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我们讲了书面表达的特征和技巧,这节我们聊聊“身体语言”。身体会“说话”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在此时此刻,我们可以看看,自己的身体在“表达”什么。有的人是弓着背,低着头,靠在椅子上看;也有人跷着二郎腿,一直抖个不停……这当中每个动作都有沟通意义。
如果我们能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足够敏感、认真,巧妙地识别这些“信号”,就能准确获知对方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如果能因地制宜,控制身体主动发出一些“语言信号”,则可以在无形之中给对方带来影响,产生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
一、如何理解身体语言?
? 微表情如何“泄露”情绪?
微表情是指人在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人的脸部有40多块肌肉,是人体肌肉构造最“精密”的部分之一,其中的大部分肌肉,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训练是无法被控制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表情,去分析对方当前的情绪。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充分说明了辨识微表情的重要性。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熟悉几种典型、常用的表情。美国的微表情大师保罗·埃克曼讲过,人类有六种通用的表情和情绪,分别是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
比如人愉悦的时候会笑,反映在脸上则是嘴巴微张,眼睛微闭,两边脸的苹果肌上扬。但是有时候人笑起来却是抿紧嘴唇,眼睑张开,这是对面部表情抑制的表现,说明这个笑容不一定是真开心,而是“伪造”出来的。
像我们看视频,很多名人明星在接受访谈时,虽然他礼貌性地回应采访者,但如果我们看见,他在笑的时候,或者不说话的时候都抿着嘴,这可能说明,他不是很想聊当前的话题。如果是聪明的采访者,这时候就会巧妙地转移话题,重新调动被采访人的积极性。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些“小动作”,如手势、眼神、摆头等,结合语言去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比如我们看到某个同事穿了新衣服,走过去夸奖:“你今天好美啊!”对方笑着回答:“哪有!还好吧!”然后用手去摸了摸头发或鼻子。这可能说明对方其实很开心,她要用自我触摸的动作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
? 从眼睛看透心理活动
老话说:“眼睛是不会骗人的。”眼睛与内心是一种映射关系。一方面眼睛要接受来自外部的视觉信息;另一方面,眼睛也会对来自神经系统的反馈做出反应。
一般来说,人如果受到负面刺激,比如看到不喜欢的、难为情的画面时,神经系统就会让视线“停止”,即不由自主闭上眼睛或转移视线,让眼睛不那么兴奋。所以我们看,有些人如果哭起来了,那眼睛一般是半开半闭,或者几乎是闭上的,这就是很悲伤的表现。但有些人哭泣时,眼睛和平时一样睁着,甚至睁大眼睛哭喊,那我们就需要仔细辨别一下,此人是否真的在伤心了。
当和别人沟通时,如果对方盯着某个地方不动,一般是在思考或者回忆;如果一个人低着头,眼睛看向地面,则说明他可能有一些恐惧,在我们面前不够自信。还有的时候,人在沟通时眼神飘忽,东张西望,这说明他也许正因为内心犹豫不定而感到不安;如果一个人能直视对方,说明内心情绪大概很平稳,感到非常自信。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人内心情绪“外化”的表现。在远古时代,人类在大自然中茹毛饮血,如果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四处张望,观察周身的环境,给自己寻找食物,寻找隐蔽的地方、逃跑的退路等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存活率。到了现代,人类不再面对来自大自然的危险,但有一些来自远古的本能却保留了下来,眼神就是其中之一。因此通过眼神方面的反应,我们可以看透对方的心理活动,做出相应行动。
? 从身体姿态理解关系
身体姿态是一个人全身各部位的位置关系,是一个人身心状态的反映。通过一个人的体态,我们既可以了解其健康情况,还可以分析他对人对事的态度。
比如我们说一个健康的人,肢体上没什么毛病,那么他站立、走动的时候会给我们挺拔、自然的感觉;如果他经常运动,还会有矫健、有力的观感。但如果人有一些疾病,比如内脏方面的,走起路来可能会显得佝偻;如果是腿上有伤,那可能会一瘸一拐。
又比如,我们经常和别人面对面聊天。当一个人坐着,身体贴着椅子向后仰,头也靠着,这属于一种放松姿态,说明他心情比较愉悦,和我们相处比较开心;如果他身体前倾,这属于进攻的姿态,说明他比较兴奋,对沟通的话题表现出很大兴趣;如果他双手抱胸,就像一张盾牌横在胸前,这是一种防御姿态,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去提什么条件或要求,因为多半会被拒绝;如果对方把两只手合在一起,手心向下,好像扣住了什么东西,这说明对方觉得对我们沟通的话题有掌控感,他们能够把握。
需要注意的是,身体语言所泄露的情绪、想法和态度是主观的,是行为者当下的心理状态,并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身体语言,影响对方,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二、如何用身体语言传递能量?
? 防止微表情“泄密”
刚才说到,微表情会泄露一个人的情绪。那么,我们该做的就是减少那些暴露情绪的微表情。比如,减少“假表情”的使用,尽量不去“伪造”表情。很多人有类似的社交习惯,就是习惯性地“回应”别人的情绪。比如朋友讲了一个笑话,其实并不好笑,但出于礼貌,我们还是笑了一下;或者别人推荐了一部电影,我们并不感兴趣,但还是表示有时间一定去看。这是照顾别人感受的一种表现。
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微表情,就容易显得不自然。尤其在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面前,那些不自然的、多余的表情,反而会招来讨厌。所以我们在沟通中,在情境允许的情况下,多去“做自己”,真诚一些,这比一些表面的“应付”更有用。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调节情绪。微表情源于情绪波动,我们可以从源头上进行调整。比如在感到紧张时,可以试着深呼吸,通过呼吸的节奏去平复心情,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不会被吓倒”等等。
? 保持良好姿态
一般来说,在沟通中的良好姿态有两个要素,一是自信,二是开放。要变得自信,就应该给对方积极向上、充满能量的感觉。在和人沟通时,我们应该尽量昂首挺胸,头部保持自然平视。就像我们看一些体育赛事,运动员身披国旗,走上台时那种自信、骄傲的感觉。要变得开放,就要给对方包容、接纳的感觉。我们需要展现出友好的姿态,和对方见面打招呼时,适当地弯腰;和身高不如自己的朋友沟通时,尽量坐下来,不要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等等。
? 适当的肢体语言
每个人在沟通中都会受到话题、氛围等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想要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就要学会通过肢体语言去调整氛围。例如我们看到网络上一些报道的照片,哪个地方发生自然灾害,领导去慰问受灾群众经常会和群众并排走得很近,有时候一边交谈,还会用手去抚摸对方的后背,这就是表现“亲切、安慰”的肢体语言。当我们自己碰到这种情况,需要安慰别人的时候,也可以试着跟人凑近些,用语言结合肢体动作。
有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遇到其他人的质疑,内心动摇,这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自我调整,比如挺直腰杆,深呼吸,给自己也给对方更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知道:对面这个人是自信的,他是对的。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环境和文化因素,尤其是一些正式场合,过于明显的肢体动作会被看作没有礼貌。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就遭遇过这种窘境。她在参加G20峰会时,和英国女王聊得很投缘,把手搭在了女王的肩和背上,这看起来是一个很自然亲近的肢体动作,没什么问题。可照片传回英国,舆论却一片哗然。为什么呢?因为在英国传统中,英女王属于皇室成员,在正式场合,不经允许不能随意触碰,更不要说像米歇尔那样“勾肩搭背”了。这件事在外交场上造成了不小的风波,很多人甚至为此开始质疑奥巴马夫妻。
但根据米歇尔的回忆,当时是因为她们都开了一天会,两人聊天的时候,都说自己长时间穿高跟鞋,导致身体很疲惫,因此米歇尔才关心地“扶”了英女王,没想到引发了这么大的舆论。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来,我们的肢体语言,其实比想象中强大得多。一个不小心可能造成“事故”,但如果用好了,也是社交中的“利器”。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这一节的内容也差不多了。下面总结一下,本节我们说到如何通过微表情、身体姿态理解自我,影响他人,各位读者可以多多回顾温习,熟能生巧。
以上是我们第五课的内容,从下一节开始,我们进入第六课,谈谈如何做好即兴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