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更是让世界目光所聚焦。
美国与中国是能够隔着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相望的两个国家,从地理位置来讲也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相距最远的两个国家。然而,美国又是与中国距离最近的国家,也是对中国表现出最多“关心”
的国家。从全球看,美国是在中国周边建立军事基地最多的国家,几乎已在中国周边构建起一个针对中国的军事基地包围圈。同时,美国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手段来了解中国的发展动态和军情变化。随着美国全球称霸战略重心向亚太方向调整,中国正成为美国“关注”的焦点。
美国认为,中国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是一个威胁,便对中国进行遏制与打压,迟滞中国的发展。美国这种做法使其成了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最严重的因素。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美国才是中国国家安全的真正威胁。关注美国军事发展动向就是关心中国的国家安全。
第一节 美国正构建全球化战场,全面威胁中国利益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其霸权的一个重要国家。中美两国国家利益间的矛盾日益出现冲突与碰撞,开始从一般性国家利益发生矛盾向国家核心利益发生碰撞的方向延伸。
中国国家利益海外拓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向全球拓展,而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认为自身拥有全球利益,不愿看到中国的这种发展态势。为了维护其超级大国地位,美国开始构建全球化战场,以威慑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遏制中国海外利益的扩大,维护其全球霸主地位。
一、美国意欲独霸全球,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不断加大近代以来,世界上出现过多个在全球搞霸权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等。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也想成为一个全球性称霸国家。在世界强国对中国进行殖民的过程中,美国以所谓的“门户开放”为借口参与其中,同时也挤进了瓜分世界的末班车。
一战后,尽管美国提出了诸多称霸世界的主张,但因其实力不足而无法与其他资本主义大国较量,最后不得不以所谓退出国联为要挟。二战中,美国凭借自身优势纵横捭阖,勾勒其战后的蓝图,为战后称霸做各种准备。
战后,美国终于以强大的实力做后盾登上了西方世界霸主的地位。经过近半个世纪与苏联的博弈,美国最后终于在苏联解体后实现了独自称霸世界的夙愿。
冷战后的世界形势并没有完全按着美国的意愿发展。虽然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历史并没有给美国更多的机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美国并没有成为“一极”性国家,单极世界也没有形成。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实力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不断缩小。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在加速。面对其他大国的不断崛起,美国不甘心失去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也不轻言退出对称霸世界这种权力的追逐。美国追求称霸世界的思维还在继续发出惯性,支配着其继续维护超级大国的地位。尽管其他崛起的大国也在缩小与美国的实力差距,动摇着美国的霸主地位,但美国仍然以冷战思维继续认为中国才是美国的潜在威胁。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美国提出到2015~2020 年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威胁其全球霸权的国家,这个国家可能是俄罗斯,更可能是中国。此后,美国开始加大对中国的遏制,运用各种手段迟滞中国的发展。如自2000年始,美国国防部每年(2001 年除外)都发表一份《中国军力报告》,披露所谓的中国军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00 年发表的第一份《中国军力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威胁论”。
此后,美国在每年的该类报告中都会一次次地将这个问题推向风口浪尖。这使得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一再成为国际重点关注问题,严重干扰了中国的发展。
美国无端指责中国军事发展,全面打压中国发展军力。1998 年,中国开始发布《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以后每两年发表一次。其透露的信息一次比一次丰富,被称为“第一”的内容不断增多。这表明中国军事不断走向透明化,对外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
自2002 年开始与吉尔吉斯斯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以来,中国与30 多个国家进行了50 余次双边和多边联合军事演习和训练。经过10 多年的发展,联演联训的对象从以周边国家为主向欧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扩展,如2010 年中国与罗马尼亚陆军山地部队进行了联训,2009 年中国与加蓬进行了“和平天使——2009”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演练,中国还计划参加2014 年美国组织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
尽管中国军事透明度不断加大,但美国仍然对中国军事发展横加指责,并企图将中国树立为其安全上的最大“威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在虚构“中国威胁”方面还使用不正当手法:一方面,美国以道听途说的消息佐证其对中国军事发展偏见的观点;另一方面,美国从中国有关媒体上断章取义地引用资料证明其观点;同时,美国还大量地以臆想的东西证明其关于中国军力的说辞。美国的这种做法不仅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也受到其国内学者的批评,甚至还不时遭到国际社会的耻笑。为了遏制中国军力的发展,美国不仅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同时还鼓动和支持欧盟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
多年来,美国是世界上武器出口最多的国家。2012 年8 月24 日,美国国会图书馆下属的国会研究服务局向国会提交的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2011 年的武器出口额达到了663 亿美元,同比增长两倍多,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一销售额接近2011 年全球武器销量的八成左右,将武器出口大国俄罗斯48 亿美元的出口额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美国在向全球很多国家出售武器装备,甚至还向俄罗斯出口武器。但是,美国自1989 年以来一直对中国采取武器禁运政策,打压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中国武器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某种角度上说,美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其遏制中国军事发展的战略目的。换个角度看这一问题,美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确实在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美国将整个地球划分为战区,称霸之心昭然若揭美国这个“世界警察”并不是从其建国就开始将整个地球看作其势力范围的。美国建国后遵从其国父华盛顿的教导,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干涉外部事务。
随着华盛顿影响的消失和美国国力的不断提高,从19 世纪20 年代开始,美国将触角伸向国外,将美洲视为其势力范围,宣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1898 年美西战争后,美国开始迈出美洲走向世界,先后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凭借其空前强大的实力在全球扮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
美国这个“世界警察”要管世界,首先要把军事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确保美军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于是,美军通过设立战区司令部将地球分割成不同的防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先后成立了大西洋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南方司令部和中央司令部等战区司令部。
冷战期间,苏联没有被美国划进战区。冷战后,俄罗斯也被美国划进了其欧洲战区的管辖范围。当然,中国一直被美国划入其太平洋战区之内。
“9·11”事件后,美国对有关战区再次进行划分,将原来的大西洋司令部撤销,成立了北方司令部,将原大西洋司令部所辖区域划入了欧洲、北方和南方司令部。2007 年,美国成立非洲司令部,美国将把原来属于欧洲、中央和太平洋司令部所辖非洲区域划归非洲司令部。这样,美国基本上按照洲际划分形式把地球切成了六大部分。
美国之所以如此“切割”地球,是有其战略考虑的,美国在各战区有着“特色”不同的利益重点。
欧洲战区是支撑美国全球战略的根基。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集中在欧洲。美国要称霸全球,必须要控制住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二战后,美国通过组建北约组织和推行“马歇尔计划”等手段,将西欧牢牢控制在手中。冷战期间,欧洲战区是美国与苏联东欧集团进行较量的主要地区。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整个欧洲及俄罗斯的全部都纳入了欧洲战区的管辖范围。
太平洋战区是美国认为“麻烦”最大的地区,是威胁美国安全的重点地区。这一地区内有朝鲜核问题、印巴矛盾等热点问题。
近年来,美国太平洋战区的重点逐渐北移,主要目标是控制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的局势。目前,美国太平洋战区已经成为其全球各战区中最重要的战区。随着美国全球称霸战略重心的东移,太平洋战区将是美国各大战区中的重中之重。
中央战区控制着中东地区和中亚地区。这一地区是控制世界能源的主要地区。因此,美国在20 世纪80 年代成立了中央战区,专注于保卫美国的能源命脉。中央战区先后打了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一战区是唯一没有按地理区域划分的战区,凸显了这一地区的重要性。
南方战区的管辖范围是中、南美洲地区及其附近海洋区域。中、南美洲历来被美国认为是自家后院,从军事上看,这一地区对美国威胁最小,美国在此部署的兵力也是各战区中最少的。
北方战区管辖北美洲地区,是“9·11”事件后新成立的战区。“9·11”
事件使美国本土近200 年来第一次受到外敌的威胁,第一次出现了美国邀请北约飞机到其本土警戒的“怪事”,美国本土安全的神话破灭。美国成立北方战区的目的就是整合美国本土的军事力量,严防类似“9·11”这种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非洲司令部组建之前,非洲事务分别由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和太平洋司令部来负责。随着欧洲国家离心倾向越来越大,欧洲司令部对非洲的关注越来越吃力。中央司令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事越来越“力不从心”,无暇顾及非洲事务。太平洋司令部对朝鲜半岛问题、台湾海峡问题越来越投入,对非洲事务也鞭长莫及。因此,美国非洲司令部应运而生。
非洲战区主要负责非洲大陆的绝大部分及周边海域,非洲东北角地区划进了中东战区。
目前,全球除南极大陆外都已被美国划进了战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美国六大战区的架构会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美国各战区负责的范围也将会基本保持不变。从美国武装力量指挥体制来看,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两个人构成了国家最高军事指挥当局。当局发出的指令通过参谋长联席会议传达给各战区的总部司令,然后由各战区的总部司令具体执行。从这个指挥链看,美国各战区的总部司令是最具权力的人物,指挥着战区内驻扎和存在的所有美国武装力量,具有独当一面的职能。任何战区内出现危机,该战区司令将全权负责“灭火”。同时,美国各战区又具有相互支援的责任。
如中央战区在负责打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时,其他战区就派出了军力给予支援。
中国被美国划进了其太平洋战区。这意味着中国一旦出现“事情”,美国太平洋战区的军力就可能采取干预或干涉行动,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
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曾说过,太平洋战区的军力对中国地区出现的“问题”
具有负责的职责。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与其说美国威胁中国的安全,不如说美国太平洋战区在威胁中国安全。2001 年4 月1 日,与中国海军航空兵歼-8 Ⅱ飞机相撞的美国EP-3 飞机就是属于美国太平洋战区的一架侦察机。
三、美国正发展高速作战武器,欲将作战引入高速作战空间近年来,美国加大了对空天飞机、超高速巡航导弹等新武器试验的力度。这些新武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速度快。
与传统武器相比,这些武器的作战性能有很大不同,某些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传统武器因为速度“慢”,人们都会“看着子弹将自己打死”;但就超高速武器而言,人们面临的情景可能会是“自己死后才看见导弹打自己”。所以,这些新武器的发展极可能将全球作战引入一个高速作战空间,对未来军事的影响不可低估。
各国军事以美国军事发展走向为“跟进”的方向。如果说冷战时期各国军事分别以美国或苏联为目标来发展的话,“冷争”时代各国都将以美国军事为“目标”来考虑本国军事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军事走向对各国军事的发展具有主导性的影响。美国军事走进高速作战空间,这将引导世界其他国家不能不重视高速作战空间的军事博弈。
推动常规武器性能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新一轮军事竞争的焦点。自从成为超级大国后,美国一直在世界军事的发展上占据着主动。凭借着经济实力和军事技术的优势,美国首次在世界军事史上使用了核武器,二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在核武器领域与苏联的较量中独领**。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为了打破70 年代的“平衡状态”,美国又率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将与苏联的军事较量引向太空,在新机理武器领域里展开拼杀,以图夺取军事优势。
冷战后,美国消化完冷战“成果”,以“9·11”事件为契机,通过全球反恐以图整合军事世界,但效果不甚明显,甚至可以说接近失败。为了寻求新的出路并坐稳唯一超级大国的交椅,美国主动提出建立“无核”世界,主动提出裁减核武器,第一次提出不对无核国家首先使用核武器,第一次主动“晒”核武器的家底等。
其实,美国摆出这种姿态,一方面想保持其占据优势的核格局,另一方面想凭借其经济实力展开新的军备竞赛,将其他国家抛在后面,再一方面就是凭借其军事技术优势争取占据常规武器方面的领先地位。因为俄罗斯、欧盟和中国等常规武器研发正不断接近美国,甚至有的已经超过美国,美国出于维持霸权的考虑,也不能不将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转向常规领域。
所以,常规武器的研发将是新一轮军事战略调整后的一个重点。空天飞机、X-51 导弹等已经拉开了这种常规竞争的序幕。
高速作战武器对武器装备发展可能具有颠覆性影响。武器的发展总是在“矛”与“盾”的对抗中前进。出现了“矛”之后,人们才开始考虑如何设计“盾”。比如,一战时大量机枪的运用使阵地战成为主要作战形式,双方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为了改变这种“不死不活”的状态,坦克出现了。
这时的所有常规武器都是以低速作战空间为背景设计的。
超高速武器装备出现后,传统的常规武器完全不能适应这种高速作战空间的要求。如在传统的低速作战空间里,坦克可以通过改变炮塔的材料、外形甚至在外面挂防护装甲等手段提高生存能力。在超高速导弹面前,这种手段将可能都会失去作用。所以,超高速武器装备的出现使作战进入了一个高速作战空间。目前存在的传统武器装备可能都需要来一个颠覆性的改造才能适应未来战场的需要。
四、美国大力构建全球化战场,意欲执未来战争之牛耳纵观美国称霸史就会发现,美国从二战还没有结束时就开始不断做先声夺人之举。为维护霸主地位,美国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日本实施核打击,占据核武器时代之先。
接着,美国抛出“星球大战”计划,设想依靠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通过在新机理武器领域的搏杀,改变与苏联之间形成的不死不活的“核平衡”局面,以图重新夺取对苏的军事优势。苏联解体后,因为美国经济的萎靡不振以及无法实现技术上的突破,不得不最终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冷战结束后,美国打起了反核扩散牌,妄图以此为突破口维护其霸主地位。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美国无法有效防止核扩散:印度与巴基斯坦突然爆炸核武器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朝鲜与伊朗在核问题上与美国周旋……从而使美国在反核扩散问题上“举步维艰”,看不到任何进展。
为打破这种“僵局”,美国采取主动,率先亮出家底,准备以这最后一招稳住其核优势地位。与此同时,美国加大常规武器装备的研制力度,将世界军事竞争的焦点转移到常规武器领域。目前看,美国在常规武器竞争中已经占据先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冷战后近20 年时间里,各国以提高经济实力为中心展开综合国力的竞争。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问题”,主要国家的海外利益不断拓展。
这种利益拓展与美国不断扩大的海外利益必然会出现“碰撞”。所以,某些国家已经开始加快向国外扩展军事影响的步伐:日本不断将其自卫队向海外运用,并在曼德海峡西岸非洲国家吉布提建立军事基地;俄罗斯海军已经恢复全球航行训练,多个舰队频繁举行联合演习,并且还“斗胆”
到美国的家门口加勒比海地区与委内瑞拉军队举行实弹联合演习;印度即将拥有至少三艘航空母舰,大力排斥美国在印度洋军事力量,同时还假借参与阿富汗反恐之机,在中亚塔吉克斯坦建立起空军基地,不断向海外扩展其军事影响;等等。
面对这种形势,美国大有一种危机感。那么,如何利用军事手段保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呢?那就是率先建立全球化战场。
全球化战场是美国战争指标的必然发展结果。美国先后提出过“一场大战”“一个半战争”“两场几乎同时发生的战争”等。
不难看出,将全球作为一个战场,这也是美国战争指标变化的必然趋势。其实,美国构建全球化战场也是早有预谋的。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全球快速打击计划”,要求美军使用常规武器能在一个小时之内对地球上的任何目标实施打击。同时,美军还通过“前沿预置”手法,在距离“易出事地区”比较近的地点提前储存战争物资,以确保美军对“出事地区”的快速反应。目前,美国已经在全球建立起预置网络,完全可以支持美军应对全球各地可能出现的危机。实际上,美国已经建立起全球化战场的雏形。
美军不断试验的新式武器装备有利于全球化战场的进一步完善。美军已经试验了空天飞机和高超音速导弹,还要研制高超音速飞机等。从战术技术性能上看,空天飞机和X-51 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完全可以满足一个小时内对全球任何目标实施打击的作战需要。不仅如此,有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正在研制更高超音速的巡航导弹,甚至高达15 倍音速。
可想而知,一旦这样的武器列装部队,美军建立全球化战场的构想将不再是梦想。只要美军建立了全球化战场,美国在军事上就又占据了优势地位,从而也就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
新武器引发全球新一轮军事战略调整。冷战时期,全球军事力量分为两大阵营。各国军事战略都是以这种军事较量为背景来制定的。冷战后,世界进入了“冷争”状态,各国都是以发展经济实力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来展开竞争,军事优势的争夺降为次要地位。经过近20 年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不断激化,军事斗争又开始有走向前台的迹象。
从目前世界各国军事发展的特点看,新一轮军事战略调整即将展开。
新一轮军事战略调整将以什么为基点呢?如果说上一轮军事战略调整是以海湾战争展示的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为背景,以信息化为中心而进行;这一轮军事战略调整将可能是以全球化战场为背景,以“速度”为中心展开的。
这主要是因为:一是美国正在完善其全球化战场的构建。20 世纪90 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全球快速打击计划”,要求美军使用常规武器可在一个小时内对地球上的任何目标实施打击。为此,美军一方面从“前沿预置”方面着手,使美军在距离全球各“出事点”最近的地方能够得到补给,确保美军对“出事点”的快速反应。当前,美军在武器装备全球“前沿预置”
方面已经做得很“到位”了。二是,美国也从研制新式武器装备方面入手,重点研制高速武器,使美军能够快速对全球“出事点”做出反应,如研制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高超音速飞机和空天飞机等。美军试验的X-51 超音速巡航导弹就是完善全球化战场的重要一步。因为空天飞机和超高音速飞机的数量不会太多,超高音速导弹将在这“三高”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X-51 巡航导弹的成功为美军构建完善的全球化战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主要国家已经具备了建立全球化战场的基础。印度、日本已经开始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如印度在中亚塔吉克斯坦有一个空军基地,日本在非洲东北的吉布提建立了一个军事基地。
俄罗斯在不断上演全球性军事演习的同时,也在海外寻找建立军事基地的契机。
最近,俄罗斯就与吉尔吉斯斯坦签署协议,租借吉尔吉斯斯坦军事基地,相关协议于2017 年生效,合同期限为15 年,依需要可再延长5 年。
随着全球化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海外利益在其国家利益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如何保护这些海外国家利益已经是一个敏感的军事问题。面对这种新的军事需求,如何进行军事战略调整摆在了这些国家面前。不管是其他国家建立全球化战场还是本国建立全球化战场,全球化战场将是各国进行军事战略调整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基点。总的说来,美国在未来的全球化战场构建中将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
第二节 美国正在中国周边建立导弹防御体系中国古代有一则关于矛盾的寓言故事。故事说,有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举起矛说,他的矛可以刺穿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盾。过一会儿后,这个人又举起盾说,他的盾可以防住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矛。一个看客就对这个小贩说,如果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如何?这个小贩听后哑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美国就如同这个小贩一样,在世界各地推销其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
除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外,美国已经将其各种武器销往世界各地能够出售的国家,包括俄罗斯也在购买美国的武器,即便这些国家不知道美国的防御性武器能否防住其进攻性武器的打击。为了推销其防御性武器,美国在世界各地正在人为地制造所谓的“威胁”。在亚太地区,美国就不断地掀起“中国军事威胁论”,以推销其导弹防御系统。
目前看,美国这一战略举措还是起到了一些效果的,其导弹防御系统确实在中国周边国家中销出去了一些。美国销售导弹防御系统赚了钱,中国的安全却受到了威胁。
一、美国率先拥有“矛”与“盾”,企图攻防皆占优势二战后,美苏两国竞相发展导弹核武器,并视导弹核武器为军事支柱。
冷战开始后,美苏两国先后推出各自的军事战略,即“大规模报复战略”
和“火箭核战略”,其中心就是以导弹核武器为主进行对峙与博弈,但美国的导弹核武器处于优势地位。
随着苏联加速发展导弹核武器,苏联的导弹核武器实力于20 世纪60年代下半期时基本与美国达到战略平衡。为改变这一“平局”而重夺优势,美国于1967 年开始部署“哨兵”系统,以保护美国本土的人口密集地区。
这一系统是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前身。该系统的部署弱化了苏联进攻性导弹核武器的战略威慑力。
一年后,该系统改名为“卫兵”防御系统,保护的目标也由人口密集地区转为美国的战略核力量。这种改变削弱了苏联的战略核威慑力,同时也提高了美国的战略核威慑力。美苏的战略平衡被美国的这一系统推动向美国倾斜,美国又开始对苏联占据一定的战略优势。之后,苏联也大力发展本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正当美苏两国又进入某种战略平衡状态时,美国为争取重夺战略优势,独辟蹊径地从太空寻求突破这种平衡。1983 年3月,美国提出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的“战略防御倡议”,俗称“星球大战”计划。
该计划准备于20 世纪末之前部署定向能武器,包括攻击卫星和截击导弹的新型反弹道导弹系统等新概念武器。其目的是想通过发展各种先进的非核、高能防御性武器,建立一套太空与地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防御网,对来袭导弹进行多层拦截,并在到达美国本土之前将其摧毁,从而使苏联等国家的核武器成为无效和过时的武器。美国企图通过发展这种武器系统占据绝对战略优势。
冷战后,俄罗斯与昔日的苏联在战略能力上无法相比。美国从而认为俄罗斯已无法与其在军事上处于平衡状态。美国遂于1993 年终止了“星球大战”计划,转而发展“弹道导弹防御”计划。该计划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另一个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使命是让海外某个地区或某单个目标免遭近程、中程或远程弹道导弹的打击;“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指保护美国全境不受任何弹道导弹攻击的战略防御体系。
1999 年10 月,美国对用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弹进行了首次拦截技术试验,获得成功。小布什执政后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与“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合二为一,统称为“导弹防御系统”。这种防御系统主要用于预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4 年,美国在阿拉斯加州的格里利堡基地和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开始部署远程导弹拦截系统,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正式进入运行。
此后,美国不断在欧洲推销该系统。
目前,与美国合作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国家有波兰、捷克、英国、澳大利亚、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以色列、印度、日本、荷兰以及乌克兰等国家。同时,美国还准备将其导弹防御系统销往中东等地区。立陶宛、罗马尼亚等国家也正准备加入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除在全球不断扩展导弹防御系统这种“盾”之外,还大力加强进攻性武器的建设,最为突出的是提高核武器的质量。从历史上讲,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从事原子弹研制的国家。然而,美国却是第一个使用核武器的国家,1945 年8 月6 日、9 日,美国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主的过程中,美国大力发展核武器,成为世界上拥有核武器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核武器能力最强的国家。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之间为各自的国家利益在核能力上讨价还价,不断追求在平衡中的优势。苏联解体后,美国与俄罗斯在核能力上又展开争斗。
2010 年4 月,美国与俄罗斯签署了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以下简称《条约》)。该《条约》规定,美俄两国部署的核弹头数量在未来10 年内将分别减少至1550 枚以下,所部署的运载工具不超过700 件,部署与库存运载工具总数不超过800 件。根据这一要求,美国计划把其部署的装载单一核弹头的450 个洲际弹道导弹系统减少到420 个,甚至还要更少。拥有核武器投放能力的B-52 和B-2 轰炸机的数量从94架减少到60 架,其余将改作常规用途。按照条约,美国改作常规用途后的战略轰炸机将不计入核武器运载工具。同时,美国保留其列装的14 艘战略核潜艇,每艘核潜艇携带的导弹数量从24 枚减少到20 枚。美国承诺,任何时间部署的潜艇核导弹总数不超过200 枚。为了继续保持其核优势,美国在与俄罗斯签署新核条约后不到一个月就要求国会在10 年内投入1800 亿美元作为核武库升级的费用。
不难看出,美国仍然要维护其核武器数量与质量第一的地位。与此相对应,中国却在核力量上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即恪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贯彻自卫防御核战略、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进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中国的核力量规模有限,核能力有限,因美国核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核力量的战略威慑力不能不受到削弱。
二、日本与美国加速提高导弹防御技术水平,打造刀枪不入防护罩
二战后,日本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最早的战略盟友,成为美国推行全球称霸战略中的马前卒。冷战时期,日本是美国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枚重要棋子,被美国牢牢地绑在了一个战车上。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推出其“星球大战”计划后,日本就参与了这一系统的研发,成为最早参与美国这一系统研发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将在日本构建导弹防御系统视为其亚太地区导弹防御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美国拉拢日本的目的还在于利用日本的技术为其服务。1996 年,日本与美国达成协议,如果日本周边国家发射了导弹,美国将向日本提供由预警卫星获取的预警信息。这一协议推动了日本与美国军事一体化的进程,为日本加入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研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1997 年6 月,日本防卫厅研究后认为,其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对日本都是有益的。随后,日本加大了参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力度。
1998 年8 月31 日,朝鲜以发射卫星的名义首次飞行试验“大浦洞-1”
型弹道导弹,导弹的第二级助推火箭飞过日本上空,落入太平洋。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国会立即通过决议,要求政府采取各种可能的手段确保日本国民的安全。于是,日本与美国在1999 年8 月正式签署合作研究“海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技术的备忘录。
2001 年12 月31 日,美国宣布退出与苏联共同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即为俗称的“反导条约”。这一做法进一步推动日本更加密切地与美国合作研制、生产和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2002 年12 月,美国宣布从2004 年开始部署初始的陆基中段、海基中段和PAC-3 系统。美国的这一举动促使日本下决心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003 年8 月23 日,朝鲜宣布其已经拥有了核武器并准备进行试验。
朝鲜的这一动作刺激日本在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上迈出了最后一步。24 日,日本宣布其要从美国引进导弹防御系统,以保护日本的大城市免遭朝鲜弹道导弹的攻击。
2005 年2 月,日本防卫厅与美国国防部达成协议,把日美双边的导弹防御技术研发计划推进到发展阶段,即进一步推动两国合作进行的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水平向更高的层级发展。其主要内容就是将美国已经部署并在战争实践中使用过的先进防空与导弹防御系统PAC-3“爱国者”系统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出更先进的系统“标准”-3 Ⅱ型拦截弹。
2009 年,日本与美国在美国空军驻日本的横田基地建立了一个联合防空指挥中心。这使得日本与驻日美军的防空力量与指挥控制实现了一体化。
日本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部署在“宙斯盾”驱逐舰上的“海基高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标准”-3 Ⅱ防空导弹,简称**-3),其主要用于射程在3500 千米以下的中、近程弹道导弹的防御。
另一部分是以第三代“爱国者”导弹(PAC-3)拦截系统为主体的“陆基岛内低层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该型导弹射程达100 千米以上。
2009 年3 月,针对朝鲜发射卫星或导弹的举动,日本计划在朝鲜发射时用陆基“爱国者”导弹进行拦截。这是日本二战后首次启动导弹拦截系统。不难看出,日本的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进入实战运用阶段。特别指出的是,“爱国者”导弹(PAC-3)的弹头采用的是“碰撞杀伤”方式而不是过去的“碎片杀伤”方式,杀伤力更大。2012 年日本导弹防御系统再一次进入实战状态。3 月31 日,针对朝鲜的可能发射,日本防卫大臣根据《自卫队法》下令对朝鲜的发射物进行拦截,要求导弹防御系统做好迎击准备。4 月初,日本再一次启动“爱国者”导弹(PAC-3)地对空拦截弹系统,准备对朝鲜的可能发射实施拦截。日本的计划是:在海上自卫队“宙斯盾”舰拦截导弹失败后,使用“爱国者”导弹(PAC-3)在对方发射物落地前再次实施拦截,以提高拦截的有效性。这些表明,日本已经建立起可用于实战的导弹防御系统,并且与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形成了一体。借助于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中的预警系统,日本取得了东北亚地区导弹防御的优势地位。
三、美国正推动与韩国的导弹防御一体化,使美、日、韩三国形成东北亚一体化导弹防御网
韩国认为,朝鲜是其面临的周边安全威胁中最主要的威胁。朝鲜人民军由陆军、海军、空军、炮兵指导局和特种作战部队五个部分组成。在这些军兵种当中,也有让韩军和美军害怕的东西,那就是朝鲜炮兵指导局所辖的力量。
朝鲜的炮兵指导局掌控朝鲜的战略导弹部队。它拥有“飞毛腿”各种型号的导弹、“大浦洞”各型导弹,以及其他型号的导弹。该局曾在2009年成功地进行了飞越日本的导弹试验。据美国方面估计,朝鲜的导弹最远射程已经达到了6700 千米。
目前,朝鲜已经部署的导弹射程达到了3200 千米。据美国估计,朝鲜方面部署的各型导弹已有800 枚之多。美国方面猜测,朝鲜已经拥有了29 枚核武器。这部分力量是韩国以及美军非常害怕的。但是,韩国对朝鲜这种导弹威胁的防御还显得非常脆弱。即便韩国已经投入很大财力建设导弹防御系统,该系统却至今还没有建成。
在东北亚地区韩国和日本这两个美国的盟国中,韩国在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上比日本要迟。在2007 年6 月第六届亚洲安全峰会上,韩国国防部长正式宣布韩国从2008 年开始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此后,韩国不断加大投入,计划于2015 年左右建成本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届时,韩国将基本具备防御朝鲜中短程导弹的打击的能力。
美国认为,韩国是美国反导系统的重要伙伴国家,美国在构筑反导系统方面将与韩国分享必要的要素。自日本加入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后,美国一直邀请韩国加入其导弹防御系统,使东北亚地区形成一个美韩日一体、美国主导的导弹防御体系。但是,韩国至今还没有像日本一样加入到美国的反导系统,同时也拒绝加入美日两国建立的导弹防御体系。由于受到朝鲜方面的导弹压力,韩国正紧锣密鼓地构筑独立于美国控制之外的导弹防御系统。韩国在导弹防御系统建设方面的特点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主要针对朝鲜的战术导弹构建其导弹防御系统。韩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与美日的导弹防御系统不同:美日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是以拦截远程导弹为目的的地区性导弹防御系统,韩国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是拦截和监视来自朝鲜的导弹。朝鲜的导弹主要是改进型的“飞毛腿”和“大浦洞”导弹。
韩国导弹防御系统主要防御的是朝鲜射程300 ~ 500 千米的“飞毛腿”导弹和射程达1300 千米的“劳动”导弹。这些导弹都属于战术性导弹。由于韩国认为其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朝鲜,韩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主要针对朝鲜而构建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是首先构建低空导弹防御系统。据韩国媒体报道,与美国导弹防御体系不同,韩国目前建设的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是拦截在高度100 千米大气层以内飞行的弹道导弹。针对朝鲜的战术导弹威胁问题,韩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第一步是将低空导弹防御作为重点。之后,随着韩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其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的调整,韩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或会进一步升级。未来一个时期时,韩国的导弹防御重点还是紧紧围绕低空弹道导弹的威胁这一中心进行。
三是坚持本国为主、外援为辅的方针,采取紧紧依靠本国技术,部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构建韩国自主的导弹防御系统。按照韩国国防部的设想,韩国导弹防御系统将包括“宙斯盾”舰载对空导弹系统和经过改良的“爱国者”(PAC-3)导弹拦截系统,以拦截低空飞行的短程和中程导弹。
虽然韩国的反导技术无法与美国和日本相比,但韩国仍然希望反导系统能依赖本国的技术构建。目前看,韩国一方面依靠现有的技术研制反导体系,另一方面也引进一些国外的反导系统来学习吸收其他国家反导的经验和技术。这使韩国的反导研发进程不断加快。韩国极可能成为东北亚地区具有较强反导能力的国家。
四是导弹防御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像日本那么高。韩国计划其导弹防御系统分为弹道导弹早期预警系统、C4I(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和情报的集成)体系和陆基多层拦截导弹等三大部分组成。韩国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其反导系统主要防的还是朝鲜的导弹。因为朝鲜的导弹攻击水平是比较低的,韩国也将其初步建立的反导系统定位在一个低层级水平上。
五是大力加强反导系统的技术保障建设。目前,韩国已经出台一系列技术保障计划。其中,韩国准备在2015 年前发射3 颗军事侦察卫星,同时还将发射17 颗民用卫星,使本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不依赖美国,依靠自身的太空系统就可保障反导系统的运行。
六是不排斥美国的支持。韩国在导弹防御系统构建上采取“两条腿”
走路的原则,即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进行研发,同时也积极从美国、俄罗斯等国引入技术弥补本国反导研发能力方面的不足。虽然韩国既不加入美国的全球导弹防御系统,也不依赖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但是这并不表明韩国不需要美国的技术与装备。2006 年,韩国就已经开始购入美国的“爱国者”导弹和远程预警雷达,以加快其反导系统建设的速度。这说明,韩国还是希望获得美国的先进反导技术装备来加快本国的反导系统研发的进程。韩国之所以改变依靠本国力量来研发反导体系的初衷,其主要原因还是朝鲜半岛的形势不断出现恶化,其推动韩国不得不加快反导体系研发的速度。
目前,美国正在积极与韩国磋商,如何构建一个美韩一体化的导弹防御系统。美国的主要作用是协助韩国建设导弹防御系统。同时,韩国与美国也在探讨共同建立探测和识别拦截导弹数量、朝鲜导弹基地和研发体系问题。特别是,美国与韩国双方还在探讨如何整合韩军的“爱国者”导弹、中距离对空诱导武器、巡航导弹、“宙斯盾”舰和驻韩美军的“爱国者”
拦截体系、侦察卫星监测体系,并合二为一运行等问题。
这些都说明,美国与韩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正在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美国在东北亚的导弹防御体系网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不言而喻,美国的导弹防御前沿也随之向中国逼近,中国受到的威胁也在加大。
四、美国正将导弹防御系统向中国陆上邻国渗透,其亚太战略遏制目标直指中国
虽然美国称,亚洲导弹防御系统“旨在防御来自朝鲜的导弹威胁,它们不是针对中国的”,但事实上美国除了向亚太地区的盟国韩国和日本输出导弹防御系统外,还不断将这一系统向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推销,使其军事影响在这些国家发挥作用,达到控制这些国家军事和遏制中国军力的目的。美国搞的导弹防御体系,从表面上看是防御性的措施,实质也是一种进攻,向它认为的对手采取的一种进攻性的行动。我们必须辩证地看清楚这一点,不能被美国所谓的防御性假象所迷惑。
随着美国全球称霸战略重心的东移,美国已将建立一个覆盖亚太地区的导弹防御网列入了日程。当然,美国的这一导弹防御网是不可能将中国列为成员国的,而是一个针对中国的导弹防御体系。为此,美国近年来加大了对除中国外的其他有关国家输出导弹防御系统的力度,同时不断探索多种途径来支持这种导弹防御体系的构建,其基本特征就是计划在亚太地区大规模扩张导弹防御系统。
一是构建支撑导弹防御系统运行的保障体系。目前,美国正与日本探讨在日本南部一个岛屿部署强大的预警雷达,即X 波段雷达,以便与2006 年部署在日本本州岛北部青森县的一个X 波段雷达相配合。
2012 年9 月17 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访问中国的途中突访日本,与日本达成协议,两国将在日本的南部岛屿部署一个新的X 波段雷达。
同时,为了加速构建亚太地区导弹防御体系,美国正在东南亚地区选址,构建另一个X 波段雷达,推进其在亚太地区一体化导弹防御体系的进程。
一旦美国在东南亚地区设置了另一个新的X 波段雷达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就有了三个X 波段雷达,形成了一个弧形雷达网,这就可以保证美国及其盟国都可以更加准确地追踪和监视任何来自其认为的对手国家的弹道导弹。为达此目的,美国正与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探讨选址问题。
二是加大向中国延伸其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随着美国在全球构建导弹防御体系的计划一步步地出台,美国已经在日本、韩国、波兰、捷克、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的阿拉斯加地区和其他地方加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同时也开始了将其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向中国延伸的步伐。美国正计划将其导弹防御系统卖给中东地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等靠近中国的相关地区,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
2010 年1 月,美国政府承认已计划向中国的台湾地区出售200 枚先进的“爱国者”(PAC-3)反导导弹,同时还计划向台湾出售多艘护卫舰。
台湾方面准备将这些护卫舰技术升级后安装美国的“标准”-3 反导导弹,形成海地和陆基反导能力,以拦截中国大陆的弹道导弹。
2012 年6 月,海湾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巴林、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美国开始筹划在该地区建立一个导弹防御网。目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经有了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科威特也已经拥有了该类防空系统,沙特阿拉伯正在寻求升级美国出售给它的“爱国者”导弹。一方面这说明美国将向海湾国家出售更多的“爱国者”地对空导弹,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海湾地区继欧洲导弹防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地区性导弹防御体系正在形成。南亚地区,印度已经拥有了美国的“爱国者”反导系统。除中亚和俄罗斯方向这个“缺口”外,美国几乎在中国周边建立起一个包围中国的导弹防御网。
五、中国导弹威慑力正被弱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的国家利益越来越融合。地区动**和局部战争不时出现,发生大战的可能性却在下降。这并不意味着各国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消融,反而各国间的矛盾越来越多,有时矛盾激化得还十分尖锐。尤其是大国间的军事博弈日益激烈。
人们都知道,判断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弱是离不开许多时代因素的,同时实力强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不能脱离时空来谈论实力强弱。进入21 世纪后,中国不断加大国防投入,军事实力从发展的历史纵向比确实有很大的提升。如果与周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军事发展比,中国的军事在一些方面事实上是被弱化的,特别是导弹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不断提升技术水平。近年来,中国的导弹技术水平在持续提高。可是,美国的反导技术水平也在加速上升。导弹攻防技术水平的平衡不断被打破,并且美国持续占据优势。美国在海湾战争时期使用的反导导弹用的是爆炸技术,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撞击技术了。2011年,美国研发反导导弹的公司进行了新的试验,再一次将反导技术推向一个新层级。这种导弹名为PAC-3“导弹分段增强”(MSE)导弹。该导弹是在经实战检验的制导增强型导弹系列和“爱国者”系列可用的拦截器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技术与能力集成体。这种导弹一旦列入现役,其发挥的影响不可低估,作战性能远远超出已经列装的同类导弹。
二是中国发展导弹并不是要与美国展开竞争。自20 世纪50 年代中国开始有了导弹后,中国一直将导弹这种武器作为重要的防御性手段。中国按照本国的防御政策不断完善防御体系,导弹的发展也是按照战略需要不断取得进步的。因此,中国导弹体系完全是按照中国特色的要求构建的。
美国发展导弹的思维与中国不一样。首先,美国是以全球各国,尤其是有实力挑战其霸权的国家为主要对象的;其次,美国要保持其导弹水平占据优势地位;最后,美国不仅要有导弹进攻能力,还要有导弹防御能力。所以,美国在导弹发展上不仅要占据优势地位,还要争取拥有绝对优势。美国大力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就是一个例证。美国的导弹拥有先进的进攻能力。美国并不因此满足,还要大力发展防御能力,其目的就是削弱可能对手的进攻能力,以夺取攻防双优势。
三是中国周边国家的导弹发展速度提速。进入21 世纪后,中国周边国家不断加大发展导弹的投入,不断列装新式导弹,使导弹作战能力出现了提速增长的态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主研发的导弹进程不断提速;另一方面是购入导弹的力度不断加大。这种“提速”在中国周边几个国家的表现特别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