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如何让普通人轻松听懂枯燥的专业内容?(1 / 1)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即兴表达中“开口”的问题。这一节,我们要讲一个更“接地气”的话题:如何让普通人听得懂枯燥的专业内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碰到过这样的尴尬情况,作为一个“非专业”的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和别人沟通一些较为枯燥的专业知识。可不管对方在专业领域有多厉害,说得怎样眉飞色舞,我们都感觉听不进去,昏昏欲睡。这其实是来自不同领域的沟通者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处理类似的情况。

一、帮助“普通人”理解的基本思维:转换视角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是关于我国著名的画家丰子恺的。有一次他乘船,遇到一位钱庄商人。两人一见如故,商人问他姓名,丰子恺回答:“姓丰。”商人纳闷地问:“什么‘风’?”丰子恺又说:“‘咸丰皇帝’的‘丰’。”商人也不大看历史书,因此并不知道咸丰。丰子恺又说:“‘五谷丰登’的‘丰’。”谁知商人还是摇摇头,表示不知道。丰子恺感到很无奈,只得用笔在纸上把“丰”字写了出来。钱庄商人一看,恍然大悟说:“原来是‘汇丰银行’的丰啊!”

丰子恺也恍然大悟:话虽然谁都能说,但要大家都听得懂,还是得下一番功夫。商人既不读史书,也不下地干活,和他们沟通,自然该用“做生意”的语言。

在西方,有一个词很适合用来形容这种情况,叫作“知识的诅咒”。它是指当一个人知道了某种知识,他就无法想象没有那种知识的情况,在和人沟通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以为,对方具备沟通所需要的知识背景。可现实往往像丰子恺遇到的那样,很多人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闹了笑话。

要解决这类问题,有一个基本思维,那就是“转换视角”。在我们想要表达之前,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自己说的内容,别人是不是听得懂。

当我们开始转换视角,就可以评估自己是不是在沟通中说了一些“高深莫测”的话,让对方摸不着头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更高效地完成专业化沟通。

二、三个方法,让你高效完成专业化沟通

? 评估需求,深化问题

对很多缺乏专业知识的人来说,在沟通之前,他们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用发问的形式,帮对方深化问题。

一个来访者向心理咨询师提出自己的困扰:“我最近感觉压力很大,晚上经常睡不着,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我的压力呢?”咨询师问:“您在什么时候会感觉到明显压力呢?”来访者想了想说:“我在上班的时候,领导一叫我,就让我感觉很有压力,有时候甚至想逃,不想在公司多待一秒。”咨询师一听就说:“那在领导不叫你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压力很大吗?”来访者摇摇头。

咨询师马上有了判断结果:来访者的心理压力来自现在的领导。最好的办法,其实是调整与领导的关系,也可以换一个领导或部门,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地去减压。可以看到,咨询师通过一些提问,就把来访者宽泛的心理问题,精准定位在了职场中的人际交往上,这也是一个追根溯源的过程。

其实许多职场问题,都包含类似的沟通障碍。有的人经常吐槽:“这个‘甲方’,不懂专业,还瞎指挥,乱提需求,让乙方一遍又一遍地‘返工’。”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正因为许多甲方不够专业,对行业不了解,才需要乙方进行专业方面的服务。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乙方能够多一些耐心,给甲方多一些引导和提问,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靠沟通解决。

? 帮助对方思考

许多人在沟通中都存在一个情况,就是对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非常有自信。这个想法在日常沟通中没有问题,但如果放到专业领域,就很容易给沟通带来负面影响。但一般这个时候,要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其实很难。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帮助对方思考。因此我们要试着理解对方是如何得出这些想法的,然后帮助他走向正轨。

例如沟通大师卡耐基,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他为了召开讲座,在美国纽约的一家饭店租用了演讲场地。有一天,饭店的经理突然打电话告诉卡耐基必须支付比以前高3倍的租金,否则就不让他使用这个场地。这个时候,一切的前期准备都已经做好了,卡耐基很难重新再订一个场地。

于是他找到经理,对经理说:“你的通知让我很吃惊,但我并不想责怪你。如果我是你,听到上级的命令,也不得不这么做,但是我想从客观角度,为你分析这件事的利弊。”

说完这些,卡耐基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道:“把场地租给其他人唱歌跳舞,可以获得更多租金,但是其他人不会像我这样,一次租用很长时间,在招租期间,你们同样会有损失。另外,我的演讲会吸引大量的有钱人来居住,这对你们酒店是一次免费的广告,这个效果即使花费5000美元在报纸上登广告,也无法达到。”

后来卡耐基把这张纸给了经理,请他好好思考。最后的结果是,场地租金只上涨了50%,而不是之前的300%。那么,卡耐基为什么能说服经理呢?因为他首先分析了经理涨价的动机:收取更高的租金。所以卡耐基很快拿出了自己的理由,提高租金不一定会增加收入,而且自己会为这家酒店带来额外的名声与收入。这就是一个帮助对方思考的过程,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行动。

? 善用口语修辞

我们都知道,写文章会经常用修辞,但实际上,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口语修辞也非常重要。口语修辞很容易就可以把那些复杂的、抽象的专业内容,加工成我们容易理解的形式。比如下面这个名词:个性化推荐系统。它的定义是,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从关于内容的特征描述的事例中得到用户的兴趣资料。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抽象、拗口、难以理解的感觉?但是如果我们用口语修辞就很好解释: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点外卖,点进了哪些店铺、点了什么菜,都会被平台记录下来,比如今天吃烤鸭、明天吃红烧牛肉面、后天吃大盘鸡。通过分析消费习惯,平台会向我们推荐那些经常吃的菜品和口味。等到我们再来点外卖的,就会很容易再次下单,这就是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本质。

那么,我们要怎样提高口语修辞呢?这里我们推荐三种常用的口语修辞,已经可以应对绝大部分沟通场景。

第一种口语修辞是夸张。通过夸大的表述来形容事物,进一步启发观众的想象力,增强沟通效果。比如我们现在描述电子产品、社交媒体对人生活的影响,很多人会说,“没有手机,人就活不下去了”“人的生活都被手机占领了”“用手机太多会‘中毒’”。用这些夸张的表述,人们可以想象出生活中那些使用手机的场景,从而感到警醒。反过来,如果我们不用夸张的手法,而是把很多细分场景罗列出来,就很容易让人觉得烦琐,甚至看不懂、听不懂。

第二种口语修辞是类比,将某些属性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来说明一些比较复杂、新奇的产品或概念。比如腾讯的微信,在刚开发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不太了解,没听过社交软件这个说法。为了方便用户接受,他们称微信是“免费的手机短信”,把微信和手机短信进行类比,这就能一下让人们理解微信的功能。甚至有很多事物,在命名的时候,就考虑到利用类比作用引起人们的联想。比如腾讯的微信火了之后,阿里巴巴开发的叫“旺信”、字节跳动开发的叫“飞书”,其实都是在名称上进行类比,降低人们的认知门槛。

第三种口语修辞是比喻。用人们熟悉的、好理解的事物去代替说明另一种不常接触的事物。我们在科普领域经常见到这种修辞。比如在一个央视的采访中,一位鸟类专家说,鸟儿在早晨是最敏感的,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它的体温很低,非常容易受惊。其实就像我们人一样,经过一夜睡眠,也是体温偏低,如果突然被声音打扰,也会受到惊吓,醒来后心跳加速。这就是用人们日常生活的体验,把关于鸟类的知识通过比喻引了出来,一下就让专业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了。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这一节的内容也说得差不多了。上文说到了,要让普通人轻松听懂枯燥的专业内容,核心思维是转换视角,避免“知识的诅咒”,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门外汉”。具体来说,我们有三个步骤,分别是评估需求、帮助对方思考和善用口语修辞。

下一节,我们说说如何在沟通前打好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