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1 / 1)

【原文】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样无法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两样无法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孟子的大智慧】

孟子认为,人一生想要得到的东西有很多,但无论是什么,都要懂得选择,并保留一颗“仁义”的本心。例如,孟子认为相对于生命来说,“义”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他会做到“舍生而取义”。

杀生成仁,舍生取义,自古以来,有志向和仁德的人就将义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

明代名士方孝孺因舍生取义而名垂史册。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志士,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面对专制君主明成祖的屠刀,坚决拒绝起草诏书,并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声彻殿庭,成祖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他面前,但方根本毅然抗节不屈,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

舍义取生,是懦夫与小人的行为,舍生取义的行为,是勇者与君子的美德,千古多少文人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却都能保住气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今天,在商品化的浪潮中,利益的**无处不在,我们更应该守住仁义的净土,发扬古代文人的这种崇高气节。

【孟子大智慧的解读】

世人都明白一句话:“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意思即是好东西通常是无法全部得到的,必须作出选择。选择了这个就不能得到那个,选择了那个就无法得到这个。既然两者不可兼得,那么,究竟应该选择这个,还是选择那个呢?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我们面对这种二难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取舍。

孟子认为,不管我们要取什么,或者舍弃什么,都不能够“失其本心”,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中国历史上能舍生取义者,不胜枚举,汉朝的苏武、南宋的文天祥、清朝的谭嗣同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出名的,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三国时期的太医吉平,就是其中一个。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五月,刘表、马腾起兵伐曹。许吕空虚,董承等预备起事。太医吉平知道此事后,就献计趁曹操治病的时候以毒药鸩杀曹操,但是他们的计划却被董承的下人所告发。次日,曹操就诈患头风,召吉平用药。吉平于是暗中下了毒药,但是却被曹操点破。吉平知事情已泄漏,于是纵步向前,扯住曹操的耳朵想强行给他灌下去。曹操把药推泼到地上,曹操的侍卫随即把吉平给制服了。之后就是严加拷问,吉平面不改色,毫不畏惧。骂曹操道:“你是个欺君罔上的贼子,天下的人皆欲杀你,又何止是我一个?”曹操再三地折磨他,想问他的同党是谁。吉平怒日:“我自己想要杀你,又要什么人来指使我呢?今天既然事情败露,只有死了而已!”

数日后曹操到董承的家里去,把吉平推至阶下。又问吉平道:“是谁让你来用药害我?快快招供。”吉平说道:“是上天让我来杀你这个逆贼的。”曹操听后就叫侍卫打他,打得吉平体无完肤。曹操又问吉平道:“你原有十根指头,现在为什么只有九根指头?”吉平说:“我砍下了一根作为要誓杀国贼的凭证。”曹操叫侍卫把刀取来,把吉平所剩下的九根手指全部砍掉,并且说:“全部都砍了。”吉平又说道:“我还有口,可以吞逆贼;还有舌头,可以骂逆贼。”曹操又下令把吉平的舌头割掉。吉平突然说:“先别动手,我现在熬不过你的刑法,所以只得招供。可以为我松绑吗?”曹操说:“给你松绑有什么困难?”于是让侍卫松绑了吉平身上的绳索。吉平起身朝着皇宫的方向拜了拜,说道:“臣不能为国家铲除逆贼,这是天数啊。”拜完后,吉平撞阶而死。

史官有诗曰:“汉朝无起色,医国有称平。立誓除奸党,捐躯报圣明。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十指淋漓处,千秋仰异名。”这正是“舍生取义”最典型的例子。

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是舍生取义的志士。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1898年3月,谭嗣同与唐才常等人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南学会以联合南方各省维新力量,讲求爱国之理和救亡之法为宗旨,“演说万国大势及政学原理”。为了加强变法理论的宣传,他还创办了《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由他任主笔。由于对湖南新政的尽力,使他以“新政人才”而闻名。

光绪《明定国是诏》后,就有人向光绪帝推荐谭嗣同,光绪帝同意召见。8月21日,他抵北京。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次日,光绪又召见他,表示自己是愿意变法的,只是太后和守旧大臣阻挠而无可奈何,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

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他参政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斗争已是剑拔弩张。

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要在10月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

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

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谭哥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谭嗣同短短33年的一生,生如昆仑,死如昆仑。何其壮哉!

【家长里短说孟子的大智慧】

在今天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束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