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实验设计中,一般要考虑实验处理的三个基本阶段,即:基线阶段、处理阶段和追踪阶段,如图4-1所示。
图4-1 行为改变实验的三个阶段
(一)基线阶段
在行为改变技术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对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进行为期2~5天的客观、系统的观察、记录和评估,以便了解目标行为的真实情况,为决定使用何种处理策略做准备。这一时期被称为“基线阶段”,所获得的目标行为情况被称为“基线数据”。基线阶段的观察主要有两种作用:①描述作用,所得的基线资料能够对目标行为做较全面的描述,研究者在基线数据的基础上确定行为处理策略;②推断作用,基线数据可以作为对目标行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描述的基础,即推测如果不进行行为处理,目标行为近期会是什么样的状况。行为改变实验设计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基线数据的推断。
(二)处理阶段
运用行为处理策略或其他辅导措施针对受训练者的目标行为实施处理的整个阶段,称为处理阶段,通常应持续至少2~4周。在整个处理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目标行为能顺利地朝着终点行为的方向如期发生改变,并很快达到终点行为目标;这是每个行为改变者都希望看到的最完美的结局。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也可能存在,即随着行为处理的介入,目标行为并不因此而改变;或虽有改变,但有波动或反复。这就要求训练者善于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更改处理策略,直到处理获得成功为止。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在行为处理的整个阶段,行为训练者都应持续地、精确地、直接地做好有关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工作,确保全面、客观地显示实验结果。处理阶段是行为改变程序中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应根据基线阶段的情况,控制好无关变量,准确估计处理阶段当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使处理阶段能顺利获得成功。
(三)追踪阶段
实施行为改变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受训练者的目标行为通过实验处理后,在自然条件下也能继续保持,因此,在已达到终点行为的标准并停止处理策略后,仍需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以验证行为处理的效果能否在自然情境中保持稳定。这一阶段被称为追踪阶段,通常应坚持1~2周或更长的时间,有些甚至达到1~2年。如果追踪阶段的观察记录的结果显示,经过行为处理后的目标行为在自然情境中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就可以结束行为改变过程;如果经过行为处理后的目标行为在取消处理措施或在自然情境中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行为,则应考虑继续追加实验处理,直到最后成功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