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声音质感让表达更有内涵(1 / 1)

上一节我们说到,如何在沟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好声音”。这节课我们要谈的问题是:如何美化声音。也许你会疑惑:听过美容、美发,声音怎么还需要美化?事实上,我们听到的声音几乎处处有美化。比如唱歌专门有一个唱法叫“美声”,这也是历史最久、最深厚的唱法;我们用到的音响、耳机,都是用大功率的功率放大器、调音系统、专业的程序芯片,最终呈现出我们听到的各种天籁般的声音。同样的,如果我们想让自己在讲话时,声音听起来洪亮、圆润、厚重,就必须改善自己的发声系统,在源头上发出有“质感”的声音。

下面我们从气息、声调、咬字和共鸣四个角度,说说如何让声音更有内涵。

一、气息控制,让声音收放自如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被说话的音量困扰。尤其是一些女性,在公开说话的场合,想把音量放大,却总是说不出来。有时候“扯”着嗓子喊,一下就破音了,气接不上来,很难受。这就是说话气息不足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回到”童年,去看看小孩子是怎么沟通的。你会发现,孩子哭起来的时候,声音都特别大,气息很悠长,爸爸妈妈隔着好几个房间都能听到。可是人长大后,声音反而变小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呼吸方式改变了。

孩子的呼吸方式,一般是腹式呼吸,感觉气流顺着胸腔到达腹部,这样的气息往往比较长、厚,便于控制发声;而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长时间地工作、学习,多半时间保持弓腰曲背的坐姿状态,体力劳动大大减少,腹式呼吸就少了,主要运用的是胸式呼吸,这样的气息特点是轻、浅、短促,久而久之,我们便失去了腹式呼吸的习惯。相应的,发声的气息也越来越弱了。现在我们要给发声系统装上“音量”键,让声音收放自如,就得重新找回腹式呼吸的感觉。

这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想象我们打喷嚏或打哈欠的感觉,一般是口鼻同时吸气,而且这股气会通过肺部直达腹部,让腹部“鼓”起来,这就是腹式呼吸的感觉,也是武侠小说常说的“气沉丹田”。要细致掌握这个技巧,需要认识到胸腹之间的一块横向肌肉——膈肌。在平静状态下,我们呼吸的气体交换,有75%就是靠膈肌运动。腹式呼吸,不是真的让气息到了腹部,而是靠膈肌大幅下压,胸腔内进入大量空气,对腹部造成挤压,才会有鼓胀的感觉。

了解原理后,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腹式呼吸训练。保持仰卧或舒适的坐姿,放松全身,可以用手在腹部感受呼吸运动,先自然呼吸,然后深吸一口气,在吸气时最大限度地向外扩张腹部,使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动;当吸气到达极限,开始呼气,一开始先让腹部自然凹陷,然后最大限度地向内收缩腹部,把所有废气从肺部呼出去,如此,膈肌将会自然而然地运动,这就完成了一次腹式呼吸。接下来我们可以循环往复,保持每一次呼吸的节奏一致,细心体会腹部的一起一落。在熟练掌握腹式呼吸后,你会发现,平时走路、说话的声音都自然变得“沉稳有力”了,这就是气息给声音带来的改善。如果在说话时有意调整呼吸,气息对声音的加强会更加明显。

二、喉部控制,轻松掌控声调

在社交时,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能唱歌、会唱高音的人;许多人因为找不准声调,在社交中经常沦为“气氛组”,不敢拿起话筒,只能为别人鼓掌。但其实,我们的发声系统是可以轻松实现高低音的转换的,其中的核心器官就是喉咙。人的喉咙就像一个小盒子,声带就像里面拉出两根琴弦,靠在一起。当我们通过呼吸,控制气流通过喉咙,声带发生振动,就能进行高低音的切换。

有趣的是,作为调整声调的喉咙,需要的不是肌肉收紧,而是放松。因为声带只是2厘米左右的小肌肉,如果我们说话或者唱歌时不注意,总是用嗓子去喊,嗓子会动不动就“劈”了,坚持不到1小时。而那些真正掌握发声技巧的人,不要说1小时了,一整天下来,或许都不会感到疲劳。

那么,我们要怎样训练自己对声调的控制呢?其中的基础方法,其实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气泡音训练法。它是我们发声的基础训练,需要长时间坚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声调训练,在戏剧行业叫作“吊嗓子”。

我们可以先把自己的气泡音,自然发出的那个音

4定为1(do),接着往上唱12345671,然后循环。在音乐上,我们把这一个循环称为一个“八度”。当我们练习一段时间,能在一个八度中调整自如的时候,就可以试着上升或下降一个八度,再慢慢熟悉、拓展。对我们一般讲话来说,能熟练控制2—3个八度的声调,就完全足够使用了。当然,如果想要在社交场上唱歌好听,这个数量可能要达到3—4个。

不过就像前面说的,声调高低,在发声中只是一个方面,唱歌、说话也是如此,不是调子高就一定好听,要展现整个声音的个性、质感,才能给人可以接受、信赖的感觉。

三、咬字清晰,给人“圆润感”

很多人说话时,都会受到口音、咬字的困扰,有时给人一种含混不清的感觉,这就是咬字、发音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一些发声技巧,也关系到我们对汉语拼音的理解。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大部分汉语的发音都有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嘴唇从闭上到打开,然后控制发声,最后闭上嘴唇,截断发音。因为我们的字的发音大多都是由声母、韵母构成的,一般来说,声母主要是嘴唇和口腔动作,韵母就是喉咙、胸腔发声,这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咬字过程。倘若我们要做到咬字清晰,给人饱满、圆润的感觉,就需要掌握这个吐字发音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把握口腔打开这个阶段,它的动作要领可以称为“弹出”。这有点儿像短跑运动员起跑之前,下蹲等待发令枪的姿势,蓄势待发。我们可以练习一些拼音声母d、t、n、l,找一下用舌头顶住上颚,然后“弹出”的感觉,既不能太用力,给人感觉很勉强,也不能很软,听起来很松散含混。这个弹出的状态,就是要释放张力,给人一种干净、清晰的听感。

其次,我们要抓住开口之后,发音这个阶段,它的咬字诀窍是“立起”。什么意思呢?就是口腔要有足够的开合度。因为口腔也是我们发声的器官之一,打得足够开,声音从喉咙发出,才有足够的振动空间,听起来才会清晰、立体。相反,如果口腔打开不够,声音的大小、清晰度都会受影响,嘴角还会起泡沫,看着很不体面。要实现这个效果,我们在平常要注意练习一个动作,即打开牙关,咧开嘴,就好像在微笑一样。你会发现,很多播音主持和歌手,在说话时会有咧嘴这个习惯,这其实也是在打开口腔,让声音更加饱满、清晰。

最后,我们在字尾要注意“弱收”。简单来说,就是话说完了,要把声音、声调慢慢“收”起来,越来越弱,给对方传达一个意思:我这句话说完了。这样一来,从字头“弹起”到字中“立起”,再到字尾“弱收”,就是一个完整的咬字过程。我们可以从单个字开始练习,再是句子、段落、文章,时间长了,你会发现咬字问题会有很大的改善。

四、强化共鸣,让声音更有“情绪”

共鸣在物理中称为“共振”,它指两个物体振动频率相同,互相加强的情况。科学研究表明,人在发声时,声带使用的力气只占用总能量的20%,而80%的力气,都用在控制发声的器官上,其中主要的就是共鸣器官。通过共鸣训练,我们可以达到放大音量、美化音色的效果,它可使我们的声音更有“情绪”。一般来说,人的共鸣器官包括喉、咽、口、胸、鼻,其中主要的是口、胸和鼻。下面我们介绍这三种共鸣的训练方法。

口腔共鸣可以让人的声音更加明亮、有起伏。在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收紧双唇,让它们贴近上下牙齿再发声,你会发现声音变得更清晰了。然后我们可以试着控制嘴唇,改变口腔内部的共鸣形状,这样会让声音变得更有起伏。

鼻腔共鸣会让人的声音更丰富,鼻音也特别适合用来传递情绪、美感这些难以言说的东西,像很多歌手、演员都是有特殊鼻音的。其中一个比较好的训练方法,是“鼻音哼唱”,用“鼻辅音+口元音”进行练习。比如咬字m、mi、mu,n、ni、nu,然后用鼻腔中的气息振动,再试着把这种振动扩大到咽,感受不同振动的声音。

胸腔共鸣会让人的声音更厚重,更有磁性。胸腔共鸣的训练其实不难,因为我们日常发声就要用到胸腔,因此只要去找那种收发自如的感觉即可。我们可以用手放在胸上,由低音发出“哈”的声音,感觉胸腔振动,再试着调整发音高度,改变音量,尽量让自己感觉到强烈的共鸣区间。

以上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我们从气息、声调、咬字和共鸣四个角度,讲解了如何让声音更有质感,其中包含很多声音的理论知识,也有一些训练方法。希望你了解后,能够把它用到日常的沟通表达中去,让声音为沟通“增色”。

下一节,我们将进入第八课,说说沟通表达的综合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