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退现象的种类(1 / 1)

我们的日常行为通常可简单划分为反应性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和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反应性行为是直接依赖刺激而发生的行为,如吹气所引起的眨眼反射,或尝到食物所引起的流口水反射,以及由突发而强烈的刺激所引起的内脏器官的反应等。操作性行为则指个体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主动表现的行为,如大学生为了赚生活费而骑自行车去作家教,小孩为了吃冰淇淋而耍脾气等。反应性行为及操作性行为既然均可经由制约历程而培养,自然也可以通过消退历程来消除。

(一)反应性消退

反应性消退指运用消退原理来消除由制约历程所建立的反应性行为。例如,曾被蛇咬伤的个体,可能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会“谈蛇色变”,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恐惧心理。假如又过了一段时间看到蛇或接触到蛇,没有被蛇伤害到,那么个体以前经常发生的制约反应“谈蛇色变”,将逐渐消退。华生与雷纳(Watson & Rayner,1920)曾以“强烈的尖锐声”为非制约刺激,让幼儿阿尔伯特对老鼠产生极度恐惧反应。华生认为,既然阿尔伯特的恐惧反应属于一种经由制约历程所形成的反应性行为,如果让阿尔伯特看到老鼠(制约刺激)时,不再出现强烈的尖锐声音(非制约刺激),则阿尔伯特将逐渐对老鼠不再感到极端的恐惧(制约反应)。这种想法后来由华生的学生琼斯(Jones,1924)在实验中的得到了验证,她利用消退原理很顺利地改善了一位小孩对小动物的惧怕反应。琼斯所采用的方法是:把小孩子所惧怕的老鼠单独呈现在他的视野内,但要保持一段相当的距离,让小孩感到安全。每次呈现老鼠时,并不再出现非制约刺激(如强烈的尖锐声),这种实验过程反复进行一段时日,直到小孩对惧怕对象的存在不再感到不安或惧怕。根据琼斯的实验报告,这种消退原理的应用,对某些个体的确有效,但对某些个体有时候也会产生相反效果,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实验者应谨慎操作。

(二)操作性消退

操作性消退指利用消退原理来改变经由制约历程所建立的操作性行为。此种原理的应用效果,又可根据所要消弱的行为不同而分为两种。

一种是由积极操作制约历程所建立的行为的消退,消退起来比较容易,效果也比较明显。例如,在家庭里,儿童的无理取闹或哭叫,往往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或获得食物。每当儿童采取此种不当行为,父母立即给予安慰或食物,此种关注即属于强化作用,结果使孩子的吵闹行为变本加厉。所以父母要改正这种经由操作制约历程所建立的不适当行为,也只有采取消退原理才能有效,即不但不要过分关注儿童的无理取闹行为,还要进一步去关心儿童的良好行为:诸如儿童在看故事书、独自玩玩具或是唱歌时,父母若能适时给予赞许,或直接加入活动中,可慢慢消除儿童的无理取闹行为。

另一种是由消极操作制约历程所建立的行为,消退起来比较困难。心理疾病患者所拥有的许多症状,往往是经由消极操作制约历程所建立,所以常常根深蒂固,不易根除。消极操作制约历程是借停止厌恶刺激为手段以迫使个体建立某一种行为。巴尔特等(Baltes, Reese & Lipsitt, 1980)曾以猴子为实验对象,说明经由消极操作制约历程所建立行为的不易消除。他先训练猴子学会按下铁杆柄以避免遭受电击,只要它在每十秒钟之内按下铁杆柄一次,就可以免遭电击。经由这一种消极操作制约历程,猴子准时按下铁杆柄的行为比较牢固,甚至关掉电击线路后,它仍然不停地表演按铁杆柄的举动。

现代社会里有不少吃迷幻药成瘾的不良青少年,往往是为了逃避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所给予的痛苦或不安而吸食药物。他们只有吃迷幻药,才能暂时停止一切的痛苦或焦虑。感受了痛苦或焦虑,即为厌恶刺激;吃迷幻药即为消极操作反应。因为吃迷幻药的结果,使个体的痛苦或焦虑得以暂时解脱。这会使个体自欺欺人、愈陷愈深。对这类消极操作制约历程所建立的行为来说,消退原理的效果比较难出现。原因有两个:第一,个体所感受到的痛苦或是焦虑,不是外人轻易可以解除的;第二,养成的吃迷幻药行为,本身具有成瘾特性,尽管导致痛苦的外在压力已不存在,但是吃迷幻药本身已成为生理上的需要。为了补救消退原理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效果,需要配合应用其他治疗方法,如可以借助第十三章中提到的厌恶疗法(将辣椒掺入迷幻药),或是利用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法(本书第十六章将重点介绍该治疗方法),引导个体能靠自己的意志力去克服吃迷幻药的行为,并能逐渐放弃他的“非理性观念”(即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并树立理性观念(即理性的思维方式),让个体知道吃迷幻药来逃避痛苦或焦虑,并不是唯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