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新就不能按常理出牌(1 / 1)

“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是个瘾君子。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驱散困扰我的那些问题……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中学时候的我是每一个老师的噩梦,没人知道该拿我怎么办……”

——摘自《我父亲的梦想:奥巴马回忆录》

放下戒心的坦诚,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2007年,媒体曾披露过一桩丑闻:在夏威夷就读高中时,奥巴马不仅终日逃学并吸毒成瘾,还与年仅15岁的女孩前往酒店鬼混。2008年初,当奥巴马和希拉里的选战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时候,希拉里的支持者、黑人娱乐电视的创办人鲍勃·约翰逊站出来批评奥巴马说:“当克林顿和希拉里满怀热情地参与黑人事业,奥巴马还在某个街区酗酒吸毒呢。”类似这样的人生攻击屡屡出现。

确实,奥巴马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

进入中学后,奥巴马开始懂事了。伴随着懂事而不断成长的是他敏感细腻的心思。为了摆脱皮肤给自己带来的困扰,他只好抬高自己的身价,向大家吹嘘说自己的父亲是一个非洲国家的王子。但是,这种通过造假带来的虚荣心满足并没有维持多久,当他的生父有一天终于从非洲来夏威夷看他,并应邀来他的学校演讲时,奥巴马就坐在听演讲的同学中间,他把头埋得很深,觉得非常没有面子。

他开始过得迷茫、困惑、压抑。他外形是黑人,大脑中遗传的却是黑白精英的基因,他在白人中产阶级家庭中长大。受的是白人式的主流教育。但是,白人难以接受,也不愿相信外表是黑人的他。而黑人也拒绝与他交往,因为他空有一副黑人的外表。文化不同宗,虽然血液可能同祖。美国黑人都是当年黑奴解放后黑奴的后代,而奥巴马却不是,他是一个圈外人。所以,在这样的排斥当中,奥巴马的孤独与困惑可想而知。他急需找到一种可以发泄和麻痹自己的方式来逃避当前面临的问题。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吸毒和**事件。

倍受冲击的奥巴马在夏威夷海滩和街头游**、逃学,甚至吸食大麻和可卡因,以“将‘我是谁’的问题挤出脑袋”。他还利用自己英俊的外表和放浪不羁的形象,到处拈花惹草。“中学时候的我是每一个老师的噩梦,没人知道该拿我怎么办。”奥巴马在自传中这样回忆那段过往。对于吸毒一事,他在自传当中直言不讳。他很坦然的诚然自己确实吸食过大麻,还曾尝试过可卡因。

后来,美国广播公司的《60分钟》栏目还对这件事进行了采访。下面就是采访的部分内容。

记者:我想问一个有关你过去的问题,你在书里曾提到过有关你在高中和大学里吸食大麻的经历。

奥巴马:哦,是的,我是吸食过。

记者:你还进一步透露,当你有一些钱时,曾想吸食海洛因。

奥巴马:是的,不过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记者:说说看,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做?

奥巴马:我那时是个典型的十来岁男孩子,对自己是谁以及所处位置感到迷茫,简单地认为吸食毒品可以来反抗现实。这些经历是很不光彩,但我认为把它写出来很重要,毕竟它是我成长旅程的一部分。对年轻人或许有一点借鉴作用。

记者:如此坦白地处世,你是否后悔过?

奥巴马:没有。我知道,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要你努力掩藏自己的生活,这很累人。我想倒不如轻松地告诉人们:这就是我。

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人直接的反应可能是想方设法去抹掉这些会给自己事业带来影响的印迹。但是,奥巴马没有,他不但没有苦苦隐藏,反而很轻松的告诉大家:哦,是的,我是吸食过。他的这种“不按常理出牌”不但赢得了大家的原谅,还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华盛顿邮报》评价奥巴马的这一勇敢行为说,他们相信,奥巴马让人放下戒心的坦诚,使这个问题已不再成为问题。反观十几年前的克林顿,奥巴马的处理方式很明显就要好很多。曾经同样吸过毒的克林顿总统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是这样作出回答的:他吸了,但是没有吸下去。这样的回答给大家留下一个圆滑不真诚的形象。而大家对他的评分也会大打折扣。

做顺应潮流的“弄潮儿”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

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饿死。”

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的最快的狮子还快,那你就肯定会被它们吃掉。”

成功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只有走在时间的前列,我们才能把“对手”干掉,赢得成功。

聪明的政治人物都善于把握潮流和顺应潮流。对于当今美国的形势,改变是大势所趋。改变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世界人民的愿望合集,是美国政治经济形势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到如此局面后的内在要求。奥巴马准确的把握了这种要求,顺应了这种潮流。他的口号“Change”就是一种顺应潮流。从“我们相信改变”到“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调整不失时机的抓住了美国人的心理。

除了这一点,奥巴马的竞选方针——网络营销,也打上了“顺应潮流”的烙印。甚至,他的网络营销还被作为经典的案例,广为人所研究和学习。可以说,奥巴马的胜利,网络营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一个平平的黑人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的美国总统。这再一次让我们见识到互联网的重大影响力。那么,究竟奥巴马的网络营销策略是如何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的几点:

1、选择了正确的营销模式。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是历史趋向,反之,将被历史淘汰。顺应潮流,迎刃而上,奥巴马是进步的。能够接受并善于利用网络这样的新技术的网民们,必然容易接受同样“爱好”网络的总统。利用网络,获得媒体支持,获得赞助商。并且,尽可能利用网络免费服务宣传自己,节约了成本。无疑,奥巴马对网络的倾心带着他袭卷了整个美国Internet。

2、生动化运用新媒体——视频网站传播等的力量。奥巴马曾经是一个社区创建者,深知网络力量的他,在本次竞选中也操起了老本行,他的竞选团队创建了一个社交网络来增进奥巴马在网络的影响力。奥巴马在Face book拥有一个包含230万拥护者的群组,而在最流行的视频类网站YouTube上,仅仅在一星期,他的竞选团队就上传了70个关于奥巴马的视频。这些在网络上的竞选视频,开拓了除电视媒体外更广阔的广告平台。它们看起来更平实而更叫人容易接近,所以实际上这些视频所获取的关注不比那些制作精炼的电视广告差。其中奥巴马关于种族问题的37分钟演讲,自从3月上传至网络以来查看率已经超过500万次,使他成为网络“红人”中的一颗闪亮的明星。

3、掺进新的网络技术。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团队,将WEB2.0技术用在了选举上。强硬的网络技术成为得胜的最大资本。对世界新潮流的趋势以及对美国一代代人们的认知,奥巴马很早就开始打造的互联网这个“战斗机”,包揽专家,获得技术支持,占领先机,让网络的力量在关键时刻爆发得淋漓尽致。从他个人的竞选网站到视频、博客、到DIGG,每一个页面的设计和模板布置,每一个细节的人性化,都起了绝对性的影响。

4、购买关键词,借搜索引擎广而告之。大家广为熟悉的搜索引擎广告也没有被奥巴马忽视。奥巴马购买了Google的“关键字广告”。如果一个美国选民在Google中输入奥巴马的英文名字Barack Obama,搜索结果页面的右侧就会出现奥巴马的视频宣传广告以及对竞争对手麦凯恩政策立场的批评等。奥巴马购买的关键字还包括热点话题,如“油价”、“伊拉克战争”和“金融危机”。一搜,我们就可以知道奥巴马对这些敏感问题的观点评论,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这位竞选人可以想象,美国人日常搜索的关键词都打上了奥巴马的烙印,想不关注奥巴马都难。

5、激发病毒营销的传染力。奥巴马的竞选团队甚至发动了病毒营销这种形式。一封名为《我们为什么支持奥巴马参议员——写给华人朋友的一封信》的邮件到处传播。邮件内容甚至非常有针对性的采用了中文,非常详细的阐述了奥巴马当选对美国当地华人选民的好处,最后他们说“请将这封信尽快转送给您的亲朋好友,并烦请他们也能将这封信传下去。这是您在最后几天里所能帮助奥巴马参议员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6、精准的公众心理分析。博客,社区,论坛,视频,看是名不经传的草根之地却燃起了奥巴马的胜利火焰。抓住民众的选票,就得抓好网络的各个角落。博客等这些能让忙碌的人们“自由言说”,“无畏排遣”的互联网平台,聚集的是最为活跃的美国一族,是最能影响社会舆论的领头班,这正是打造品牌的关键区域。奥巴马看准了市场,透析了公众心理,为之后的公关打好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奥巴马正好抓住了这一点。

从这几点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奥巴马和他的团队身上的创造力精神。这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在网络营销上的不足。在“顺应潮流”上,我们的脚步还是落后了一点。只有走在了时代的前头,引领了时尚,我们才能捕获更多创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