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口,其实你只有10秒
在第五课中,我们介绍了不同表达形式的技巧。从这一节开始,我们进入第六课,谈谈即兴表达。所谓“即兴表达”,是指那些没有经过正式计划或准备,在现有资源较少的情况下的一种表达。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员工在会议上回应领导对一些工作的疑问。一次即兴表达,很可能决定一件事、一个人的成败。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如何做好即兴表达。这一节,我们先来解决“开口”的问题。
一、“开口”的核心思维:快开口,慢说话
在社交中,有个概念叫“第一印象”;写文章的时候,也有“龙头”的说法。它们都强调在与人相处或写文章的时候,一开始的状态非常重要,只要我们能开个好头,后面的行动往往也非常顺利。
在沟通领域,其实也有类似的说法,叫作“电梯法则”。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源于世界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个惨痛教训。
他们曾经给一位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的时候,项目经理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董事长,董事长说道:“你们的观点很精彩,但是我下午要赶飞机,没有时间听你们细说,能不能简单跟我说一下结果呢?”
结果就是负责人没有准备,短短一阵坐电梯的时间,根本没有把事情说清楚,麦肯锡因此失去了这位重要客户。后来麦肯锡总结经验,便提出一个“电梯法则”,必须在10秒内抓住对方的注意力,30秒内把咨询的结果说清楚。
当然这个法则对一般人来说有些苛刻,但它确实说明一个道理:在即兴表达中,如果我们不敢开口,或者一开口就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就意味着这次沟通失败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个核心思维,叫作“快开口,慢说话”。
? “快开口”
所谓“快开口”,就是接话要快。例如在一个会议上,领导突然说:“小王,请你介绍一下我们这次最新的产品方案。”这个时候,一个会上大大小小的领导同事都等着小王,他不可能就这么冷场吧,这可是职场沟通的大忌。所以小王只能马上开口,才能把领导说的话给“接”住。
你可能会觉得,在这种场合,人都紧张得要死,怎么接啊?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误区,情绪不到位,感到紧张。实际上,紧张只是一个结果,原因是我们没有准备,觉得自己肚子里“没货”,不知道怎么“快开口”。
这里提供一个常用的解决办法,叫作“情景带入”,把听众带入当前的情景。
比如刚才那个例子中,小王可以这样表达:“刚才听了大家的意见,我在这个方面了解不多,真是受益匪浅。其实我们这次的方案呢,在很多地方,也和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我们看,小王这一句话中,其实并没有回答领导的问题,只是把个人经历带入方案的话题,把后面的观点给“引”出来,显得有礼貌,让人不会觉得突兀。这个时候,他就有时间去思考接下来要说什么,这就达到了一个“快开口”的效果。
? “慢说话”
当“快开口”完成后,就可以用到下一个技巧——“慢说话”。这个“慢”不是说语速、语调上要慢,而是说,我们要在脑子里想清楚再表达,让表达条理清晰,逻辑完整。
问题是,即兴表达的思考时间就这么一点儿,如何在短时间内,给自己创造完整清晰的逻辑呢?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顺序组织观点。第一种是时间顺序,按照事件的时间发展来表达。
例如小王可以这样回答:“在方案制订前,我们充分搜集了资料数据,保证一切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方案制订时,我们请到了国际知名专家做顾问;在方案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多轮次的测试、实验,最终说明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这就是时间顺序法,其特点是简单有效,很快就可以帮助我们组织起有内容的语言,而且条理清晰。
不过有的时候,一些事物不是单纯按时间先后发展的,而是很多步骤、不同部分交叉并行的。那就要用到另一个方法,结构顺序法,即按照事物的基本属性来拆分。
至于如何拆分,则要用到我们前面说到的结构化思维,比如小王要制作一个产品推广的方案,就可以按照它的功能、价格、设计等进行拆分,他可以这样表达:
“第一,从功能上看,我们的产品完全符合日常的使用需求,还有一些创新功能。第二,从价格上看,我们的产品价格比同类型产品要高30%左右,这是基于产品定位做的差异化定价。第三,从设计上看,我们聘请了××公司的设计师,整个产品格调将有极大提升。”
这三点说完,小王清晰地表达了产品的营销点,如果再加上我们前面提到的“情景引入”,可以说是一次不错的即兴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即兴表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互动的。尤其是在一些沟通比较深入的场合,对我们的即兴表达能力要求也会更高。
二、三个建议,让你无惧即兴表达
? 明确主题
虽说即兴表达多半发生在没有准备或准备很少的情况下,但只要掌握方法,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未雨绸缪的。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明确主题。如果我们仔细回想,会发现生活中需要即兴表达的场景,其实也就那么几个。开会有会议主题,上课有课程内容,就算跟别人聊天、闲谈,也可以引导话题。
在参与这些活动之前,我们可以根据相应的主题,在脑海中快速回想和主题有关的信息,或者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按照刚才提到的核心思维组织语言。如果我们提前做了相关准备,就能在需要发言时化被动为主动,发表观点,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
? 自问自答
很多人在即兴表达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无法长久地让听众集中注意力。有时候,我们说了一两句,就发现有人开始走神、玩手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人在表达时,都只会用陈述句。比如下面这段话:“各位同事,接下来,我为大家讲解本次活动的安排:一共有三个步骤,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怎么样,是不是光看着这段话,就有点儿提不起劲儿,昏昏欲睡?因为陈述句没有太多情感起伏,我们在说的时候,很容易让听众昏昏欲睡,所以我们要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去调动听众的好奇心和参与感。比如著名的演说家罗永浩,曾经创立了一个名为“锤子科技”的手机公司,许多人调侃他:一个英语老师偏偏要来卖手机。罗永浩听多了,干脆借着这个“梗”,在锤子手机发布会上问道:“你们知道我是怎样在众人怀疑的压力下生活的吗?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话一下就调动起了听众的情绪,把气氛烘托上来了。
当我们自己在即兴表达中加上“问答”时,我们的情绪就强多了,听众也更有代入感。
? 讲大局观
所谓“大局观”,就是即兴表达的“势”,是对环境的感知,对氛围的塑造。因为很多时候,你会感觉到,不一定要某件事发生了,我们才需要即兴表达,而是因为某个场合,我们所在的某个位置、某种氛围,我们不得不即兴表达。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地通过自己的适时发言控制好现场话题的走向。
举个例子,在电视节目《天天向上》中,有一期节目邀请了一位嘉宾表演太极,主持人汪涵说到太极的推手,开玩笑说原来一些练太极的老人家会问年轻小伙子家住在哪儿,然后用“推手”把他们“推回家”。汪涵边说边比划,这时候另一名主持人欧弟跃跃欲试,接话说自己家在台湾,汪涵一听,马上就反应极快地说:“台湾不推,拉回来。”他的回答赢得了满场的喝彩。
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情商的一种,但实际上,它更是一种高超的表达技巧。因为我们的表达,就是要让听的人感觉舒服,而不是光顾着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沟通中,就有必要去照顾对方的感受。这种大局观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些场合照顾到大部分人的感受。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这一节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们说到了即兴表达的核心思维:快开口,慢说话。我们还说到了如何提高自己即兴表达的能力:明确主题、自问自答、讲大局观。
下一节,我们将介绍,如何让普通人轻松听懂专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