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 廉(1 / 1)

No.21 勤廉可以信友服民

名人导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咏史》

本节要点

曾国藩的勤俭论;大司徒王良廉洁节俭;汉文帝节俭为群臣做榜样;南朝皇帝清简寡欲;唐太宗不肯为自己建宫殿;王安石计还藤床;于成龙“清官第一”; 雍正帝勤政,以治天下为己任。

故事案例

1.曾国藩的勤俭论

勤廉这两个字看起来似乎很平淡、浅显,实际上无论是被上司看中,还是让朋友信任、让百姓信服,都需要靠它。不具备这两种品质,即使偶然被上司看中了,也不会长久重用;想得到同僚的敬重、百姓的爱戴,即使想侥幸有所得,也不可能。想做到廉,必须从俭字上下工夫。使役的人要少,官气要轻,常常跟教官衙门一样的规模。想要做到勤,要从清理积压官司上下手。必须限定每天结清几起官司,并把此作为自己每天的功课。

用兵久了则将士们易产生骄傲和懒惰的情绪,而一旦骄傲和懒惰了,打仗没有不失败的。勤则可以医治懒惰,慎则可以医治骄傲。在勤和慎这两个字之前,还应该有一个诚字作为根本。要立志把这件事弄清楚,办踏实。只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鬼神也会躲避,这就是在于自己立诚。人的生性是直率,与武官相交往,尤其要讲究直率。文官则大多有歪曲的心肠,不喜欢坦诚,因此往往与文官不能水乳交融。一定要去除自己心中那些曲折的想法,每件事都与人推心置腹,使武官和粗鲁的人心里坦然不疑,这就是与人交往时守诚。以诚为根本,以勤和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避免大的挫折和失败。

惟俭可以养廉,惟勤可以生明。此二语者是做好官的秘诀,即是做好人的命脉。只有俭可以养廉,只有勤可以带来智慧。这两句话是做好官的秘诀,也是做好人的关键。

习惯于勤劳,则神都会钦敬。人之常情,没有不好逸恶劳的,不论贵贱、智愚、老少,都贪图安逸,害怕劳苦,这是古今都相同的。人一天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饭,与他一天所做的事,所出的力相称,那么旁人就会认可,鬼神就会赞同,认为他是自食其力了。至于种田的农民、织布的妇女,一年到头勤勉辛劳,不过获得几石粟、几尺布;而富贵人家,终年安逸享乐,一件事都不做,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豢养很多奴才,高枕而眠,一呼百应,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事,鬼神都不会赞同,这能够长久吗?古代的圣明君主,贤德宰相,比如商汤通宵达旦地工作,周文王无暇吃饭,周公废寝忘食,坐待天亮,时时以勤劳激励自己。《无逸》这个篇章,推论到人若勤劳,便会长寿,人若安逸,便会天亡,这是屡试不爽的。为自己着想,则必须习练技艺,磨炼筋骨,遇到困惑,不断地学习,不断勉励自己身体力行,居安思危。这样,才会增加智慧,增长才干。为天下着想,则必须自己忍受饥饿劳苦,只要有一人没有收获,就应该当作是自己的罪过。大禹治水,历尽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摩顶放踵,为天下人谋福利;都是非常节俭,拯救百姓却不辞困苦。所以荀子偏爱大禹、墨子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勤劳的缘故。

自从军兴以来,往往见到有一技之长,能忍受艰难困苦的人,都能被人任用,得到当时人的称赞。而那些没有才能,也无一技之长,又不习惯勤劳的人,都被当时人所唾弃,最后饥寒交迫而死。因此,勤劳的人便会长寿,安逸的人就会夭折;勤劳,便有才能,就能为人所用;安逸,则无才能,就会被人抛弃。勤劳,便能普济众生,连神都会钦佩仰慕;安逸,则无任何价值,神鬼都不会保佑他。所以,君子若要成为人们和神都能信赖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习惯于勤劳。

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从小事情上克勤克俭开始的。百尺高的楼阁,起自平地;千丈长的绢帛,是一尺一寸累积起来的;一万石的钟,是一铢一两地聚起来的。文王被称为圣明,因为他常常整天为大事顾不上吃饭;周公为国事操劳,日夜不停,若有所得,则坐待天明;仲山甫时时刻刻都为国事不懈怠,他们如此勤劳,对什么事会轻慢地对待呢?诸葛亮担任宰相,只要是需要击杖之刑罪他都要亲临决断,杜慧度处理政事,如同治理家族一般缜密;陶侃治事细密,即使像竹片木屑之类的东西,都储存起来,以备万一之用。朱熹称从事学问西须一铢一寸地积累,其实从政也没有不通过一铢一寸地积累而能成功的。秦始皇衡石量书,魏明帝亲自从事尚书的工作,隋文帝为卫士递饭,都被后世之人讥评,认为贵为天子,不应该亲自办理这些琐碎的之事。我认为也许天子可以不亲自办理这些琐碎之事,但作为大臣,则万万不可不亲自来办理。陈平不知钱谷,不知刑狱,这不是作为臣子应该效法的。做事是否成功,一定要以大家有目共睹为效验。假如有车,一定能看到车轼;如果有衣服,一定能看到它旧的时候。作为博学的君子,一定能看到他满屋子的著作,满箱子抄录的材料;作为实践道德的君子,一定能看到容光焕发,并受他的信徒们的敬慕;如果一个人擅长政事,一定能看到他辖内的居民很高兴,而不在他治辖范围的人会很羡慕;假如一个擅长带兵作战,一定能看到他战则胜,攻则克。如果不让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为效验,而只靠内心来臆测高下,就会崇尚虚浮而轻实际,崇尚玩空而轻勤劳,何晏、邓扬这些人,造成一种风气,心很高,腹中却无才学,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无论大事小事,都一窍不通,亲人和贤人,都拒之于千里之外。想这样就成就大业,不也太荒谬了吗?

练兵之道,必须是官兵昼夜苦练,才能越来越熟练,就像母鸡孵小鸡,火炉炼金丹一样,一刻也不能停歇。

天下的事情,没有不经过艰难困苦,却能壮大、长久的。所有的弊端,都是从懒惰产生的。懒惰,就会弛缓,弛缓,治人就不严,处事就不迅速,一个地方弛缓,就会处处懒惰。

治军之道,以勤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惰者暮气也,常常提气朝气为要。

治军的方法,首先是要勤。身体勤劳,就会健康,贪图安逸则会生病;全家勤劳则家业兴盛,懒惰则衰败;全国勤劳则天下大治,懈怠便会大乱;全军勤劳则获胜利,懒惰便会失败。懒惰,就是沉沉的暮气,应当常常以鼓舞军队的朝气为重要任务。

治军以勤字为先,由阅历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吾辈当供习勤劳,始之以愧厉,继之以痛惩。

治军以勤字为先,从我的经历中就可以证明这是不变的真理。没有平时不早起,而临敌时忽然能早起的人;没有平时不习惯劳苦,而临敌时忽能习惯劳苦的人;没有平时不能忍饥耐寒,而临敌时忽然能够忍饥耐寒的人。我们都应当习惯勤劳,开始时要使人有惭愧之心并惕厉,继之以痛加惩戒。

自古以来的圣贤豪杰、文人才士,他们的志向不同,但豁达光明的心胸却大致一样。我们既然办理军务,就是处在功利场中,应当时时勤劳,就如农民忙于农事,商人去追求利益,划船的人下河滩,白天工作,晚上琢磨,以追求成功。而处理具体事务以外,应辅之以冲和的气象,这两者同时并进,那么勤劳中辅以恬淡,这是最有意味的。

用兵最忌的是骄和惰,这两个字对做人造成的危害也最大,作为挽救危局的英雄,应该把习于劳苦作为首要任务。

带兵之道,廉、明、勤这三个字,缺一不可。廉洁了,就不会贪图银钱,士兵们自然心服;见识高明,就不会混淆是非,实施赏罚也会公道;勤劳则军务整肃,下面的士兵自然不敢懒惰误事。这三个字中,明不能强求,廉和勤则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

将官的职位越高,责任也越大,必须常常牢记勤、恕、廉、明这四个字。勤于处事,宽于待人,以廉明服众,聪明应对,这四个字兼备了,既可成名将,也可成好官,无论是文官武官,大官小官,只要具备这四个字,就什么地方都能行得通。勤、恕、廉这三个字,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只是明字学起来不太容易,必须对每件事都精细考察,多看,多做,多问,多想,才能渐渐具备这个明字。所以,想要达到明的诀窍,仍然离不开个勤字。作为将领须立志成名,在这四个字中就必须特别注重这个勤字,千万要记住不忘。

勤、廉二字,看似老生常谈,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所以曾国藩的《挺经》中强调勤廉,是因为它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历史上,凡是真正做到勤廉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推崇。

2.大司徒王良廉洁节俭

据史载,公元30年,王良任大司徒司直,廉洁节俭。他家在东海郡,入京师做官后,也没有把妻子、孩子接到官府,家中仍用布被瓦器。一次司徒史鲍恢到东海办事,顺便探问王良的家属。王良的妻子身穿布裙光着脚扛着柴禾,刚刚从田里回来。鲍恢告诉他:“我是司徒史,特意来看司徒夫人是否要带书信,想见见夫人。”王良妻说:“我就是。辛苦你了,没有什么书信要带。”鲍恢立即下拜,叹息着离开。

而且,历史上那些能忠实遵循勤、廉二字的君主、官员,他们不但能使国家富强,保一方平安,而且自己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3.汉文帝节俭为群臣做榜样

汉文帝刘恒在位二十三年,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宫室、苑囿、车骑、服御等衣食住行必需的设备和物品,仍和过去一样,没有什么增加。他发现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立即改正,务求有利于民众。他曾想建造一个露台,召来工匠一核算,需花费一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户十家的财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常常感到恐惧和羞愧,为什么还要修建露台呢?”

按当时的条件,修建这样一个露台是不成问题的,造价也不高,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而文帝却认为过于破费,竞放弃了这个想法。他经常身穿用黑色粗丝绸缝制的衣服;连他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裙也不许拖地;所用的帷帐都不得用绣花装饰,用自己的淳朴为天下人做出表率。在为自己修造陵墓霸陵时,他命令都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贵重金属为装饰;他还命令顺着山势建造,不准堆积高大的坟墓。他在死前还留下遗嘱说:“当今之世,咸嘉生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并一再叮嘱丧事从简。

汉文帝的节俭为群臣树立了榜样,从而使当时的社会风气崇俭尚德,为“文景之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南朝皇帝清简寡欲

刘裕是南朝的开国皇帝,出身在一个没落官僚家族,祖父刘靖曾做过郡太守,父亲刘翘只做到郡功曹的小官,到刘裕生下来时,已家道衰败,养不起他了。刘裕靠吃别人的奶才活下来,稍大些,就去砍柴、打渔。以后就以卖草绳为生。因此,他在青少年时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饱尝了人间的艰辛,这对于他日后革除弊政,倡导节俭是有很大关系的。

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当政,世风崇尚奢靡,百姓深恶痛绝。刘裕尽管是以镇压孙恩、卢循农民起义有功而步入统治中枢的,但他对百姓的疾苦还是了解的,对那些争奇斗富的事情也是看不惯的。因此,他就大力提倡节俭,并首先从自己做起。

刘裕清简寡欲,处处按规定办事。他对朱玉宝马不屑一顾,后宫的嫔御也很少,根本听不到有宫女歌舞的声音。宁州曾献上一个珍贵的琥珀枕,光色甚美。他当时正要北征,因为琥珀能治刀伤,就高兴地接受下来,并命令捣毁分发给各位将领。他平定关中时曾获一女,非常宠爱她,后因她耽误政事,经谢晦劝谏,便立即将她送走了。他在宫内没有自己的私藏,国家的财帛都放在外朝的府库里。他睡的床很简朴,没有高档的曲脚床,银涂钉,只是简单的直脚床,钉用铁制的。他的住处也十分简朴,床头是上屏风,墙上挂着葛布灯笼和麻绳拂。他对子女的要求很严,各位公主出嫁,赠送的嫁妆钱不超过二十万,并不给锦绣金玉。他的穿戴也十分随便,常穿连齿木履。外出时不喜欢前呼后拥,在出神虎门散步时,左右跟随的不过十余人,他还把自己补缀多层的破袄送给长女,让她以此教育后人,要他们节俭戒奢。并保存着自己少年时期曾使用过的农具,用来教育后代知道稼穑的艰难。皇帝如此简朴,“内外奉禁,莫不节俭”,东晋以来的奢侈之风被刹住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刘裕才能“光有天下,克成大业”,成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皇帝之一。

5.唐太宗不肯为自己建宫殿

唐太宗是历史上十分注重勤廉的一位君主。他说过:“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为念。压榨人民而自己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无疑是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样,虽然吃饱了,但是身体也糟蹋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未听说直立的身体却映出弯曲的影子,也没听说过内圣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会胡作非为。自取灭亡的原因不外乎是执政者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罢了,吃山珍海味,又沉溺于歌舞笙华与美女之中,则欲望会越发膨胀,所需的费用也将随之增加,如此一来,不但无暇顾及政治,甚至会使人民陷入困苦的地狱之中。结果国君只要说出一点不合理的话,人民的心就马上起伏不定,谋反的人趁机出现。有鉴于此,我极力压抑自己的欲望。”

魏征听后说:“自古以来被尊崇为圣人的君主都努力实践这件事,所以才能够开创理想的政治。从前楚庄王聘请詹何来询问政治的要义,詹何回答他,君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楚庄王又问他具体的政策,但他的回答仍是,从未听过国君身体得正而国家混乱的事情。陛下所说的,其实正和古代贤者的意思相同。”

唐太宗正是以这种态度来处理政事的,他率先端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已经十分努力了,但仍然怀疑自己是否做得彻底。正如他向魏征所说的那样:“我一直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努力,也及不上古代的圣人,因此,不得不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世人嘲笑。”

一次大臣们向唐太宗上奏:“自古以来有所谓‘夏之月可以居台谢’,在夏末可以住在高殿里,现在夏天的酷暑仍未消退,秋季的长雨又将来临,宫中湿气太重,恐怕对陛下身体不好。希望陛下马上建筑高殿。”

对皇帝来说,造一座宫殿简直如吃家常便饭,但是唐太宗却婉言拒绝了大臣们的好意:“诚如各位所知,朕患有神经痛,这种疾瘕若长年处于湿气重的地方当然不好。但是造一座宫殿需要一笔数目庞大的费用,从前汉文帝打算营造宫殿时,发现需要的费用相当于十户普通人家的资产,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虽然和汉文帝相比,我的德行远远不及,但所需的费用却要多得多,这不正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职的地方吗?”大臣们再三要求,唐太宗仍执意不肯。

6.王安石计还藤床

如果想做一个平庸的领导者,也许这种自我节制并不十分重要。但是若想成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就必须要藉着坚强的意志力,来贯彻自我节制的内圣决心。这个原则不仅在公的方面,即使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虽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但是他的勤政、廉洁却是有口皆碑的。这里述说一个他计还藤床的故事,就可见廉洁之一斑。宋神宗时,他因革新变法屡屡受挫,被迫辞去宰相一职,退居江宁。王安石一向不修边幅,不事修饰,还不爱洗澡,因而身上常有虱子。王安石的夫人吴氏却素喜洁净,事事讲究整齐干净,甚至爱洁成癖。

王安石辞职退居南京后,一应的公家之物都已奉还,而只有一架藤床,吴夫人十分喜爱,一直未还。有一天,有关官吏奉命前来王安石府上索还,可府中上下,谁也不敢向吴夫人提起,怕惹她大闹一场。王安石知道后,也没去和夫人争执,只是若无其事地光脚躺到了藤**,还在上面歇了半天。吴夫人远远望见,果然打发仆人将这架藤床送还公家。

7.于成龙“清官第一”

清代吏治向以贪酷著称,可康熙年间,却出了个有名的清官,而且曾国藩多次称颂这个人,此人就是于成龙。

被康熙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字北溟,号于山,自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起,历任知县、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他在任上洁己爱民,秉公从政;拒贿赠,行节俭,为百姓兴利除弊,屡施德政。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由副榜贡生首任罗城知县。他到任之初,县衙没有门垣,院中长满荒草,中堂仅有三间草房,后面是三间茅屋,内宅破陋不堪。于成龙叠土为案,铺草为床,垒起一副土灶,办公膳宿都在茅屋里面。

于成龙治理罗城,注意恢复地方秩序,复苏农村经济。他不辞辛苦攀山越岭延访父老,实地察看,倾听百姓呼声,着手制止械斗,捕捉盗贼,制定保甲,以安定民生。于成龙鼓励百姓耕稼力田。每年春天,他都亲自到田中察看,见到耕种父老,便上前慰问劳苦;有时应邀在田边树下与农夫一同吃饭,笑语欢如家人。

随他来的几个仆人,有的水土不服,染病而死;有的不堪困苦,不告而别。于成龙只得自己动手做饭洗衣。周围百姓见他如此辛劳清苦,十分过意不去,来到衙中问寒问暖,于成龙总是热情接待。

于成龙在罗城当了七年县令,县境面貌大变。因此,他不仅受到了百姓的爱戴,也得到了上司的器重。康熙六年,他升任四川合州知州。赴任时罗城百姓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于成龙被擢任福建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去福建上任前,他嘱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的人不解地问他,萝卜又不值钱,买这么多干什么?他回答道:“沿途供馔,得赖此青黄不接的时候,以屑糠杂米野菜为粥。”即使有客人来了,也和他一同吃薄粥。他对客人说:“我这样做,可留些余米赈济灾民,如若上下都和我一样行事,更多的灾民会渡过难关,存活下来。”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自奉简陋,每天只吃青菜佐食,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于青菜”,以示亲切景仰。于成龙喜欢饮茶,考虑到茶价很贵,他不愿意多破费,便以槐叶代茶。他让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一年下来,把那棵树都快采秃了。

于成龙对儿女的要求也很严格。一次,他的大儿子从山西千里迢迢来到江宁探望父亲。儿子要回去时,于成龙既没有积蓄,也没有土特产让儿子稍回,正好厨房有一个腌鸭,便割了半只给他,百姓听说这件事后,便编了首歌谣唱道:于公豆腐太狭,公子临行割半鸭。

由于于成龙身体力行,使爱好奢侈艳丽的江南民俗大为改变。人们摒弃绸缎,以穿布衣为荣。一些平日鱼肉百姓的地方官,因知道于成龙好微服私访,因此,遇见白发伟躯者便胆战心惊,以为是于成龙,不得不有所收敛。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于成龙病死在两江总督任上。僚吏来到他的居室,见这位总督大臣的遗物少得可怜,而且都不值钱。床头上放着个旧箱子,里面只有一袭绨袍和一双靴子,竞忍不住唏嘘流涕。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传出后,江宁城中罢市聚哭,家家绘像祭奠。出殡那一天,江宁数万名百姓,步行二十里,哭声震天,竟然淹没了江涛的声音。

当年康熙帝巡视江南,沿途所延访的官吏,无不对于成龙啧啧称赞。康熙帝不无感慨地对随行的人员说:“朕博采舆论,感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真百姓之父母,朕股肱之臣啊!”

8.雍正帝勤政,以治天下为己任

对于雍正帝继位是否康熙帝的本意,历来众说纷纭,然而对于他的为政之勤,却是众口一词的。雍正帝处理朝政,自早至晚,没有停歇,大体上是白天同臣下接触,议决和实行政事,晚上批览奏章,经常至深夜。即使在吃饭和休息的时候,他也“孜孜以勤慎自勉”,不敢贪图轻松安逸。他的这种工作作风,年年如此,寒暑不断。经雍政帝亲手批阅的奏章,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就有二万二千余件,这还不是其全部。雍正帝自己所写的谕旨及对大臣奏章的批示,现已选刊者即不下数十万言,其未刊者尚不知几几。这确实是两个惊人的数字。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五月初一,雍正帝连续颁发十一道训谕,对总督、督学、提督、总兵、布政司、按察司、道员、参将、游击、知府、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文武官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一道谕旨,洋洋万言,若非勤政之君,实难办到。

雍正帝之勤政,又与他以治天下为己任是分不开的。他在位期间,一直以“万机待理”的责任感而勤奋工作。他自己曾明确地讲过,他之所以“夙夜诫惧,不遑寝食,天下机务,无分巨细,务期综理详明”,并非“以此博取令名”,而是“钦承列祖开创鸿阜,休仰良考付托至意,为社稷之重,勤劳罔懈耳”。就是说,他是感到治理大清江山的责任重大,故而勤于政务,不敢稍有懈怠。正是因为雍正帝以社稷为重,以国事为先,他才能够以朝乾夕惕自勉,惟日孜孜。

对于雍正帝的这种做法,曾国藩也许有不同看法:“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但作为臣子的,曾国藩则认为必须这么做:“若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而在这一方面,我们认为,曾国藩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

智慧点评

做官要严于律己,要在勤政守廉上从严要求自己,在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上保持自觉性,使自己的行为合乎一个干部的行为规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在工作实践中要始终依法行政,廉政奉公、勤政为民;“有所不为”,就是凡违背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凡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凡是不利于审计事业发展的,就坚决不能做。

No.22 俭以养德,物贫心富

名人导语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

——(清)金缨

本节要点

曾国藩崇尚节俭;曾国藩重视以俭养德。

故事案例

1.曾国藩崇尚节俭

节俭者必少欲求,奢费者必贪欲旺。

古语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而奢侈则是一种恶行。

贪欲过旺会使人身败名裂,而节俭生活则可以使人名扬天下。是否节俭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功名事业,更甚者会影响个人和国家的成败兴亡。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战胜自己的贪欲,以俭养德,以俭持身,他的事业与人生就会走向成功。所以说,“俭”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美德,也是成功学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所以,崇尚节俭的精神在历代都受到了推崇与发扬。

桓范在其《政要论·节欲》中,对节俭进行了深刻总结:“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由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征诸史实,可谓不易之论。”

石成金在《传家宝》中总结出“俭”有四益:“养德”、“养寿”、“养神”、“养心”。由此可见,节俭虽然可以轻易地做到,但其作用却不仅仅局限在一个人身上,节俭之人治家会持之有道,当官会清廉有名,治国会使得国民终身丰衣足食。

曾国藩崇尚节俭,一生生活俭朴。在衣着上,他的布袍鞋袜都是由其夫人、儿媳妇亲手所做。而且,他平时不穿新衣,只在庆典或过新年时才穿。饮食上也从不挑剔,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次吃饭时也仅吃一个荤菜。俗话说得好:“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如此节俭的作风,在当时封建官吏中,确实很难见到。

在曾国藩的屡次谆诫下,曾家基本上保持着节俭的家风。曾国藩对此功不可没,但是他认为他在“俭”字上所下的功夫还不够。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曾国藩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

“俸薄俭常足,官卑清自尊”,可以称得上是提倡节俭的至理名言。曾国藩考中进士后,人选翰林院任庶吉士,虽然这里是储才之处,但庶吉士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俸禄很低。因此刚开始时,他的生活过得很清贫,每月的薪银根本无法满足日常开支。他不仅要寄钱孝敬父母,接济兄弟,供养一家人,还要应酬官场。他意识到,一个闲职官员没有其他的收入渠道,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渡过难关,在此期间,他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

他在日记中经常提醒自己,要尽量减少交友,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仕途,反而使他在交友时日益慎重。交友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他所交的都是肝胆相照的知己,这些人后来成为他仕途上的主要帮手。可见,良好的品德修为给人的益处之多之广。曾国藩的旧交多以节俭自强,他们品德高尚,互相勉励。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德有志之士皆如此。

2.曾国藩重视以俭养德

曾国藩为了维持生计,也曾经向他人借过钱,但是,借钱的辛酸使他尝到了人情冷暖,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立自强的决心。他告诫儿子说:“受人恩情,当为报答,但不可多求人也。”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节俭有度,偶尔向别人借一次钱,别人会慷慨解囊;但是如果为人奢侈,以致用度不足,就很少有人愿意借钱给他,还会被人看不起。这样的人不仅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还会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节俭并不是要省几两银子,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品德,养成一种自立自强的作风。

曾国藩不爱财,不敛财,直到去世时,家中仅有一万多两银子。他保持勤俭风气,使儿女们能自尊自立,以免养尊处优,丧失努力进取的动力。这才是真正的育人行为。他不光自身节俭还心系百姓为他人着想,总想以一己之力帮人渡过难关。在他写给弟弟的家书中,就曾写到置办义田的事情。大意是说:乡间的谷子,贵到三千五百,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老百姓何以聊生?我自从当官以来,就想为曾氏置办一处义田,以救助孟学公以下的贫民,为本地置办义田,以救助二十四都贫民。我的处境没有富裕,不要说京官自己治理自己还来不及,就是外放当官,或做学政,或做督抚,而像今年江两湖的大水灾,几乎是悲惨的哀声响彻半天中,做大官的,便何忍在俸禄之外,多拿半文呢?所以置办义田的愿望,恐怕难以实现。然而,我的计划是,一旦官俸收入,每年除供堂上大人的衣食之外,稍有盈余,我绝不肯买一亩田,积蓄一文钱,一定都留下做置办义田的资金。我已下决心,希望弟弟们体谅。

由此可见,俭而不啬、张弛有度、收支有数才是节俭的王道。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心怀天下;心有余而力尚足时,开山拓斧。节俭,是不受时代、空间限制的品德,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素质。

智慧点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朴是一种传统美德。俭朴的人,生活单纯,懂得集中心力,他们不奢侈浪费,深知无欲则刚的道理。俭朴使一个人能集合心力和财力,去创造更多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业。无论是企业家或慈善家,他们都深谙此道。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俭朴更是知足喜乐之道。所以勤俭是我们中国人一向重视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