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效运用渐隐原理,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正确选择目标行为和目标刺激
目标行为是指期望个体最终能完成的目标或行为。在渐隐程序中,必须明确、具体地规定目标行为,并说明在哪些情境下最终会出现该目标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渐隐计划有的放矢。例如,可以运用渐隐原理培养孩子学会说一些礼貌用语,如“谢谢”“你好”“对不起”等,也可以运用渐隐原理教会孩子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还可以运用渐隐原理教孩子学会写字、画画或弹琴等。在确定目标行为的时候要因人而异,目标行为的选择必须符合个体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并要能满足社会适应需要。
目标刺激是最终控制反应的刺激。在渐隐程序中,选择的目标刺激最好是个体在自然生活情境中经常碰到的。在选择目标刺激时,应设想到个体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情境。比如,在前面教雯雯写“我”字的例子中,我们的目标刺激就是“在纸上写‘我’字”,即不只是教会她描画“我”字,还应该让她学会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在空白纸上写出“我”字。
(二)选择适当的强化物
由于在运用渐隐原理中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通过刺激物的刺激作用使个体逐步作出正确的反应,因此选择适当的刺激物是十分重要的。而此时的刺激物的性质与强化物的性质相同。对于如何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在第六章中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选择适当的起始刺激
起始刺激是指能引起个体需要反应的第一个刺激。在渐隐程序中,选择一个能确保引起需要行为的起始刺激是非常重要的。起始刺激应能引起所需要的反应。比如,有一个小孩害怕小白兔,但当小白兔离他距离较远的时候,他不会产生恐惧的情绪,而是一种可以承受的状态。这时,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孩子能忍受的兔子离他最近的距离作为起始刺激,因为这时候他的恐惧情绪是最少的,甚至不会产生恐惧的情绪。
(四)合理安排渐隐步骤
确定渐隐的步骤就是在起始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列出适合个体的刺激变化的过程。首先,要具体说明为了达到最终的刺激控制,要隐退的刺激的维度,如颜色的深浅、声音的强度等;其次,要列出具体的渐隐步骤,以及从上一步移到下一步的规则。
在训练程序开始时,个体如果能多次对促进作出正确反应,那么这个促进就可以在几次练习之后逐渐隐去。促进被逐渐隐退的步骤应仔细选择。因为,有效地运用渐隐如同有效地运用塑造一样,都是艺术。训练人员必须时刻了解个体的反应情况,从而确定渐隐进行的速度。如果个体开始出错了,那么可能是促进渐隐的速度太快或渐隐的步子太大了,必须退回到前一步已建立好的行为中去。另一方面,渐隐的速度也不能太慢。如果在几次练习中步子太小或提供太多的促进,学生就会过分地依赖促进。就拿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训练捡橡皮为例,如果老师在许多次的练习中都提供手把手捡橡皮的身体促进,学生就会过分地依赖于这种帮助,而不去注意指导语“把橡皮捡起来”了。
(五)纳入各种相关的刺激环境
渐隐的目的是在训练结束后使个体的目标行为在各个相关环境中都能出现,其中一个技术要点就是在训练时对很多相关情境进行演练。如果个体对多种相关刺激都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那么目标行为可能泛化(即迁移)到所有的相关刺**境中。例如,文君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乡下,上学后回到父母身边。她上课从不敢举手发言,老师有时有意提问她,她站起来,满脸通红,紧张得一句话都说不出。老师把这些情况与文君的父母沟通以后,建议父母多鼓励孩子大胆发言。于是,文君的父母办了一个“家庭模拟课堂”,并和同事分别扮演男老师和女老师,熟悉的老师和陌生的老师,并请文君的同桌以真实身份加入到家庭模拟课堂当中来,这些做法基本上纳入了与学校课堂相关的刺**境;虽然在学生人数上有差异,但文君上课发言是站在座位上,而不是讲台上,同桌刺激的促进作用比较强,其他同学的促进作用较小。因此,当足够的刺**境纳入训练中以后,孩子的行为反应就泛化到真实的情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