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的掌握是通过模仿他人的角色和言行而获得的,因而模仿在人们的个体社会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大众传播工具,特别是电视、广播,在现代人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人们提供模仿的对象,对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注意。
模仿学习在儿童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上,特别是在儿童的动作、语言、绘画、技能以及行为习惯、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儿童心理学的创始者W.T.普莱尔曾对儿童模仿的发生作了系统的观察。他发现,婴儿在第15周末就能模仿成人“努嘴”的动作。一般认为,儿童模仿是从无意、不自觉地模仿向有意、自觉地模仿,从外部的模仿向内心的模仿发展的。J.皮亚杰认为,在感知运动阶段(两岁以前)的儿童,能形成有关身体动作的外部表征;约到两岁末,儿童获得了掌握模仿的能力,从而能从外部(动作)表征向内部(思维)表象过渡。总体而言,与成人比较起来,儿童有更强的模仿倾向,这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缺少独立性有关。
但是应注意的是,在人们通过模仿习得大量新行为的过程中,许多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渠道形成的。如儿童看到成人或电视中的攻击行为,自己就会变得富有攻击性;疑病症的儿童多来自特别关注疾病的家庭等。模仿学习有助于人们学会很多重要的技能,但也可能在习得变态行为方面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