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邓小平经济改革的深化发展,中国已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经济强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而且据预计,将很快超越现今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然而,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仅次于中国)以此所赢得的,是它早在丝绸之路早期就已经拥有的地位和势能,只是由于欧洲的工业革命以及中国在欧洲新时代开始时把自己封闭起来,才走上了失势之路。显而易见,今天的中国把确保贸易和经济关系安全与继续增长列为重中之重,也正因如此,它的政治影响力绝不仅在亚洲,而是在全球。
与此相关的是这个名为“新丝绸之路”的项目,这就是中国所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中亚地区要追求的目标。1996年,上海五国会晤机制建立,它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随后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属于这个合作组织的国家除了上述五国,又新增了乌兹别克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2011年,30个亚洲国家共同发起了“新丝绸之路”动议,旨在如同古代丝绸之路那样,促进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倡导下,这个项目被冠以“一带一路”(全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进行宣传和实施。
“一带一路”一方面是要在东西方之间、在中国与欧洲之间建造一张现代化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另外,也要形成一个包括亚、欧两洲所有国家的联合。此举是为贸易通商,但也如同古代时期的丝绸之路一样,为的是影响力、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其他方方面面。
那些貌似大胆的设想,正在逐步被系统化地实施。中国要在未来肩负起推动沿线亚欧各国经济合作的角色的重担,而且要通过这新的丝绸之路为此创造相应的可能性。在过去的几年里,一条高速铁路已经在中国国内建成,就是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它使得北京—上海(大约1200千米)之间的交通从原来的14小时一下子缩短到4小时。如今,中国已经把这种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向全世界推广,而在这个领域内的欧美企业在市场中被逼得节节败退。伊朗禁运令刚刚解除,就在首都与中国签署了一份修建从马什哈德到德黑兰的高速铁路的合同。类似的高铁合同还有与泰国的(通往新加坡的铁路),以及与印度北部地区的。
这条泛亚铁路究竟怎样从伊朗出发,并延伸到欧洲,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且它要取决于政治局势的发展变化。一个另外的建议就是,再修一条与现有的西伯利亚铁路线并行的中—欧(不是俄)式快速铁路宽线。大约在2025年,中国将建成这样的一条铁路连线,一条使中国与欧洲之间在48小时之内联通的铁路线。这条新的丝绸之路将不再靠骆驼背,而是用快速火车来实现运输。
(1).香料之路是从阿拉伯南部到地中海的一条商业运输线,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商贸线路之一。
(2).斯文·赫定(1865—1952):瑞典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摄影家、旅行作家。他在中亚的四次探险考察中,发现了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发源地,罗布泊及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楼兰城市遗迹、墓穴和长城。他死后出版的中亚地图集是他毕生工作的结晶。
(3).阿尔贝特·戈伦威德勒(1856—1935):德国印度学家、藏学家、考古学家。德国的四次吐鲁番探险考察中,有两次是他组织的。
(4).阿尔贝特·冯·勒柯克(1860—1930):德国探险家。
(5).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1862—1943):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原籍匈牙利。曾经先后于1900—1901、1906—1908、1913—1916、1930—1931进行了四次中亚考察,其考察的重点地区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期间盗取了大量佛教文物。
(6).加利利海:又译为太巴列湖,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周长53千米(长约21千米,宽约13千米),总面积16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8米,低于海平面21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淡水湖,海拔第二低的湖泊(仅高于其南部的盐水湖死海)。实际上,加利利海并非是一个海,而是一个湖,只是习惯于称海而已。
(7).卡拉库姆沙漠:中亚地区的一片沙漠。位于里海东岸的土库曼斯坦境内,阿姆河以西。面积35万平方千米,约占土库曼斯坦70%的面积。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河流、湖泊稀少。沿阿姆河、捷詹河、穆尔加布河等有绿洲分布。大部地区可供放牧。有硫黄、石油、天然气等矿藏。南部建有卡拉库姆运河。
(8).克孜勒库姆沙漠:也译为“克孜尔库姆沙漠”,在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境内。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年降水量100~200毫米。
(9).卡维尔盐漠:也称卡维尔沙漠或大盐漠,是伊朗高原中部的一处大荒漠。东西长450千米以上,南北宽100~200千米,总面积达77600 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约800米。沙漠内部盐沼广布,“卡维尔”在波斯语里意即“盐沼”。
(10).卢特沙漠:伊朗西南处的大型盐化沙漠,名列全球第25大荒漠。该沙漠表面最高温度曾达到70.7摄氏度,是全球最干燥和最热的地方。
(11).奥古斯都:全名为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前63—公元14),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史学界通常以他的头衔“奥古斯都”(神圣、至尊的意思)来称呼他,这个称号是他在公元前27年获得的,时年36岁。在他去世后,罗马元老院决定将他列入“神”的行列,并且将8月称为“奥古斯都”月,这也是欧洲语言中8月的来历。
(12).奥斯蒂亚港口:一处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古罗马时期的港湾城市遗迹。据神话记载,公元前7世纪这里已有城市。考古证明,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初叶,公元前3世纪此处是古罗马海军的重镇。后由于沙石堆积,导致港口淤塞,加上城市人口逐渐减少,到罗马帝国末期,这个港口被废弃。
(13).布林迪西:早年为希腊统治区,罗马人在公元前267年征服了此地。古罗马时期,此城是一个贸易港口。
(14).奥塔科伊清真寺:正式名称为迈吉德大清真寺,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贝西克塔什区的奥塔科伊码头广场海滨,始建于18世纪。
(15).布尔萨:今土耳其西部城市,也是布尔萨省首府,土耳其第四大城市。
(16).普林尼:全名盖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23—79),多称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罗马骑士、元老院议员,作家、政治家,曾任西班牙代总督。一生著有7部著作,其中《自然史》一书尤为著名。
(17).安达鲁西亚:西班牙的十七个自治区之一,位于西班牙南部。
(18).高丽大藏经:又称八万大藏经,是公元13世纪高丽王朝高宗时期用16年时间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经之一。其内容全面,准确无误,做工精美,为韩国第32号国宝。现保存在韩国海印寺,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
(19).琅勃拉邦:又译为隆勃拉邦、龙帕邦、龙坡邦等,是老挝上寮重镇,琅勃拉邦省省会,也是该国1975年君主制王国被推翻前的王室所在地,位于上寮湄公河畔,南堪河口。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为世界文化遗产。
(20).巴哈伊教(旧译“大同教”):1863年由巴哈欧拉创立于伊朗,并在中东地区开始传播。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唯一”“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该教现在拥有500~700万信徒,遍布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印度和伊朗的集中度最高。
(21).耆那教:筏驮摩那(又称大雄,前599—前527)所创立的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耆那教对现代印度的影响大于佛教,甘地就深受耆那教的影响。
(22).锡克教:古鲁·那纳克(1469—1539)所创立的印度近代宗教(公元15世纪),主要流传于印度境内。
(23).高台教:20世纪起源于越南的一个新兴宗教,其与和好教是越南特有的两种宗教之一,也是这个国家的第三大宗教。
(24).阿娜希塔:伊朗琐罗亚斯德教水神和植物神的名字。
(25).摩尼(216—约277):摩尼教的创始人。出生于波斯帝国安息王朝巴比伦北部的玛第奴(今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畔),即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其死亡日期有274年、276年和277年等几种说法。
(26).塔克西拉: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个遗址。此地曾是古代学习佛教的中心,古汉文佛经翻译中称之为“呾叉始罗”,如今人们习惯称“塔克西拉”。此地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27).阿巴和加麻札:伊达雅图勒拉之墓(麻扎),属于新疆喀什的一座伊斯兰式王室家族陵墓,位于喀什市东北5千米处的艾孜热特村。“麻札”是维吾尔语“陵墓”的意思。始建于1640年,后世因为香妃传说的缘故,把这里误传为香妃墓。
(28).花剌子模:一个位于中亚西部阿姆河三角洲地区的大型绿洲。它的南部为卡拉库姆沙漠,北部是曾经的咸海,西部为乌斯秋尔特高原,东部是克孜勒库姆沙漠。这里在中世纪曾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花剌子模帝国,现为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一部分。
(29).全名帖木儿·别克(1336—1405):帖木儿帝国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蒙古巴鲁剌思氏部落,率领蒙古大军打败了西亚、南亚和中亚的其他国家,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30).帕提亚帝国: 又称安息帝国、阿萨息斯王朝、波斯第二帝国。一名出自帕尼部落的领袖(阿尔沙克一世)借波斯总督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之机征服了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地区,随即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建立了帝国。其疆域在全盛时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这个帝国坐落在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商贸路线丝绸之路上,从而成了贸易的中心。
(31).粟特:又译为窣利、索格特,是中亚的古代民族,他们属于欧罗巴人种中的伊朗人种。国人称之为昭武九姓、九姓胡。该民族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通称索格底亚那,如今属于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32).塞族:又称塞迦人、塞克人,源自伊朗的斯基泰人部落。古代著名的游牧战士,在大草原中漫游,其领土约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地区。
(33).月氏: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一个民族,始见于先秦史籍。其早期以游牧为主,从事玉器贸易,住在今天中国的甘肃西部和新疆东部一带,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后来一分为二:西部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居留于甘肃及青海的祁连山西北麓一带的为小月氏。
(34).倭马亚王朝(661—750),又译为伍美亚王朝、奥玛耶王朝等,是一个由倭马亚家族统治的哈里发国,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在伊斯兰教最初的四位哈里发(即所谓“纯洁的哈里发”或“正统哈里发”)的执政结束之后,由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建立。
(35).阿拔斯王朝(750—1258),哈里发帝国的一个王朝,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于750年取代倭马亚王朝,定都巴格达,直至1258年被旭烈兀西征所灭。阿拔斯王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在该王朝统治时期,中世纪的伊斯兰教世界达到了极盛,在哈伦哈·拉希德和马蒙统治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古代中国(新旧唐书)史籍称之为黑衣大食。
(36).塞尔柱帝国(1037—1194),也称塞尔柱王朝,是公元11世纪塞尔柱突厥逊尼派穆斯林在中亚、西亚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帝国极盛时占有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小亚细亚大部及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等地。
(37).突厥语系:阿尔泰语系中最大的一个分支,可细分为40种语言。
(38).伊朗语族: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分布在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中国新疆、高加索、土耳其、伊拉克等地。它包括波斯语、俾路支语、普什图语、塔吉克语、奥塞梯语、库尔德语等语言。
(39).斯基泰人:也译为西古提人、叔提雅人、西徐亚人等,古希腊时期生活、流动在欧洲东北部及东欧大草原到中亚一带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领土被称为斯基提亚,古代波斯人称之为塞克人。他们属于哈萨克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游牧民族,也是史载最早的游牧民族。
(40).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又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其名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守护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336年继承其父腓力二世位而任马其顿国王。公元前334年率大军向波斯帝国统治下的小亚细亚地区发动进攻,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30岁时他已经创立了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其疆域从爱奥尼亚海一直到印度河流域。一生未尝败绩,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军事统帅之一。公元前323年,未实现其入侵阿拉伯的计划就死于巴比伦。由于没有继承人,他死后,他的将领们彼此不服,最终引发内战。亚历山大帝国随之瓦解,形成了四个国家。
(41).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其将军托勒密一世所开创的王朝,托勒密王朝主要统治埃及,是埃及的一个朝代。首都在亚历山大港。托勒密一世是第一代君主,最后的君主是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其子托勒密十五世。该王朝的历任君主在埃及历史上都被认作法老。
(42).塞琉古王朝:又称塞琉古帝国或者塞流卡斯王朝,一个由亚历山大大帝部将塞琉古一世所创建的希腊化国家,以叙利亚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
(43).巴尔赫:又称八剌黑、薄提、缚喝、薄知、薄渴罗、巴尔黑、白勒黑、巴里黑等,是阿富汗巴尔赫省内的一个小镇,在首府马扎里沙里夫西北20千米处。巴尔赫古城乃是阿富汗最古老的一处遗址,临巴尔赫河的河口,海拔约365米。古时巴尔赫城曾是波斯东部呼罗珊省内的一个城市,是祆教的中心,传说祆教的创立者琐罗亚斯德死于巴尔赫城。这里也是阿富汗的佛教中心。
(44).蓝突厥:中世纪亚洲内陆的一个游牧部族。在土门的领导下,该部落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汗国。
(45).库尼亚-乌尔根奇:土库曼斯坦的一个城镇,由达绍古兹州管辖,位于该国北部、与乌兹别克斯坦接壤的边境。
(46).那烂陀:又称拿罗,古印度地名,是释迦牟尼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千米。在此地曾建有佛教寺院,名为那烂陀寺,为古代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900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名僧人学者聚集于此。201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
(47).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简称哈萨克斯坦或哈萨克,一个主要位于中亚北部,地跨亚、欧两洲的多民族国家。其领土在历史上为游牧民活动区,13世纪为成吉思汗大军所占领。19世纪中叶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后独立。
(48).塔拉斯河:一条位于中亚的跨国河流,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塔拉斯州向西北流入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上游由卡拉科尔河和乌奇柯绍依河汇合而成。唐玄宗时,唐帝国势力与来自阿拉伯的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阿拔斯王朝的势力(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在此决战,史称怛罗斯战役。
(49).穆罕默德二世(1432—1481),又被称为征服者之父、征服者穆罕默德,奥斯曼帝国的第7位苏丹。一生征战无数,尤其是1453年5月29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埋葬了长达1000多年的古罗马帝国。他的征战及其辉煌的战果,为奥斯曼帝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0).旭烈兀(1218—1256):蒙古人,伊尔汗国的建立者,西南亚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蒙哥及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之兄。旭烈兀的军队大大拓展了蒙古帝国的西南疆界。在他的领导下,蒙古人摧毁了伊斯兰文明的两大中心——巴格达和大马士革,使伊斯兰世界的中心转移到了开罗的马木留克王朝。
(51).布哈拉汗国:15世纪到20世纪位于中亚河中地区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布哈拉汗国共分为三个王朝:昔班尼王朝(1500—1599)、阿斯特拉罕王朝(又称札尼王朝,1599—1785)和曼吉特王朝(又称海达尔王朝、布哈拉酋长国,1785—1920)。1920年成为布哈拉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并入苏联。
(52).关于四大汗国有两种说法:一是元朝(又称大汗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所构成的四大汗国;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它们分别为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尔汗国。
(53).哈拉和林:又称哈剌和林,简称和林,位于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曾为蒙古首都。
(54).帖木儿帝国(1370—1507):中亚河中地区的乌兹别克族贵族帖木儿于1370年开创的帝国。首都为撒马尔罕,后迁都赫拉特(又译哈烈、黑拉特)。鼎盛时期,其疆域以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从今格鲁吉亚一直到印度,囊括了中、西亚各一部分和南亚的一小部分。帖木儿去世后其子孙相互争夺王位,最终被突厥乌兹别克汗国的昔班尼在1507年所灭。
(55).若望·勃朗嘉宾( Johannes de Plano Carpini,1185—1252):又译为普兰伽宾(维基百科),意大利人,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1246年,他受教皇英诺森四世派遣,前往蒙古帝国,在蒙古帝国的上都哈拉和林晋见了大汗贵由(窝阔台之子),成为第一个到达蒙古宫廷的欧洲人,并在蒙古行纪中留下了西方对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中亚、俄罗斯等地的最早记录。
(56).多明我会:又译为道明会,是天主教托钵修会的主要派别之一。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被称为“黑衣修士”,以区别于方济会的“灰衣修士”和圣衣会的“白衣修士”。
(57).鲁布鲁克(1215—1270):法国方济各会教士,受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遣,于1252年出使蒙古帝国,抵达帝国首都哈拉和林,见到蒙古大汗蒙哥。著有《鲁不鲁乞东游记》。他的游记和马可波罗的游记,启发了英国人曼德维尔创作《约翰·曼德维尔爵士航海及旅行记》,唤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有“第一位东方研究者”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