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一碗水,公正无私是道德之本(1 / 1)

或许,我们今日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所有的情况完全陌生。但是,我们赖以走向成功的价值观从未改变——诚实、勤勉、勇敢、公正、宽容、好学、忠贞和爱国。我们的历史亦由这些真理推进,亘古不变。

——奥巴马

关键词

道德官德政德

德为官之魂。官德就是我们常说的从政之德,它包括一个从政人员的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世说新语》也说过:“百行以德为首。”而在所有的德行素养中,对于从政人员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公正无私”这一项。

公正无私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任何人只要具备了公正无私的品质,就能光明磊落,实事求是,主持正义,扬善除恶。“公生明,偏生暗”和“有公心必有公道”等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一贯就提倡公正无私。《吕氏春秋·去私》一文,以尧舜让位、祁奚举贤为例阐明了公正无私、公私分明的道德品质。其中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荐人唯贤,一片公心,令人景仰,成为“政在去私”的典范。奥巴马在一次演讲中说到:我们赖以走向成功的价值观从未改变——诚实、勤勉、勇敢、公正、宽容、好学、忠贞和爱国。古今中外,公正,是每个人赖以走向成功的价值取向。

北宋时期的包拯是中国历史上铁面无私的代表。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

自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日渐腐败,尤其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置国法于不顾。后来,新任知府包拯上任后,开封府的这种状况才有了一定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的县令。还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被调到京城做谏官的他,也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为了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宋仁宗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但是,包拯不吃这一套,他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诈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地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正因为包拯的公正无私,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一直以来,“天下为公”、“公私之交,存亡之本”、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这也是今天我们领导干部们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宝贵财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公,全心全意是无私,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公正无私。历史上,众多的像包拯这样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廉吏,千百年来始终都被奉为官员们的楷模。所以,作为一个从政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理当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从政的根本要求,这也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公正无私是为官之本,是群众对领导干部的评价和要求。所以,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就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做到公正无私、秉公办事、主持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