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乃是人与万物交融为一的产物。王阳明说:人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1]。美国哲学家和神学家P.Tilich说得更明确:“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盲的。”[2]所以,人一方面属于他的世界,一方面又参与了他的世界。一个人的命运,我把它理解为个人所属的、同时又参与了的世界。因此,命运不是按一般人所了解的那样是一种异己的力量,个人完全无能为力的外在领域。形成我的命运的因素,既有自然的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先天的禀赋等),也有人类历史的方面,还有我个人的方面。这也就是说,我个人参与了我的命运的塑造,我在命运面前不完全是被动的。
希望就是做出某种抉择。我可以希望这,可以希望那,可以做出这种抉择,也可以做出另一种抉择,我是自由的。不可否认,这种自由不是无限制的。希望的自由有一个基地,这就是命运,其中包括我过去所已经做过了的抉择,例如我年轻时已选择了做学问的道路,现在年已老迈,再要想改行做一名武士,那是毫无希望的了。命运是现实,但这现实本身已包含我所自由希望过、自由选择过的东西在内,已包含我个人所塑造的成分。不要把现实单纯地理解为绝对不依我的意愿为转移的东西。而且,即使在已有的命运的基地上,我仍然可以继续希望这、希望那,继续做不同的抉择,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基地本身拿来考量一下、反思一下,特别是把过去已经做过的抉择、希望拿来总结一下,以便做出新的、更富生命力的抉择与希望。作为命运的现实不过是自由希望的条件,希望是主动的,命运是被动的。希望照亮着现实,指引着现实,希望塑造着命运,改变着命运。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一切都在日新月异,不断创新,我主张用希望哲学改造一下一些人头脑里旧的惰性的命运观。
[1] 《传习录》。
[2] 引自《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827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