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和教学方面(1 / 1)

在教育和教学情境中,教育者经常关心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革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地控制教学中的不正常行为。行为改变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这些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

(一)激励学习动机

学生从事各项学习能否获得较高成绩,与个人的学习动机有密切的关系。享受读书之乐的人,都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定会因事倍功半、效率不高而心灰意冷,逐渐失去信心与毅力,甚至导致挫折与失败。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强调:个体刚刚开始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就应立即予以强化,然后逐渐减少强化次数,直到活动本身拥有次级强化力量为止。在这种情形下,斯金纳认为可以发展出沉迷式的学习行为。教师运用这种原理,随时强化学生良好行为的宗旨,必须是使学生获得满意的后果,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学生采取行动,促进学习动力。

(二)革新教学方法

行为改变技术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行为改变技术的学者分析了教室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改进了各种教学方法。如教育界一直很盛行的若干教育设施中,开放教室(open classroom)、程序教学(programmed instruction)、电脑教学(computerized instruction)以及成绩签约教学(contract performance instruction)等都是应用行为改变技术中的强化原理,以激励学生自动学习的措施。

(三)促进语言学习

儿童为何及如何学习语言,学者说法不尽相同。从行为学习论的立场而言,语言行为的形成,原则上和一切其他行为形成的机制是一样的。换言之,儿童学习语言主要是由于外界的强化作用所引发。一般认为,婴儿的双亲或照顾他的人,会刻意地引发婴儿发出声音,若婴儿声音很近,双亲会给他奖励。由此一步步通过训练,儿童才能学会语言。例如,婴儿最初的发音都没有意义,一般来说“m”、“ma”等唇音,在出生后40天就能发出了,但当小孩子发出“ma ma”的语音时,妈妈就会走近他的身旁,随声附和着说:“妈妈来了!”以后儿童渐渐发觉“ma ma”的声音一出现,就有妈妈在他身旁出现,就像白鼠压动杠杆就会发现食物丸一样高兴。这样“ma ma”和“妈妈”发生了关联,使他逐渐懂得“ma ma”的意义,而喜欢叫妈妈了,同时也由于妈妈的行动,给“ma ma”赋予意义。

(四)教室常规管理

教室常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行为改变技术的强化原理和惩罚原理,使学生的良好行为都能获得积极强化,不良行为都能受到相应的惩罚,就很容易有效地控制教室情境,建立起良好的教室常规。行为改变技术还可以运用于教室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物质设备的合理利用等。

(五)增进特殊教育发展

在特殊教育领域中,行为改变技术的运用比在任何其他领域中的运用都更为广泛,特殊儿童常常都伴有各种行为不足的症状,而行为改变技术常常被运用来训练特殊儿童掌握各种技能,如自助技能(吃东西、穿衣、上厕所和个人卫生等)、社会技能、交往技能、职业技能以及各种社会生存行为等;同时行为改变技术还被用来矫正特殊儿童的一些问题行为,如自伤行为、侵犯行为和破坏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