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链锁的含义(1 / 1)

人类的行为并不都是简单的,大多数人类活动由复杂的行为构成。这些复杂的行为的学习,对于年幼的孩子和有身心障碍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事。这时,就需要将复杂行为分为若干有序的动作,对各个动作依次训练,同时逐步强化各依次动作之间的联系,使其连成一个熟练的复杂行为。如老师训练学生快速进入教室并安静下来的行为和妈妈教小英用筷子吃饭的行为,就运用了把复杂行为分成简单步骤进行训练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心理学上叫链锁。链锁(chaining)是一种通过对刺激——反应链(S-R链)的正强化而建立终点行为的训练方法。

刺激——反应链也叫行为链,就是按照顺序发生的,由很多辨别刺激(SD)和反应(R)组成的行为。大家都知道,刺激是指外界事物作用于机体,使事物起积极变化。个体的某些反应往往在一些特定刺激出现的时候发生,如拿起手机接电话的反应是缘于电话铃声的刺激。当某种刺激出现时发生特定反应,这种反应能得到强化,这个刺激就是该反应的辨别刺激(SD)。如手机铃响产生的反应是按下接听键,说“喂”,得到的强化是对方回答,因此手机铃响(SD)就是接电话反应的辨别刺激。一个辨别刺激(SD)可以引发特定的反应(R),形成一个S-R环节。刺激——反应链由一系列的S-R环节依次组成,也就是说,每一个反应(R)都可以成为下一个反应的辨别刺激(SD),最终形成一连串的S-R链。以大家所熟悉的穿T恤衫这一行为为例,拿着T恤这一刺激会引发我们分辨T恤的前后这一反应,分辨清前后又成为引发我们抓住T恤的下方这一反应的刺激,抓住T恤的下方又会成为将左手伸入左袖子内这一反应的刺激,将左手伸入左袖子内紧接着也会成为将右手伸入右袖子这一反应的刺激,将右手伸入右袖子内后会引发我们将头套入衫内,将头套入衫内这一反应又会成为将T恤拉下穿好这一反应的刺激。这样依次进行,最终完成了穿T恤这一行为。也就是说穿T恤这一行为是由一连串的S-R链组成的。用图可作如下展示(见图9-1):

图9-1 穿T恤行为的刺激——反应链分析

在行为改变技术中,行为改变者就是利用复杂行为的这一特性来对幼儿或有行为障碍的人进行新行为的建立与促进。上述穿T恤的行为如果是对一个智障者进行训练,就需要对每一个正确的行为反应及时进行强化,从而促进下一个反应的产生。链锁原理正是通过对S-R链的正强化来建立和增进新行为的。

一般而言,需要运用链锁原理来建立的终点行为,通常都是比较复杂的,例如,整理床铺、穿衣服裤子、整理房间和其他一些日常的生活技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