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行为记录的精确性与效率,选用适当的记录方法非常关键,针对目标行为的不同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录方法。常用的记录方法有连续记录、时距记录、时间取样记录和成果记录。
(一)连续记录
连续记录就是把某一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目标行为,从发生到结束从头至尾地记录下来。在连续记录中,观察者在整个观察阶段中对被观察者进行记录,并记录下行为的每一次出现。要做到这一点,观察者必须能够辨认每次行为的发生和消失(或开始和结束)。
1.连续记录方法中的测量尺度
在连续记录中,观察者能够记录的目标行为不同的尺度主要有行为的频率、行为的持续时间、行为的强度及行为的延宕时间等。
行为的频率是指某个行为在一个观察阶段中出现的次数。也就是说,测量一个行为的频率时,只要计算它出现的次数即可。例如,小军一天要咬15次织物的角,小雄每天要讲20次脏话,小明每节课要离开座位13次等,都是行为频率资料。行为的一次包括它的开始和结束。可以通过行为的发生频率来反映行为的严重程度。
持续时间是指一个行为从开始到结束时所占用的时间总量。一般通过一个行为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对行为的持续时间进行测量。例如,一个孩子每天看多久的电视,一个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中风病人能够在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站立多少秒。一般说来,问题行为持续时间越长,表示该行为越严重,或越显著;反之,良好行为的持续时间越长,该行为越容易被人们所认可。
延宕时间是指从某种刺激事件出现到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长度。延宕时间可以通过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的事件发生后多长时间才开始出现某种行为来测量。比如,可以测量一个孩子在被要求把玩具收拾好以后,要多长时间才开始行动;一个人听到电话铃响以后,多长时间才接电话;可以测量一个孩子在被妈妈叫醒要求起床后,要多长时间才开始穿衣服。延宕时间越短,表示被观察者在听到要求以后的行为反应越快,因此延宕时间有时候也被称为行为反应时间或行为的潜伏期。延宕时间越长,则表示被观察者越不热衷于此种反应,因此可以作为一种不良习性的指标。延宕时间不同于持续时间,延宕时间是刺激事件和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而持续时间是行为开始到行为结束之间的时间。
除了用频率、时间等来记录行为资料外,有的行为还需进一步使用大小、力量、强弱或等级等反映行为强度的指标来评估其状况。例如,要改善儿童在教室里的喧嚷声,必须要先设法测得教室内的噪音大小;要改善儿童的肌肉力量,要先获得其握力、举重力量、推铅球的远近,以及反弹力等资料。这些类似的资料可以视为行为的强度资料。行为的强度是指行为中所包含能量的问题。行为的强度比频率和持续时间更难于测量,因此,此类行为资料的测量,通常要借助仪器或事前规定的等级量表来测量。
2.选择测量尺度的依据
使用连续记录时,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尺度进行测量。选择测量尺度的依据是:哪些方面是行为最重要的方面,哪些尺度在随后进行的治疗中是最敏感的(最容易改变的)。例如,记录一个人口吃的情况,频率是最重要的尺度。这样就可以比较在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之后的口吃词语的数量。但有些时候,也需要对被观察者进行多个尺度的观察和记录。如观察记录一个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尖叫、扔玩具、摔门),就有可能需要对每天发脾气的次数(频率),对每次发脾气有多长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对孩子尖叫时声音有多大或者他扔玩具和摔门时用多大力量(强度),都进行观察和记录。
3.连续记录的记录工具
记录工具就是观察者用来记录行为发生情况的工具,当然纸和笔是记录行为时最为常用的工具。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事前观察,计划、制定的表格更方便易行。因此,如果要对行为进行更有效的记录,观察者就必须在对特定行为进行观察之前准备好一个数据表,用它来记录行为发生的情况。连续记录常用的测量尺度是行为频率、持续时间、延宕时间、强度等。可根据观察计划中所选的尺度在观察前就制定好频率记录表、持续时间记录表、强度记录表等。记录表的制定形式可根据目标行为的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行为频率记录表可以如表3-2所示。
表3-2 行为频率记录表
当记录不同行为在同一时段的发生次数时,可选用发生次数表3-2A的形式(甲式)。
表3-2A 发生次数记录表(甲式)
当记录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发生的次数时,可选用表3-2B的形式(乙式)。
表3-2B 发生次数记录表(乙式)
行为的持续时间记录,既可以记录每次行为开始与结束的时间点,然后计算出持续时间,如表3-3A所示。也可以设计成直接记录行为持续的具体时间长度,如表3-3B所示。
表3-3A 持续时间记录表
表3-3B 持续时间记录表
除了观察前事先设计的表格外,也有一些其他的不用纸笔的工具。如使用秒表来记录行为的累计持续时间,使用高尔夫击球计数器来记录行为的频率,使用手提电脑来记录行为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等。
(二)时距记录
时距记录,就是观察者把观察阶段划分成一些小的时间段或间隔,在每个间隔中观测被观察者的行为,然后记录下在这个间隔中目标行为是否出现。例如,教师要想了解小军在课堂上咬衣角或红领巾的发生频率,就选定每天上数学课时的20分钟为观察时段,并将这20分钟分成以30秒为时距的40个时段。一般来说,发生频率较高而持续时间较短的目标行为,宜选用短时距,如以10秒为时距;反之,若其发生频率较低而持续时间较长,则宜使用较长的时距,如以2~5分钟为时距。
1.时距记录的优势与不足
时距记录的方法简单,因为观察者不必关心行为发生的频率,或行为的持续时间,也不必辨认行为的发生和消失,只须简单地记录下目标行为在每个时间段究竟“发生了”还是“未发生”。因此,时距记录法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记录法”。时距记录方法的优点包括:①可提供次数和持续时间双方面的大概资料;②对频率高而持续时间短的行为以及频率低而持续时间长的行为均可记录;③可提供较正确的观察信度考验资料,便于两位不同的观察者进行相互核对,并计算时距信度系数。时距记录方法也有不足,其最大缺点是在各个小时段内观察者都要观察被观察者的行为。因此,在教学情境里,教师若要专心教学,就不易兼顾到此种记录工作,有时不得不另请其他人员从旁记录。
2.时距记录的工具
时距记录尽管方法简单,但要在观察前备好记录表格。常用的时距记录表格有如表3-4A所示的正式时距记录表,也有如表3-4B所示的简易时距记录表。
表3-4A 正式时距记录表
表3-4B 简易时距记录表
(三)时间取样记录
时间取样记录法,顾名思义,就是确定一个时间段来进行观察。时间取样记录法的优势在于观察者不必在整个时段中都对行为进行观察,只有当行为出现在事先确定的观察时间段以内的时候,才进行记录。因此,时间取样法往往成为教师观察记录的首选方法。
1.时间取样记录与时距记录的区别
时间取样记录法与时距记录法很相似,都是划分观察时段,以便取得关于目标行为发生次数的资料。不同的是,时距记录是将每一个小的时段的时距固定为相同,而时间取样记录法则既可以固定每一个小的时段的时距,也可以采用不相等时距的分段方法,并且只需在每一个小的时段的部分时间里进行观察和记录,比如,既可以在每个20分钟的时距中分别只记录1分钟,也可以只有当行为在时距的末期出现时才做记录。也就是说,时间取样记录既可以固定时距,也可以不固定时距。如一个观察者正利用时间取样记录法对某人的不正确的坐姿(定义为没精打采和佝偻身体)进行记录。观察者设定一个计时器,计时器每隔10分钟就发出嘟嘟声,观察者只在计时器发出响声时这个人正表现出不正确的坐姿的情况下才做记录。
时间取样记录法的时距分割,通常要比时距记录法的时距长。例如,利用上语文课的时间做观察,可将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分割为20个小时段,每一个小时段的固定时距就是两分钟;如果一节课的时间是50分钟,则每一个小时段的固定时距是两分半钟;如果还想更简化一些,50分钟的观察时间,也可分割为10个小时段,其时距就为5分钟。
2.时间取样记录工具
时间取样记录表格的设计可参照表3-5A或表3-5B。利用这些记录表时,如果能再配备一种信号装置,告知各小时段的开头,则更便于观察者及时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的发生。一般可用的信号装置有定时装置、电脑程控,或者用录音带将预先定好的观察时刻录好,并用小铃声做信号,观察者每听到信号,就要查看被观察者的动静,并在记录表上记下观察结果。
表3-5A 时间取样记录表(固定时距)
表3-5B 时间取样记录表(不固定时距)
(四)成果记录
成果记录,又称持久成果记录,可以在一个行为产生出某种使研究者感兴趣的切实结果的情况下应用。例如,一个主管可以计算在工厂中组装出的产品数量,以此对工人们的工作表现进行成果测量;一位教师可以记录正确完成的家庭作业数量,以此对学生们的学习表现进行成果测量。
成果记录的一个好处是在行为发生时观察者不一定必须在场。在学生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时候老师也许不能在场,但仍然可以对学生们行为的成果(即完成的作业)进行测量。成果记录的一个缺点是记录者无法每次都确定谁参与了产生成果的行为。例如,老师无法确定学生们是否自己完成了作业,是不是有人帮助了他们,或者是否有人替他们完成了作业。
成果记录的方法很多,但以行为资料收集为目的的记录又与平时所做的记录有所区别。在平时,记录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简便的记录,如主管计算工人加工产品的数量,可以直接在花名册上记录下每个工人生产的产品数;老师在登记哪些学生按时完成了作业时,也可以在学生的名字下做一记号来记录。但以资料收集为目的的成果记录,一般应在记录前就制定好表格,清理成果时,直接在表格上记录,如一个教师在行为改变技术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的记录,可制定一个呈交作业记录表(如表3-6所示)来记录。如果想了解在实施某项新的教学方法时期作业成绩的变化情况,就可制定一个作业成绩记录表(如表3-7所示)来记录。
表3-6 呈交作业记录表
续表
表3-7 作业成绩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