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文姬归汉(1 / 1)

蔡邕有个女儿,叫蔡琰,字文姬(jī),博学多才,又像她父亲那样长于音乐,可惜丈夫死了,年轻守寡,又没有儿女,就回到娘家,住在那儿。后来蔡邕因为同情董卓,叹了一口气,被司徒王允杀了。公元194—195年(兴平年间),李傕、郭汜、张济等带着凉州兵马和胡人打到中原地区,抢劫陈留、颍川等县,掳掠青年男女。他们到过的地方,大多成了废墟。蔡文姬跟着难民各处乱逃,被匈奴兵掳去,做了左贤王的夫人,生了两个儿子。蔡文姬虽然想念着父母之邦,也只好留在匈奴。

历史追根究底

●左贤王

匈奴官名,地位仅次于单于,与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合称“四角”,统辖匈奴的四大区域。边塞诗中常用“左贤王”指称敌方首领。

语文活学活用

●父母之邦

解释:父母出生的国家,指祖国。

造句:这里是他的父母之邦,他当然想回到这里。

曹操因为南匈奴已经归顺了汉朝,就想起被掳到匈奴的蔡文姬来了。他派使者带着礼物,一定要把蔡文姬赎回来。一来曹操一向要在外族人面前显出自己的威风,连接见匈奴的使者也叫崔琰做他的替身,何况自己朋友的女儿被外族掳去,当然非要把她救回来不可;二来蔡邕已经写了一部分的汉史,文姬又有才学,要是她能把她父亲的著作整理一下,那该多有意思。

语文活学活用

●赎

解释:用钱换回以前抵押的东西。

造句:劫匪要的赎金实在太多了。

组词:赎回、赎买、赎金。

左贤王不愿意把自己的妻子送走,可是胳膊拗不过大腿,不答应也只好答应。蔡文姬当然巴不得回到父母之邦,可是做母亲的扔了自己的儿子,怎么也感到悲痛。她回到邺城,曹操把她再嫁给屯田都尉董祀,做个续弦夫人。没有多少日子,董祀犯了法,定了死罪。蔡文姬亲自跑到曹操那边去求情。恰巧曹操在家里请客,朝廷上的大臣、世族名流,还有远方来的使者都聚在魏王府里,济济一堂。曹操对宾客们说:“蔡中郎的女儿在外多年,现在已经回来了,要是诸君有兴头,叫她来跟诸君见见面,好不好?”大伙儿都说愿意相见。曹操就叫手下人把蔡文姬带进来。

读史学古文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之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蔡文姬披散了头发,赤着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跟前,磕头请罪。话说得那么伤心,嗓音又是那么清脆,宾客们听了,都哭丧着脸,连鼻子都酸了。曹操说:“事情值得同情,可惜文书已经批下去了,追也追不回来,怎么办呢?”蔡文姬央告着说:“明公马房里的马,往少里说,也得有一万匹,像猛虎那么勇的武士多得可以成为树林子。只要一匹快马,一员虎将,就可以把垂死的人救回来。”曹操还真写了赦书,派“飞马报”送去,免了董祀的死罪。

读史学古文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

那时候,正是冷天,曹操特地赐给蔡文姬一顶头巾、一双鞋和一双袜子。蔡文姬穿戴起来,居然像个书生。曹操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书籍和文稿,现在还都保存着吗?”蔡文姬很感慨地说:“以前亡父留给我的书就有四千多卷,几次遭难,不是毁了,就是失散了,现在我还能背得出来的才四百多篇。”曹操听说还有四百多篇,那也不少,就说:“我派十个文官到夫人家,叫他们把夫人所记得的都写下来,怎么样?”蔡文姬不同意这么办,她说:“怕不方便吧。还是恳求明公赏我一些纸笔,我一定遵命把能背出来的都写下来。”曹操就派人护送她到家里,让她去写那些文章。蔡文姬这才安下心来,细细地把她所记得的文稿都写了下来,送给曹操,简直没有遗漏或错误。她把曹娥碑文也抄下来了。

读史学古文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

历史追根究底

●碑文

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我国刻碑的习俗历史悠久,形成了碑石林立的独特文化。常见的碑文体裁有墓志铭、功德碑等。

曹娥碑所纪念的是一位姑娘,叫曹娥,会稽上虞人。她父亲掉在江里淹死了,尸首都没捞着。曹娥才十四岁,日夜不停地哭着,沿江找她父亲,找了十七天,还没见尸首浮上来。邻居们劝曹娥不必找了。曹娥一个人留在江边,把衣服扔到江里,祝告着说:“我父亲的尸首在哪儿,就在哪儿沉下去。”衣服漂到一个地方沉下去,曹娥就在那边投江死了。

相传曹娥背着她父亲,两个尸首一同浮到水面上。当地的老百姓大受感动,都说曹娥是个孝女,很小心地把尸首埋了。过了三年,上虞县长度尚把曹娥改葬在江南大路旁边,给她立了个碑,叫县吏魏朗的弟子邯郸淳——那时候才二十来岁——写了一篇碑文,刻在石碑上。后来蔡邕到南方去游历,到了江边,见了碑文,就题了“黄绢幼妇外孙齑(jī)臼”八个字,刻在背面,可是谁也说不上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历史追根究底

●邯郸

文中指古代复姓之一,现已不常见了。春秋时期赵氏贵族赵穿被封到邯郸城(今河北省邯郸市),称邯郸君,他的后代有以邯郸为姓氏的。

地理小课堂

●江边

后人把那条江叫曹娥江,在浙江省东部,源出金华市磐安县齐公岭,支流众多,曲折北流,在绍兴市三江口入杭州湾。

据说,有一回,曹操和杨修见到了曹娥碑上这八个字,曹操琢磨了一下,猜不透。他问杨修:“你知道吗?”杨修说:“知道了。”曹操说:“你别说,让我仔细想想。”两个人上了马,走了。走了十里地,曹操完全明白了。原来“黄绢”是有颜色的丝,“丝”旁加“色”,是个“绝”字;“幼妇”就是少女,“女”旁加“少”,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旁加“子”,是个“好”字;“齑”是切细了的姜、蒜等调味品,味辣,古人就用“辛”字;“臼”是捣姜、蒜的容器,是接受的“受”的意思;“受”旁加“辛”,是个“辤”字,就是现在的“辞”字。这样,“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可是杨修究竟比曹操早知道,他在这方面的才能要比曹操高。曹操说:“你真是个才子!我比你呀,差了十里。”话虽如此,曹操对他多少有点不大舒服。

历史追根究底

●辛

“辛”有“辣味”之意,也指葱蒜等有刺激味道的菜蔬。

蔡文姬把她能背得出来的几百篇文章写完了以后,又感觉到人生的空虚和悲哀来了。她怎么也忘不了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曹操费了很大的心思,把朋友的女儿赎了回来。蔡文姬又是高兴又是难受。“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能够回到家乡总是好的;可是母亲的爱、对两个孩子的伤心,恐怕不是别人所能完全体会得到的。蔡文姬的被掳终究是个悲剧。后来有人借着她的遭遇,作了一首很出名的歌,叫《胡笳十八拍》。也有人说,那首歌是蔡文姬自己写的。

地理小课堂

●胡笳

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形似笛子,常为流落边塞的人或驻守边疆的将士们所吹奏,因此在我国古诗文中,“胡笳”具有悲凉的色彩。

曹操收服了南匈奴,让他们杂居在并州各郡以后,就要再去征伐孙权。那年冬天十月里,曹操就加紧练兵。转过年,就是公元217年,曹操的大军到了居巢,准备进攻濡须。孙权还想把曹军打回去,可这一次就难说了。

历史追根究底

●居巢

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北,东汉时期属于庐江郡。

读史听故事

杨修之死

杨修是个人才,但为什么最终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呢?问题就出在“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了。《三国演义》中,直接导致他丢掉性命的便是鸡肋事件。

话说曹操攻打汉中之地,刘备据险固守。曹操攻不下,想要收兵,又担心被蜀兵耻笑。他正犹豫该如何是好时,厨师送来鸡汤,夏侯惇此时也正好进入营帐来请示夜间口令。曹操看着鸡汤,随口说道:“鸡肋。”这二字传到主簿杨修耳里,只见他二话不说就开始收拾行李。夏侯惇问他这是为什么,杨修却说:“主公准备要收兵了,可不得赶紧收拾行李?鸡肋,吃吧,没什么肉;扔掉吧,毕竟还有肉味,又觉得可惜。”曹操的话虽不经意,却暴露了所思所想。夏侯惇听完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也马上回到营帐,开始收拾行李。

当夜,曹操心烦意乱睡不着,一个人在军营里走着,走到营帐,却见士兵们一个个不睡觉,都在收拾行李,顿时勃然大怒。审问后才发现,这竟然是杨修的主意。曹操最忌讳别人看透自己的心思,于是怒斥杨修胡言乱语扰乱军心,叫人将杨修推出去斩了。

杨修虽然聪明却太过张扬,正因为如此,后世提到杨修时总会给他加一个定语——“恃才傲物”的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