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说到,如何进行会议上的沟通,这一节我们转换“阵地”,将沟通放到线上,说说网络社交媒介上的沟通方法。 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我们社交、学习、购物、出行都要用到,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它仍是一个新鲜事物,或者一个“进化”中的事物。今天蹦出一个好用的APP,明天出一个有趣的游戏,后天出一个新词新“梗”,我们好像身在互联网的社交潮流中,却永远追不上这股潮流。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接受能力不够强的,甚至有些“恐网”。这也是许多人在互联网时代的沟通困惑。
一、社交媒介和传统沟通的区别
要掌握社交媒介的沟通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社交媒介和日常沟通的区别,从线下走到线上,我们要看到沟通的“变”与“不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 广泛度
在社交媒介上,我们所面对的社交“对象”远远超出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的闲聊中,我们面对的是几个人、十几个人。但如果换到网络场景,比如我们通过微信、微博发出的信息,信息接收对象就会呈指数级别地增加。发一个微信朋友圈,可能有上百人来“围观”;发一条微博,可能有上百万人观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言论、观点可能会被放大很多倍,其影响范围也大幅度增加,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言,一定要谨慎。网络上也有很多“因言获罪”的例子,比如一些明星,一句话没说好,就得罪了许多“粉丝”,导致人气一落千丈。
? 瞬时性
多年前和朋友联系,我们需要发邮件、打电话,过一段时间才能收到反馈。现在要和人联系,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群发”,我们等待反馈的时间变得非常短。当然这也为我们回应别人提出了挑战。每个人在向别人发出信息后,都能得到及时反馈,可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很快地回复他人,这就需要我们在沟通上做出调整。我们在这里建议的策略是“快回应,慢解决”。比如有人向我们发微信说:“请问A活动的行程确定了吗?”当我们看到这条信息时,我们也不知道是否确定了,但可以先回复对方:“我去查一下。”让对方心中有数,等我们查到了,再把具体的情况告诉对方。这样就是告诉对方,你的信息我收到了,我已经在加快处理,等有结果我会告诉你。
? 灵活性
传统社交有固定场景,比如校园、公司、某些活动现场;但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让我们随时开展社交,甚至一些相亲交友的活动,是线上线下结合,从“云端”开始的。只要我们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和别人沟通。但这也意味着社交生活对其他活动的侵蚀,比如很多人工作、学习的时候,要经常分心去回别人的信息,状态必然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情况下“远离”社交媒体。如果因为要和别人沟通,耽误了手头的事情,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社交媒体呢?在这里我们介绍两种基本思维。
二、社交媒介的基本思维
? 价值思维
互联网的内容五花八门,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大不相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要知道,沟通是为了达到目标,实现价值,如果抛开价值,去谈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有的人,一打开社交工具,就被别人发的朋友圈吸引,被别人发的广告拉去消费,被别人转的短视频消耗时间,这本质上都是一种“浪费”。因为那些内容再有趣,都不及我们完成自己的目标。
包括我们自己去点赞、转发一些内容,也要想想,自己传播这些内容,有什么价值呢?如果只是单纯地消遣、消耗时间,那大可不必,因为生活中有无数的事情可以消磨时间,但真正产生价值的事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要记住,即使在网络上,也要为了价值而沟通。
? 分类思维
所谓分类思维,就是根据不同的网络平台,面向不同的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沟通策略。因为网络上的人太多了,网络平台也各有不同,大家都是自由发表意见观点,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可以随心所欲。
比如微信上的朋友圈,大多都是现实中的熟人,那么在朋友圈与人沟通就可以更贴近生活,比如展示自己的日常,发表一些感悟,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生活,都很合适。但是像有的人,经常在朋友圈里发广告、做生意,这就可能让人觉得不合适了。
再比如有的公司会建立工作群,大家在群里聊的都是工作上的事,那就不适合在里面说一些私生活的内容,最好发一些行业资讯、专业知识等等。如果有人总在工作群发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内容,也很容易招人反感。所以我们的分类思维,强调要在不同媒体平台,面对不同群体调整沟通策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样才更容易获得认同。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我原来在网络上聊天,都没想这么多,现在这么一说,反而不知道怎样跟别人去沟通了。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下面我们就说说社交媒介沟通的主要步骤。
三、社交媒介沟通的主要步骤
? 明确沟通对象
网络社交是一个开放世界,理论上,世界上任何两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互联。但是我们的沟通却应该有明确的对象,就像售卖商品,有一个目标的“客户群体”,社交媒介沟通也是如此。有一段时间,网络上流行“淘宝体”,喜欢把对方称作“亲亲”“亲爱的”,用“啊”“哦”等语气词,动辄向对方请求“五星好评”,其背后就是一套顾客逻辑。这其实说明,很多人在沟通中,还是愿意成为一个“客户”,希望对方捧着自己,哄着自己。
我们在网络上沟通时,也要想清楚我在和哪一类人沟通?这类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喜欢怎样的表达?看到我们的信息后,对方会产生什么感觉?明确了沟通对象,也就明确了我们基本的沟通方式。
? 调整沟通方式
在明确了对象后,就要调整我们的沟通内容了。不同群体的沟通方式可能有很大差别。比如十几二十几岁的年轻群体,思维活跃,追求时尚,他们的语言追求形象、生动,还有“梗”。年龄稍大一些的人群,比如40岁以上的中年群体,他们不那么了解网络语言,我们用日常的交流方式沟通即可。我们在沟通时,可以考虑不同的用语、内容,这样更容易相互理解。
而且在网络上待久了,你会发现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内容、很多人,都是经过“匹配”的。许多APP里都有推荐机制,它会记录我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在哪个内容多看了一眼,多聊了几句,然后它就使劲儿给我们推荐相关内容,它越推我们越看,我们越看它越推,这就是APP占据人时间的一种方式。我们借鉴APP这种与人沟通的方式,要根据沟通对象的偏好,匹配社交媒体的内容,这样才更容易和对方达成一致。
? 注意自我保护
我们前面说到,网络对人的言论、形象有“放大”作用。但这个“放大”,到底是好是坏,很多时候无从判断。现在许多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可能只是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就要遭受“网络暴力”,被很多人在网上指责,甚至影响到现实生活,因此我们都需要有风险意识。比如保持匿名,不要轻易留下个人信息;也不要说一些极端的、过激言论,引起别人的争议;尽量在有限的框架内,发挥自己的个性即可。不得不说,互联网让沟通变得更方便、快捷、广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风险和挑战。从传统沟通走向社交媒介的沟通,都有一个“转型”的过程。
以上就是本节的所有内容,我们说到网络社交媒介和传统沟通的区别,分别是广泛度、瞬时性和灵活性。要做好社交媒介的经营,我们要有价值思维和分类思维。在进行社交媒介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明确沟通对象、调整沟通方式、注意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