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9年,当中国汉朝统治者的王朝站稳脚跟,并为走出自己的疆域、向外进行扩张做好了准备时,汉武帝(刘彻,前141—前87在位)便派遣他那位经验丰富的外交使臣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一名地理学家,张骞此行的任务是对中国西部诸国进行考察,其中也包括这样的要务:寻求在抗击北部游牧民(特别是匈奴)侵扰方面愿意与中国结盟的国家。第一次出使西域(前139—前126。随后是公元前119年开始的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的脚步到了月氏国,那是一个说印欧语的民族国家。这个国家控制着从围绕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盆地到巴克特里亚(主要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广大地区。在结束出使并返回长安后,张骞给皇帝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在报告中,他介绍了自己在出使途中所见识到的不同民族。作为结论,他提到了一种思想,一种应该置于我们此番“丝绸之路的世界”旅行起点的思想,其大意为:
“我的皇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是处在相互关联之中。假如我们只从某一个局部出发去看问题,那我们就无法理解我们想认识的事物。我们的认知首先是来源于对其他人、事的认识。”
自汉武帝的那个时代起,也就是自公元前2世纪起,东方(中国)和西方(经过西亚和中亚直至欧洲)之间的这种联系已经成为这些大陆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和联系。首先是贸易(譬如丝绸,也包括许多其他的商品),也包括思想、发明和发现,甚至是宗教的交流。一直到公元15世纪,东、西方之间的这座桥梁都一直通行,但是真正地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却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到1700年时,东、西方交流已经明显地成为双赢的事情。所以,面对今天人们致力于把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重建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的尝试,就没什么可以惊奇的了。丝绸之路堪称早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典型例子,如果没有这条路,欧洲和亚洲的历史也许是完全另外的一幅景象。由于其不容小觑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条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一种传奇,其影响持续至今,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