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对我们稍有利,不过这还不够。唯一起决定作用的是三号那一天到底有多少人去投票现场。
——奥巴马
关键词
做事谨慎深思熟虑临危不乱
谨慎,是一种对外界事物和自己言行密切注意的为人处世理念,也是一种接受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求得新发展的科学态度。论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谨言慎行。康熙曾经说过: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对为官之人来说,谨慎体现的是一种能力、一种作风和一种品格。有的人没做官之前,或者是没有升官之前,态度总是恭谨谦和。但是,一旦做了官或是升了官之后,思想就开始飘浮起来。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有许多的过人之处,于是人前人后吆五喝六,不再谨言慎行。其实,一个人越往高处走就越应该谨言慎行。
金融危机给奥巴马提供了反超并拉大与麦凯恩距离的机会,同时也向奥巴马提出了挑战。在关键的时候,民主党高层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提出如果麦凯恩不回到参议院的话,民主党议员就不会投赞成票。这就正中了麦凯恩的下怀,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本来就给信心满满的麦凯恩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正需要一个理由来离开选战战场,由于麦凯恩在参众两院跨党派联合上拥有很高的威望,民主党的邀请不但给了他一个台阶下,同时也表明了他的“崇高地位”不可撼动。
于是,麦凯恩一改过去美国经济基础稳固的说法,声称美国陷入了完全的经济危机,而布什总统的方案已经在参众两院陷入了僵局。为了拯救经济危机,保证民众福祉,他向奥巴马提出倡议:立即停止竞选活动,回到华盛顿与布什总统共商大计,推迟原定于周五晚上举行的第一次总统候选人辩论。
麦凯恩以退为进的策略,立即让奥巴马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如果奥巴马拒绝倡议,就是不顾美国经济危机安危,不顾选民利益的政客,他现在所做的任何宣传也就没有了意义;但是,如果奥巴马接受倡议的话,就会被麦凯恩牵着鼻子走。而且,更加深入一点来分析,如果麦凯恩回到华盛顿能够打开僵局的话,那他就由“越战英雄”摇身一变成为挽救经济危机的英雄,而奥巴马最多只是一个配角而已。
所以,奥巴马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接受,他自己全盘的计划就会被打乱;如果不接受,又该如何来表明自己和选民的立场是一致的呢?
经过谨慎的思考和策划,奥巴马团队提出了三项挽救措施:第一是表明态度。奥巴马知道麦凯恩发出的倡议只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伎俩,所以,他说不应该将选举政治带入国会。但是,只要布什总统提议磋商,他自会尽责任参与。不过,他不同意停止辩论,他说这应该是由两党协商才能决定的事。第二是适度的回应。为了防止留人口舌,奥巴马参与了布什总统举行的协调会,并与财政部长和国会领袖打电话沟通相关问题。第三就是对共和党进行适时的谴责。由于在众议院第一次表决中,居少数派的共和党反而投了更多的反对票,这就表明了麦凯恩的协调能力有限,根本谈不上什么领导能力。
经过这么缜密的思考和谨慎的行动,奥巴马又一次地扭转了劣势。不但避免了僵局的继续,还有力地给了对方一击。
做人也好,办事也好,总会遇到一些紧急情况,这个时候往往会令人左右为难,不知所措,但恰恰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表现出镇定自若的态度,临危不乱的气质,那么一定会得到组织和上级的赏识。
春秋时期,较强大的诸侯国为争夺霸主的地位,极力向外扩张,发展自己的实力,战争不断,而那些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为保全自己就只好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就曾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在兵临城下的危险境地中说退秦国围郑之师,瓦解了秦、晋联盟,而保住了郑国的社稷。
这一年,晋文公、秦穆公的军队包围了郑国。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范南。眼见秦、晋两大国兵围郑国,郑文公急得直冒冷汗,却苦于没有办法。这时,佚之狐想起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便说:“如果能请烛之武去面见秦君,凭着烛之武的胆识、才略,一定会让围兵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派人去请烛之武。不料,烛之武不但没因受到君主重用而受宠若惊,反而很淡然地推辞了这件事。他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更无能为力了。”转身就要走。这时郑文公非常谦恭地请烛之武坐下,并诚恳地说道:“我不能早重用您,现在事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呀?为国为己,您还是应允了吧?”烛之武看到郑文公果然有诚意,就答应了他。
夜间,烛之武让人用绳子系在腰间,从城上下来前往秦兵驻地,见到了秦穆公。烛之武对穆公说:“秦、晋两大国军队把郑国围住,郑国已经知道要亡国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利,那么您的部下来进攻是可以的。而现在您是越过晋国围攻郑国,这对您有什么好处呢?您何必用灭亡郑国的办法来帮您的邻国增加实力?您的邻国强大了,那么您自己的实力就削弱了。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的计划,让郑国做您的东道主,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物资粮草,所以不攻打郑国实在对您是有好处的。况且,您不是不了解晋文公的为人,您曾对晋文公施过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等地方,可是他却早晨凭借您的兵力过了河,晚上就在那里筑起城墙,他是个言而无信、过河拆桥的人啊!晋文公没有满足的时候,他现在要以郑国为晋国的东方边界,又怎么知道,他就不想扩大西边的领土呢?愿您三思。”
秦穆公默默地听着烛之武的陈说,不时地点点头表示赞许,待到烛之武的一番话说完了,秦穆公已经做出决定,立即撤兵,并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三大夫代表秦国住在郑国,自己带兵回秦国去了。
知道了秦兵撤走的消息后,晋国的大夫子犯向晋文公请战,愿带兵去攻打秦国。晋文公沉思了一会儿,摇头说:“不可,不可呀,若没有秦穆公的帮助,我不可能返晋为君。依靠人家的力量强大起来了,怎么能反过来伤害人家呢?依靠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人家,这是不仁;因一件事办错而失去了盟国,这是不智;用自相冲突改变统一步调,这是不武。古代以能制止战乱为‘武’,秦晋本想合作攻郑,若一下反目成仇,就是不武。我们还是撤兵吧!”就这样,晋文公的军队撤离了郑国的边界。郑国转危为安。
从秦晋联手攻郑、郑危在旦夕,到秦晋分别撤兵、郑转危为安,关键是烛之武的一席话打动了秦穆公。烛之武是抓住了秦晋的利害关系并加以透彻的分析,对穆公提出警告,使穆公为了本国的利益做出撤兵的决定。烛之武半夜出城退秦师,充分表现了他临危不乱的胆识和过人的聪明才智。
“三思而后行”,“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古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经过反复的考虑,不能不假思索就随意地行事。现代主义先驱卡夫卡说过:您不需要审视,也不需要聆听,只需要静默,世界将在你的足下不停地旋转,以至于露出它真实的面目。他强调的就是思索,由于思索,我们能够知道自己的浅薄;由于思索,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由于思索,我们能够清楚了解自己前行的目标。
所以,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多思考这几个问题:这个事情该怎么做;什么时间、地点、场合做比较合适;做这件事会对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事情有什么影响;而且特别要思考这件事情做完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这样经深思熟虑以后做出的事情才比较有把握,也不会出现大的失误和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