思维方式

拓展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说就是拓展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展思维方式首先要不断激发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使思维进入一个集中的、全新的状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问题,不断创新。拓展思维方式还要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上掉下的苹果引起了牛顿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他运用拓展思维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烧水时跳动的茶壶盖引起了瓦特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他运用拓展思维最终发明了蒸汽机。科学上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由拓展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促成的,因此,学习中要尽量增加思维的角度,沿着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