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素来害怕诸葛亮,就只守不战。他对将士们说:“让蜀兵多消耗粮食,日子一长,他们打又打不过来,运来的一些粮食越吃越少,木牛流马也不能大量地供(gōng)应(yìng)粮食。咱们只要坚持三四个月,他们必然退去。赶到他们退兵,咱们用全力追击,一定能打胜仗。”
语文活学活用
●供应
解释:提供物资以满足需要。
造句:保证粮草顺利供应是胜利的前提条件。
近义词:供给。
诸葛亮这一回已经料到司马懿有这一招儿,早在斜谷口积聚了粮食,还不断地继续运送。蜀兵有了这么多粮食,一年半载绝不会饿肚子。不光这样,诸葛亮又做了长期打算,他下了决心,北伐不成功,就永远不回去。他分出一部分的士兵在渭河南岸开了不少荒地,开始耕种。这些士兵跟附近的农民杂居在一起。蜀兵纪律严明,和老百姓相安无事。军队屯田种地,生产粮食,诸葛亮就可以跟司马懿相持下去,要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非跟他拼个上下高低不行。
语文活学活用
●一年半载
解释: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表示时间长,也可以表示时间短。
造句:此次分别,一年半载也不能相见。
诸葛亮派人向司马懿下战书,还说,不出来交战的不是好汉。司马懿硬是不出来,不是好汉就不是好汉。蜀兵天天到司马懿的营门口叫战,什么难听的词儿都用上了。魏兵的耳朵起了茧子,将军们更加受不了,屡次要求出去打。司马懿好像没事似的就是不答应。就这么两军对峙了一百来天。要是在往年,蜀兵早已吃完粮食回去了,可是这一回,别说一百天,就是一年两年也能坚持下去,非把司马懿引出来不可。
历史追根究底
●战书
旧时敌对的一方向另一方提出交战的文书。一般开战前要下战书,表明开战的理由,才算名正言顺。
有人向诸葛亮献计,拿那时候轻视妇女的风俗习惯去嘲笑司马懿。诸葛亮笑了笑,说:“不妨试试,也好让他们知道害臊。”他们就打发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衣服,外加发钗、耳环,还有胭脂、花粉什么的,叫他“好好打扮打扮,赶快回到千金小姐的闺房里去,别再在这儿带着兵马丢人现眼啦”!
历史追根究底
●发钗
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在一起,插在头发上做装饰。
司马懿和他的将军们见到了诸葛亮送去的这份礼物,听了使者传达的这种讽刺话,这一气呀,真不得了啦。有的吹胡子、瞪眼睛、鼓腮帮子,有的气了个倒仰。司马懿本来想故意笑一笑,把这口大气硬咽下去,可是他一见将军们气得鼻子眼儿都喷了火,他也只好跟着他们绷着脸,翻了翻眼皮子。将军们嚷着说:“我们也算是上过阵的将军,怎么受得了这号侮辱?请下命令,我们情愿决一死战!赢不了蜀兵,甘心受军法处分!”司马懿说:“谁愿意受气?我也不是不敢出战,就因为皇上嘱咐我们只守不战,我才千忍受万忍受,怎么也不敢违抗皇上的命令。”他说了这话,瞧了瞧各人的脸,还是竖着眉毛,嘟着嘴。他怕不能把他们的火儿硬压下去,就说:“你们既然都要出战,我就立刻上个奏章,要求皇上答应我们大战一场。你们看怎么样?”大伙儿只好同意他先上奏章。
语文活学活用
●决一死战
解释:不顾后果,拼上一切地战斗。
造句:我们打算在山里与贼人决一死战。
近义词:破釜沉舟。
历史追根究底
●军法
军队中治军的法律。古代军法是非常严格的,即使是位高权重者违反了军法,也要受到惩罚。
司马懿真有两下子,他一面把将士们的火儿压下去,一面还想探听探听诸葛亮的近况,就很有礼貌地招待着送女衣和胭脂花粉的使者。他一点也不问打仗的事,只是像聊家常似的说:“孔明先生身体可好?事情一定很忙吧。睡觉好吗?胃口不坏吧!”使者还以为这些都是客套话,又不是什么军事秘密,就很天真地回答说:“诸葛公起得早,睡得晚,打二十板屁股的刑罚也得他亲自批准。胃口不算好,一天也就是吃几升口粮。”司马懿后来对将士们说:“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务烦,能长得了吗?”
历史追根究底
●胭脂
作为颜料,胭脂包括面脂和口脂,涂敷于面颊、嘴唇,主要由红蓝花加上动物油脂制作而成,相当于现在的腮红和口红。
诸葛亮确实又忙又烦,一向如此,可是吃得少还是近来的现象。他一向闲不着,文件都得亲自批阅。主簿杨颙(yóng)在八九年前曾经劝过他,说:“我每回看到丞相自己校阅文件,总觉得您太累了。治国治家都需要有个体制,上上下下各有专职,不可互相侵犯。就拿治家来说,做主人的必须把工作分配好:谁下地,谁做饭;公鸡打鸣儿,狗管门,牛驮东西,马跑远路。各种各类的工作都要按照专责完成,主人自己就不会老忙不过来。如果他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动手,那么,他为了这些琐碎的事,弄得筋疲力尽,结果,没有一件事情做得好。难道他的智慧能力还不如他手下的人吗?难道他还不如鸡、狗、牛、马吗?不是的。毛病在于他失了做主人的法度喽。所以古人说:‘坐着谈论大道理的叫王公,起来实干的叫士大夫。’现在丞相亲自办理这些烦琐的细事,一天到晚流着汗,您不觉得太辛苦吗?”
读史学古文
●出自《襄阳记》
“为治有区分,则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家主喻之:今有人于此,使奴执耕种,婢主炊爨(cuàn),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
历史追根究底
●法度
规矩;制度。《尚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法度,引申指法或法律制度。“法度”也指行为的准则。
语文活学活用
●烦琐
解释:多而杂乱,琐碎。
造句:这里程序烦琐,估计短时间很难处理好。
反义词:简便、简洁。
诸葛亮不能同意他的说法,认为分工负责固然需要,亲自动手也少不了。再说他自己也有内心的痛苦,那就是合适的帮手太少,这话他可说不出口。但是他知道杨主簿讲这番话是出于好心。他很感激地谢了谢他的劝告,然后说:“我不是不知道,但是受了先帝托孤的重任,唯恐自己尽力不够,辜负了先帝。”
诸葛亮这么鞠躬尽瘁地干下去,人家还不谅解他,甚至连后主阿斗也觉得自己没掌握着大权,他说:“朝政由葛氏去办,祭祀我来。”这也许是实话,因为先主曾经嘱咐他要像伺候父亲那样伺候丞相,可是把应当像父亲那样受尊敬的丞相称为“葛氏(葛家人)”,分明是在发牢骚。也可能由于诸葛亮过分地自己负责,不轻易信任别人,以致蜀中的人才越来越少,而他自己累得吃不下饭去。这会儿使者向司马懿透露出这一个紧要的情报,司马懿一面给魏明帝上个奏章,一面鼓励将士们,说:“诸葛亮活不了多久啦!”
语文活学活用
●牢骚
解释:烦闷不满的情绪;说抱怨的话。文中取义第一种。
造句:他不停地发牢骚,令人心烦。近义词:抱怨。
魏明帝接到了奏章,对大臣们说:“司马懿同意我坚守不战的计策,怎么这会儿又要求打了呢?”卫尉辛毗(pí)说:“司马懿本来不要打,那一定是因为将士们受不了诸葛亮的侮辱,他才上了这道奏章,请皇上帮他一下,才可以压服他们。”魏明帝拜辛毗为大将军军师,拿着节杖到渭河去传达命令。
历史追根究底
●辛毗
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最初为袁绍及其儿子袁谭效力,后归顺曹操,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朝,受封颍乡侯,官至卫尉,谥号为肃。
皇上派一位老大臣到军营里来,做了大将军军师,这个职位多高哇。他还拿着皇上的节杖来传达命令,这是一件十分郑重的大事。全军的将士们又是害怕又是兴奋地想早些知道皇上的诏书。司马懿和几个主要的将军把辛毗迎接进去。辛毗奉着节杖宣布:“谁敢再要求出战,就是违抗天子的命令!”将士们只好你瞧瞧我,我瞧瞧你,谁也不敢再吭声了。
蜀营里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告上去。诸葛亮说:“如果司马懿能够打得过我们的话,他早就动手了,哪有跑了一千里地去请求作战的道理?”
诸葛亮退又不愿意退,打又打不进去,有力没处用,这么耗了一百多天,急得心里闷闷不乐,到了八月里,害起病了。他还想坚持一下,哪儿知道病情越来越严重,只好向后主上个奏章,报告害病的情况。后主急得什么似的,马上派尚书仆射李福赶到五丈原去慰问。
李福见了诸葛亮,传达后主的命令,代他问安。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不幸半途而废,没完成北伐大事,辜负了先帝的嘱咐。我死之后,诸公千万要忠心辅助皇上,为国家出力,劝皇上清心寡欲、爱护人民,以后我还要再给皇上上个奏章。”李福一一记在心头,就动身回报后主去了。
语文活学活用
●半途而废
解释: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
造句: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清心寡欲
解释:清除心中的杂念,保持心地宁静或保持心地清净,少生欲念。
造句:老教授几十年来清心寡欲,大半心思都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
诸葛亮勉强起来,叫左右把他扶上小车,还想再一次到各营去看一遍。没想到他才看了几个军营,已经头晕眼花,再也支撑不住了。他对着军营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唉!我再也不能临阵讨贼了!国家没能统一,人民吃尽苦头,天哪,天哪!这叫我太难受了!”他回到内帐,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会儿,就叫长史杨仪、护军姜维、尚书费祎他们进去,嘱咐后事,告诉他们怎么退兵、怎么断后、怎么对付可能发生的变化等。他们偷偷地擦着眼泪,只能劝他安心休养。诸葛亮嘱咐完了,宽了宽心,病好像轻点了,安安静静地睡着了。
历史追根究底
●后事
指死亡之后的事情,也代表死亡后的殡葬礼仪。古人非常重视身后之事。
过了几天,丞相的病突然又严重起来。大伙儿正在慌乱的时候,尚书仆射李福又来了。他见到诸葛亮闭着眼睛,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就轻轻地哭着说:“唉,我耽误了国家大事!前几天我不敢问,这会儿又来不及问了。”诸葛亮听到李福说话,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对他说:“我知道你要问的是什么。国家大事一时哪儿说得完,以后你们可以去问蒋公琰(蒋琬)。”李福点了点头,说:“公琰之后,谁可以继任他呢?”诸葛亮闭上了眼睛,又说了句:“费……费文伟(费祎)可以……接着他。”李福又问:“费文伟之后呢?”没有回答的声音。大伙儿围着他,叫:“丞相!丞相!”他可已经睡着了,从此不再醒来。那一年,这位三国时代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才五十四岁。
语文活学活用
●奄奄一息
解释:形容呼吸微弱,只剩下一口气。造句:等我赶到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杨仪、姜维他们按照诸葛亮的遗嘱,不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只是把尸体裹着装在车里,叫各军营按前后次序不慌不忙地退去,由大将魏延断后。魏延可不愿意压队,他就单独行动,率领着自己的一队兵马向南谷口退去。大军就由姜维压队了。
语文活学活用
●不慌不忙
解释:丝毫不慌乱的样子。
造句:大敌当前,他却不慌不忙。
反义词:六神无主。
地理小课堂底
●南谷
也叫褒(bāo)谷,在陕西省汉中市西北,北谷也叫斜谷,在今宝鸡市,是一条山谷,长四百七十里,总称褒斜谷,在陕西省秦岭山区。
司马懿的探子火速回去报告,说蜀兵拔营走了,听说诸葛亮已经死了。将士们都主张快追上去。司马懿说:“诸葛亮诡计多端,这很可能是个诱兵之计,不能追。”他马上又派几个将士到五丈原去察看一番。过了一个时辰,派出去的人回来,说:“五丈原没有一个营寨,蜀兵都走光了!”司马懿跺着脚说:“哎呀,真让他们逃了!快追,快追!孔明真死了!”他立刻亲自上马,带领大军追赶。
典故大讲堂
苏武牧羊
魏明帝派人手持节杖给司马懿传达圣旨,你知道节杖是什么吗?节杖也叫符节,用竹子或木头制成,形似手杖。古时,臣子们代皇帝行事时都会有一定的信物。节杖就是一种代表皇帝身份的信物。凡是持有节杖的使臣,其身份就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皇帝的权力。因此,节杖对使臣来说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国家尊严的象征。
汉武帝时期,苏武作为使臣出使匈奴,没想到匈奴单于将他扣下,使尽各种手段,逼他投降匈奴。苏武始终秉持着汉使的气节,宁死不降。
单于见无法改变苏武的心志,就把他发配到北海边牧羊,说只有等公羊生了羊羔,才能放他回汉朝。苏武只好在荒无人烟的北海边放起羊来,其间,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节杖都不离他身边片刻。对苏武来说,节杖即代表皇帝,代表大汉,他将它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不放下节杖,也就代表着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身为大汉子民的身份,也没有忘记大汉天子交给他的任务,而且他多年滞留匈奴,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看着节杖也能聊以安慰思乡之情。就这样直到十九年后,苏武才被另一批汉朝使者解救,终于得以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