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沟通表达的综合技巧(1 / 1)

第一节 如何成为组织会议的“意见领袖”?

在上一节中,我们讲了如何让声音更有质感,从这一课开始,我们聊聊沟通表达的综合技巧,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下,灵活运用多种沟通方法,达成目的。这一节的主题是:如何成为组织会议的“意见领袖”。开会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之一,大到公司的领导决策,小到家庭中的矛盾纠纷,都可能涉及开会。但“开会”同时也是很多人反感的沟通方式,因为许多会议看着目标明确,但开着开着就容易跑题,还有许多人发表意见,出现争论,结果流于形式,问题没解决,还浪费许多时间。要如何组织一场高效的会议?在会议中,我们要如何保持会议的有序进行?我们这一节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优秀的会议组织者也是“意见领袖”

首先要明确的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往往也是一个“意见领袖”。这不是指我们要去说服别人,让别人跟着自己的观点走;而是说,我们要善于协调他人,整合不同人的观点和意见,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会议所制定的目标。具体来说,我们要形成以下三个观念。

? 时间观念

作为会议主导者,应该是一个“效率控”。因此我们需要对时间加以把握,这也是提高会议效率的关键所在。对每次会议,我们都应该限定时间。有的人习惯开长会,总觉得必须讨论出一个“最好”的结果,这恰恰是一个误区。为什么呢?因为会议的时间越长,只会让大家注意力越来越分散,思维越来越缓慢,到后面人们只会机械地重复一开始的观点;而那些对会议不感兴趣的人,只会闭目养神,甚至干脆拿出手机来玩。这些都是完全没有必要且没有意义的。

作为会议的组织者,应该让会议参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讨论,交换意见,随后得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或者可以接受的答案。要让参加者意识到,如果在会议中不思考,不沟通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其他场合,也没有多少机会去表达。这样才能让每个参与者珍惜沟通的机会,也尊重别人的时间。

? 逻辑观念

在会议上我们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观点,有不同的思维在碰撞。其中会有许多有意义的创新想法,但也有许多七嘴八舌的、不必要的表达或争吵。这个时候,就需要会议的主导者能够始终把握会议主题,明确团队当前讨论的问题焦点。一般来说,一个会议可以有多个步骤、层次,但最好只有一个主题,并且在会前就应充分明确,并将背景材料发到每个参与者的手中。

举例来说,我们组织的某次会议的主题是“讨论A产品的营销方案”,那么整个会议内容,都应该围绕这个产品的营销方案进行,我们可以把会议步骤定为:第一,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第二,讨论方案的成本;第三,讨论方案的实施效果。我们不可能在其中讨论“A产品的功能规划”,这显然不属于这次会议的主题。所以我们需要时刻有逻辑观念,具备“主线意识”,在其他人出现偏离的时候,把话题带回来。

? 协调观念

在一场会议中,人们免不了会产生争论。有的人也许觉得,大家都在这儿开会,还是以和为贵,不要发生争论,应该“各退一步”。其实不然,因为生活中的处事原则,放到职场不一定管用。职场的终极目标是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让发言的人“欲言又止”,显然不能达到那个目标。所以作为一个组织者,要注意不能轻易当“和事佬”,而是应该给每个想要表达的人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表达、沟通。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看到有的人固执己见,甚至无理取闹与他人发生争吵,这时候才应该适当劝阻。

你也许会说:“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一个人发言的时候,哪些话是有价值的,哪些话是没有意义的、情绪化的,我不好分辨啊,这一不小心,还得罪了别人可怎么办?”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给出的答案是多观察,总结经验。与人交往有时就是这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得日常多观察他人的习惯与微表情等,靠自己和人沟通的经验,去判断对方是否处在合适的发言状态。如果超出这个状态,我们有必要去进行协调。

以上是作为一个高效的会议组织者所需要的观念,下面我们说说,安排一场高效会议有哪些关键步骤。

二、一场高效会议的四个步骤

? 充分准备

任何会议,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为什么要开会,开会应该让哪些人参加,想要达成什么目的,这都是开会前要考虑清楚的。包括有哪些领导参加,需不需要特别的接待措施,领导是否要单独讲话,等等,只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和筹划,会议的效率才会足够高。有的时候,如果会议规模较大,参会的人员、单位较多,最好是提前通知,比如一个月、两个月,好让对方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在会议召开前,要积极地了解参与方的建议和需求,甚至包括他们在会议上的发言,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都能提高会议的效率和稳定性,给参会人员更好的体验。

? 角色分工

对于会议的组织者,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分工。哪些人负责通知召集,哪些人负责布置会场,哪些人负责维持秩序,哪些人负责记录总结……这些都要有明确的安排。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繁重的分工,应该安排多人负责,以免一个人出错,导致整个会议出问题。另外,对整个会议的参加者,我们应该采取“必要性”原则。有的人会觉得,反正人多人少都是开一次会,让能参加的人都来参加,可以帮助大家统一思想,增进了解。这恰恰是一个误区。因为对会议来说,它本身有一定的私密性,很多时候无关秘密,但毕竟涉及一个单位的经营行为,应该控制知悉范围。另外,一个会议开完后,更重要的不是传达会议精神,而是落实,按照会议决定让大家行动起来。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会议讨论“研究确定B产品的自媒体广告方案”,我们有必要请研发部门的员工参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研发部门的员工,接触的多是产品需求,他们要解决的,是一个个实在的技术问题,跟广告关系不大,对这个方案也不会太有帮助。我们真正该请的,反而是一线的销售人员。因为他们直面产品的受众,他们知道,是什么样的人群在购买产品,这些人有什么特征,可能喜欢看哪种类型的广告,这就能为方案提供许多有利的意见。

? 维持进程

一场会议通常包括领导讲话、介绍基本情况、交流发言等环节。但我们会发现,多数时候,除了领导之外,一整场会议下来,真正在思考、积极沟通发言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都是拿着笔在记,而且是记关于自己的那部分,回去好按部就班地执行。这其实涉及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只听关于自己的信息,而不去了解全局、了解自己的同事与合作者,那在需要合作的时候,他可能会问,为什么?凭什么要我配合你呢?

举个例子。A是设计部门的负责人,B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领导布置:“A、B两个部门,准备一个新产品的设计研发方案,设计部门要给研发提好需求,下周一把初稿给我。”但是B因为走神,只记了前半句。后来A找到B,给他发了一张清单,上面写着新产品的功能需求,B看了一眼就说:“我这研发不了,哪有不经过商量,随便乱提需求的啊!做不了!”然后A和B把领导的布置说清楚,以设计部门的需求为主,这时B才明白过来,应该主动配合对方。

所以在会议中,我们也需要注意维持气氛。对重要的环节,可以提醒大家注意;对需要互动讨论的环节,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组织每个人轮流发言;等等。总的来说,就是要保证每个人的注意力都跟着会议的进程走,而不是被手边的事情打断,或是因枯燥而走神。

? 做出决议

会议的最终目标,是要对某件事做出决议,给出一个明确的意见看法。而这个决议,很多时候是以书面形式存在的,有的是会议总结,有的是会议纪要。不管是何种形式,我们都必须把它固定下来,作为会议的成果,要求每个参会者加以落实。

一般来说,会议总结比较详细,包括整个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和讨论过程,都需要被简单提及,最后还要再加上会议形成的决议。如果是会议纪要则相对简单,先交代时间、地点、参加人,对会议讨论的过程可以简略一些,直接表达讨论的结果即可。在得到决议以后,我们应该将决议送达每个参加人,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的,按照企业一般的办事习惯即可。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这一节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本节我们说到如何运用沟通技能组织会议。一个高效的会议组织者,往往也是一个意见领袖,需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逻辑观念和协调观念。要组织一场高效的会议,一般有充分准备、角色分工、维持进程、形成决议等步骤。

下一节,我们介绍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打造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