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处世有道,软硬兼施(1 / 1)

一、刚柔并济,独善其身

过于坚硬就会折断,过于柔软就会卷曲。金属过于坚硬就容易折断,皮革过于坚硬就容易破裂;领导者过于残忍、武断,大祸必然到来。灾祸的降临是从萌芽开始的。出现了祸乱的萌芽,如果不加警觉,不加防范,后悔就迟了。

岳飞被害死后,宋朝再也没有能常打胜仗的人了。金国的宰相完颜亮自视劳苦功高,连皇帝也看不顺眼,老觉得讨厌,便把完颜杀掉了,自立为皇帝,反正金朝乃番邦异族,不玩礼仪游戏,更何况礼仪讲了几千年的汉人不是也老搞篡权夺位的那一套吗?完颜亮上台后,将那些开国元勋们,不管老少,功劳多少,杀得个精光,还将他们的老婆、女儿,统统纳入后宫,供他**乐。这一大帮人,都是完颜亮的叔母、姑妈、姐妹辈,但他已是贵为天子了,早和这一大帮人脱离了血统关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是臣子,以自己的身躯侍奉皇帝,也就不存在**关系了。即使**,死后堕入十八层地狱,完颜亮也受得了、忍得住。

完颜亮还大兴土木,修建了新的首都。宋朝有一个书呆子,叫柳永,写了一首词,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被完颜亮看到了,顿生无限慕羡之意,自己的土地上黄沙遍地,尸横遍野,哪有江南那种锦绣繁华。脑子一热,便下令发兵江南,征讨宋朝。他的母亲徒单太后稍稍说了几句反对的话,便被力大如牛的完颜亮夺过卫兵手中的狼牙棒,将母亲活活打死。

完颜亮率兵60万人,一路所向披靡,毫不费劲地就攻到了安徽和县,然后令60万旱鸭子们收集船只,准备南渡长江。谁知虞允文带着残兵败将,驾着捉泥鳅的小船,蚂蚁似的出江作战,打败了完颜亮的第一次进攻。完颜亮勃然大怒,将败退回去的金兵全部赶进江中喂鱼,自己带领大军,来到下游的瓜洲准备渡江。谁料想根据地大本营的人早已忍无可忍,趁他远在江北,发动兵变,拥立完颜雍为帝。消息传来,完颜亮深感不妙,怕受两面夹击,命令士兵强渡长江,江没渡成,金兵死伤惨重。完颜亮不但不安抚士卒,反而残暴地斩杀败兵,结果大部分士兵溃退回国,一部分士兵趁夜杀死完颜亮,揣着他的头回国报功升官去了。

“舌柔在口,齿刚易落。”在错综复杂、曲折微妙的人际关系中,刚正不阿如岳飞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完颜亮一心求胜将败退的数万金兵投入江中,结果被忍无可忍的士兵杀害。可见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做到趋轻避重、权衡利弊者,才能游历人生,保全己身。

二、方圆有规刚柔有规

方圆处世中,吃得眼前亏,也是敛方求圆的一种策略。吃得眼前亏求圆,是为了获取其他方面的利益,是给“方”出成绩打下基础,是为获得长远利益和达到更高目标。

只有那些敢吃眼前亏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

以前有句古训:好汉不吃眼前亏。确实如此,如若面对凶恶的歹徒,“好汉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当然不错。

但是,如果一个人只为了一己私利、个人性命而不吃眼前亏,去违背道义,完全置真理于不顾,那根本也就没有理由称其为好汉了!

所以说,好汉要吃眼前亏,而且要善于吃眼前亏,敢于吃眼前亏。敢于受**之辱的韩信,倘若与市井无赖以命相搏,显现出自己的才华,或可免受侮辱,但却可能会因他人嫉妒而死得更惨;“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刘胡兰倘若贪生怕死,泄露共产党的机密,或可暂且偷生,但她却绝不会成为我们所钦佩的英雄;“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倘若贪恋曹营富贵,不顾兄弟深情重义,或可锦玉一生,但绝不可能成为人们所钦佩的大英雄。

敢于吃眼前亏的好汉并非面对生命危险不顾性命的一介莽夫,他们是在以眼前之亏等待支援的伏兵。

敢于吃眼前亏的好汉并非面对金钱利益不动声色的亿万富翁,他们是无视眼前之亏正视金钱取之有道的君子。

人生之路,何其漫漫?只有敢于始终坚持真理,坚守道义才是真正的好汉,只有敢吃亏的才是好汉。

吃“眼前亏”是为了以后不吃更大的亏,好汉肯吃眼前亏是为了获得长远利益和更高的目标。

“好汉要吃眼前亏”,因为如果不吃眼前的亏,以后可能会有更大的亏等着你“吃”。

换而言之,也就是说“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方面的利益,这就是“混”出个人样来的基础。但如果与此恰恰相反,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更大的损失或灾难,甚至把命都弄丢了,未来、理想还从何谈起?

所以,当你在现实社会中碰到对你不利的环境时,千万别逞血气之勇,也千万别认为“可杀不可辱”,而要宁可吃“眼前亏”。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世间一切生命,几乎都是先屈后伸,我们可以看到,草本植物在萌芽之前,不是都曲卷着身子?所有动物在胎腹中、在蛋壳里不也都是曲卷着身子?就连人在母腹中也都是曲卷着身体而生长的。可见,没有屈就不可能有伸,先屈后伸是生命的天性,更是冥冥之中不可抗拒的天道。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面对亡命之徒顶在腰间的利刀或枪口要你交出钱包,除非你不要命,否则最好的选择就是破财消灾,吃点小亏,以屈求全。如果一味强调“伸”,有时连生命都会不保,还有什么资格和本钱来谈事业、谈理想、谈未来?试想,春秋时,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倘若不忍辱求生,卧薪尝胆,甘心为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甚至亲口尝粪,怎能博得吴王夫差的同情被释放回国,最后起兵杀死夫差报仇雪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达到这些目标,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面对野蛮霸道,强权政治,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会和亲人误解,这些都是应该的,同时也是值得的,因为这并不丧失自己的人格,而是在更高层次地显示你的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今天你甘愿忍受某些人不公平的对待,明天你将可能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乃至敬仰,尽可能委屈自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发展、伸长。

另外,再拿求人来说,人生在世不求人是不可能的,俗话说:“求人三分矮。”你想求人首先就必须委屈自己,放下架子,如果你认为自己脸皮薄不肯“屈”,那你可能永远也成不了事。脸皮的厚薄只是自己的一时感受,最后能办成事才是最后的目的,何况脸皮也是可以由薄变厚的。厚黑大师李宗吾说:“起初的脸皮像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又说,“脸皮一厚,就是走到了山穷水尽当乞丐的时候,讨口饭,也比别人讨多点。”的确是这样,“人不要脸,鬼都害怕”。

一天,狮子建议9只野狗同它合作猎食。它们打了一整天的猎,一共逮了10只羚羊。

狮子说:“我们得去找个英明的人来给我们分配这顿美餐。”

一只野狗说:“一对一就很公平。”狮子很生气,立即把它打昏在地。”

其他野狗都吓坏了,其中一只野狗鼓足勇气对狮子说:“不!不!我的兄弟说错了,如果我们给您九只羚羊,那您和羚羊加起来就是十只,而我们加上一只羚羊也是十只,这样我们就都是十只了。”狮子满意了,说道:“你是怎么想出这个分配妙法的?”野狗答道:“当您冲向我的兄弟,把它打昏时,我就立刻增长了这点儿智慧。”

以这个故事为例,狗能够分到一只羚羊就是眼前亏,它若不吃,换来的可能是狮子的利爪。你认为哪个划算?

人,不是神,不可能是万能的,样样都行、事事皆通,就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也难以逃出如来佛的五指山。人总有其局限性,何况幸运之神也不可能与你长相依。所以,一个人,顺利时应扬长避短,能伸能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低潮、困难、逆境、失败、倒霉落难时应收起锋芒,委曲求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用不变应万变,以图东山再起,千万不可急躁妄为。凡人欲成其事,只有先屈方能后伸,正如出手打人一样,你必须先向后弯曲手臂才能伸手打得出去。屈是为了伸,以屈求伸,以退为进,是一种很好的做人做事策略。

“刚中有圆,柔中有方”,方圆学指的是在刚强之中蕴藏柔,同时又在柔中藏有刚劲,这和厚黑学里所说的能屈能伸有些类似,屈的时候藏有刚强,但伸的时候并不是勇往直前找不到东西南北。伸的过程是一个强的过程,里面自然也会有柔的一面,这样也就不容易被打败,真正可以做到胜不骄而败不馁。

三、恩威并重,宽严有度

隋朝的暴政促成农民起义烽烟四起,中国又再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唐王朝就在这个乱世之中建立。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许多隋朝的官吏也纷纷造反,拥兵自立,其中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最终导致了唐朝的建立。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是诸子中最有才能、胆识过人的一个。他眼见隋朝大势已去,便暗结俊杰,锐意经略天下。公元617年,天下大乱,世民乘机劝父亲起兵。李渊依世民及晋阳令刘文静之计,起兵太原,自任大将军,率兵三万余人进取关中,并于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在长安建立唐朝。当时割据一方的群雄彼此相互攻伐,人人都想君临全国。唐高祖即位后,乃以世民为帅,领兵次第削平群雄到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铲除了割据朔方的梁师都,全国复归统一。

李渊正妻窦氏生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其余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四子元吉都随父亲打天下。唐朝建立后,高祖封建成为太子,世民为秦王,元吉为齐王。秦王李世民从小喜欢弓马骑射,练就一身精湛功夫。又深谙兵书战策,长于谋略,自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战功显赫。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但李世民与日俱增的声望和实力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嫉妒和不安,李建成在统一战争中有很大的功劳,加上长期留守京师长安,也有很强大的政治力量。可和秦王李世民相比就大为逊色了。只因为他是高祖的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渊的四子齐王李元吉对皇位也有觊觎之心,他感到秦王的强大威胁,知道自己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由于共同的目标,李建成和李元吉结成了暂时的同盟。一起排挤李世民。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另一方面,他们还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两人又想将秦王府的一些勇将收买过来。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公元626年,突厥进犯中原,建成乘机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李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本就不愿将自己创下之江山拱手让人,遂决心发动政变。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秦王向父皇密奏太子、齐王**后宫、多次图谋害己之事,高祖决定明日一早,召他们兄弟三人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六月四日早,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李世民眼明手快,一箭射死皇太子李建成,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70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射杀了齐王李元吉。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带兵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唐高祖见木已成舟,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接着,李世民一方面用叛逆的罪名,诛杀了建成和元吉的后裔,斩草除根。一方面却下召赦免东宫和齐王府的文武,基本安定了局势,消除了通往皇帝宝座的一切障碍和隐患。六月七日,高祖诏立世民为太子。是年八月,高祖又被逼让出皇位,自称太上皇,传位给太子李世民,是为唐太宗(626~649),次年改元贞观。从而使中国进入一个繁荣时期———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上,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之事屡见不鲜,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当中的表表者。我们应该承认李世民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他是唐王朝的实际建立者,他开创的“贞观之治”,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但是也必须如实指出其杀兄、屠弟、逼父的篡权行为。

蒋介石在用人统御方面,很有政治家的手腕,很会笼络部属。

蒋介石有一个小本子,里面记载着国民党师以上官长的字号、籍贯、亲缘及一般人不大注意的细节。凡是少将以上的官长,他都要请到家里吃饭,每次都是四菜一汤,简朴之极,作陪的往往只有蒋经国。采用这种不请别人陪客的家宴方式使得对方倍感亲近。同时,简单的饭菜给他的部下留下了清廉的印象。蒋介石请部属吃饭后,总要合一张影。他与孙中山有一张合影相片,孙中山先生坐着,他站在孙先生背后。他与部属合影也摆这个姿势,其中的用意不讲自明。他常对部属说:

“叫我校长吧!你们都是我的学生。”

如果不是黄埔学生,他也很慷慨:“哦,予以下期登记吧!”这样就提高了部属的身价,起到了收买拉拢的作用。

蒋介石给部属写信,除了一律称兄道弟外,还用字号,以示亲上加亲,可以说他很懂人情世故。

蒋介石不仅熟记部属的名号、生辰、籍贯,而且对其父母的生日也用心记得很准。有时,他与某将领谈话时,提起某将领父母的生日,使该将领受宠若惊,十分激动,深为委员长的关切所震撼。

第12兵团司令官雷万霆调任他职时,蒋介石召见了他,蒋介石说:“令堂大人比我小两岁,快过甲子华诞了吧!”

雷万霆一听: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激动得声调颤抖着说:“总统日理万机,还记着家母生日!”

蒋介石说:“你放心去吧!到时我会去看望她老人家,为她老人家添福增寿。”

雷万霆自然死心塌地成了蒋介石的心腹。

当杜聿明在徐州为蒋介石打仗卖命时,蒋介石从小本子上查到杜母的生日,他立即命令刘峙在徐州举行为杜母祝寿的仪式,同时又令蒋经国亲赴上海,为杜母送去十万元金圆券的寿礼,并且在上海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这个消息传到徐州,杜聿明十分吃惊,这不仅是因为蒋总统记得其母的生日并亲自派人祝寿,而且因为陈诚去台湾疗养,蒋介石才批五万元金圆券。蒋介石如此厚待杜聿明无非是让杜聿明为他拼命死战。

人都是有感情,要脸面的。我们尊重人才就要尊重人的感情,不要伤害人的感情。一个人的感情受到了伤害,要比他身体受到伤害更难治愈。伤害了一个人的感情,就永远失去了一个朋友。正确的做法是恩威并重,严爱结合。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明智的人都是懂得恩威并重的重要性在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的情况人,让他人更信服自己,让人际交往更顺畅。

四、柔不一定弱刚不一定强

在社交处世中,遇到对你敌对的人,当然应该泰山压顶,一举全歼,但是如果敌人过于强大呢?以硬对硬,犹如以卵击石。俗话说滴水可以穿石,柔竹能敌强风。不妨来个“纤细阴柔之术”。何谓“纤细阴柔之术”,其术“纤”为表,而思虑之“细”在其中,“柔”为表,而行事之“阴曲”在其里。心细如丝,方能防欺绝奸;行事曲折隐秘,才能出人意料。

柔弱之水可变滔天巨浪,摧枯拉朽,吞噬一切,可凿岩穿石,水滴石穿。可见柔并不等于弱,刚也并不一定等于强,关键在于人怎样去利用它,怎样恰到好处地利用它。

“柔”被弱者利用,可以博得人同情,很可能救弱者于危难之间。因此,“柔”往往是弱者的护身符。

春秋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晋国君主晋襄公死了,太子年幼,诸大臣各自保荐不同的王子。其中,有两个人势力最为强大,竞争最为激烈。赵盾想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而贾季则想立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乐。当时两公子都不在晋国。贾季派人去陈国接公子乐回晋,他动作迅速,走在了赵盾前面。赵盾即派人悄悄在半路把公子乐截杀了。公子乐死了,赵盾从容不迫地派人前往秦国去迎接公子雍回晋。

公子乐已死,公子雍似乎已坐定晋国君位无疑。襄公夫人穆赢作为一个软弱妇人,只能看着年幼的太子就要失去继承君位的权利,而且很有可能遭遇暗算。于是,她使出了哀兵之计,力图以柔克刚。

每次群臣朝会议事,穆赢就抱着小太子在朝堂痛哭,说:“先君到底在哪一点上有过失?年幼的太子有什么罪?太子虽然还小,但总也还是先君亲自册立的,难道谁说废就可以废吗?”她往往掩面长泣,太子年幼,见母后伤心流涕,也跟着放声大哭。到伤心处,母子抱成一团,泣声如诉,场面甚是凄凉感人。群臣即使不以为然,但次数多了竟也开始逐渐地有了做贼心虚的感觉。

穆赢还经常在散朝后抱着太子去赵盾家里,以情动之,说:“先君倚重您,临终之前抱着这个孩子把他托付于你。先君的殷殷叮嘱,无尽的信赖,担心而又满怀希望的目光,妾身都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您难道就忘了吗?先君担心太子年幼,但因为您那么恳切地答应照顾太子,他也就放心地去了。而今您却要废黜太子,您难道不想一想先君对您的厚待和重托吗?丈夫岂可不忠君?丈夫岂可不守信?百年之后,您打算如何去见先君呢?而且,太子何辜啊!”赵盾一面于情不忍,一面担心这样下去会闹得人心惶惶,国内将不得安宁,而且会让自己失去人心,自己拥立的新君也将失去人心,那样岂不是得不偿失。于是他与群臣商议,派军队去拦截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不让公子雍进入晋境,仍然立太子夷皋为君,就是晋灵公。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不及的。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自始至终地贯彻“柔道”的厚黑之人,当数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可以说他是以善用“柔道”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开国皇帝。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九岁时病故。此后,刘秀与哥哥刘演被叔叔收养。兄长刘演独有大志,好养侠客,而刘秀却好稼穑佣耕。

刘秀思虑缜密,言语不苟,与人相交,也不记小怨,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在他28岁的时候,因王莽的“新政”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刘秀借南阳一带谷物歉收,与兄谋划起义,得众七八千人。

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的其他起义军会合,一度并入绿林军。公元23年2月,绿林军为了号召天下,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绿林军的势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致王莽“一日三惊”。

可是,昆阳之战后,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刘秀的哥哥刘演被杀。因为刘秀兄弟的威名日盛,遭到另一派起义军将领的嫉妒,加上刘秀的哥哥当初曾反对立刘玄为帝,正好借此进谗。后来这些将领借机杀了刘秀的哥哥。刘秀当时正在父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并不多说话,只讲自己的过失。回到住处,逢人吊问,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饭,与平时一样,毫无改变。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并拜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后来,刘玄定都洛阳以后,派刘秀以大司马身份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以宽柔的“德政”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曾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义军的将士也担心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竞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肖王(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的政策。他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于是,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毖后时才罚,绝不轻易杀戮将士。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但东汉的开国功臣却皆得善终。

刘秀“柔道”兴汉,少杀多仁,跟着这样的主子,他的臣子们好像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其实,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刘秀本人,在群雄逐鹿中,靠着这些人,击败所有对手,最后问鼎中原。

柔并不等于弱,刚也并不一定等于强,关键在于人怎样去利用它,怎样恰到好处地利用它。可是,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柔道”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