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是一个传奇。在近现代史上,还有哪个女人能像她那样,活着的时候,有那么多人,而且是名人爱着她,又有那么多的名人围绕着她,离开后还有更多的人关注她。有人说,做女子当如林徽因,独立而充满魅力,独特而自成风景。
愈自信愈惹人怜爱
自信,是通向成功的第一个要点。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自信。自信,让你无论何时都能收放自如。与人交往,自信使你更快地融入气氛,获得更多的好感。自信的女人,就像一块磁石,会散发出知性的魅力,吸引懂得欣赏你的男人。
有人说,林徽因像一支蜡烛,借着她的光线,我们能够看到她身后的男人,那一连串闪耀着无限光芒的炫目名单:梁启超、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胡适、费正清、沈从文、张奚若……这些人要么名垂青史,要么才情四溢,他们都无一例外地与林徽因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有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几乎妇孺皆知,都是那么**气回肠,而且三个故事拥有共同的女主角,那就是林徽因。有人评论说,她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是一部青春感伤片,浪漫与悲伤;她和梁思成导演的是一部婚恋正剧,甘醇而绵长;而与金岳霖合演的则是一部地道的悲情小说,无奈与悲怆。哪一个故事拿出来都是一部巨著、大片。林徽因取“悦”于太多的人,让他们悉数纳入了她的思维领域,甚至于,就连她的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的林长民也说:“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然而,林徽因能够受到那么多名儒文人的青睐,绝对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本事。与徐志摩的故事,其实早在她正值豆蔻年华时就已经开始上演了。诗人用他超凡脱俗般的热情,向她发起“攻击”,林徽因亦被其所染,徐志摩的浪漫与清逸、**与热度,都曾深深吸引了她。但是,最终林徽因却选择了欣赏,她没有去把握这段情,她也没有像同时代的丁玲、石评梅、庐隐那样,大胆地追求所谓自由的爱。
她的驻足观望,无疑也为她赢得了尊重,就连张幼仪也对她有着至高的评价,当张幼仪得知徐志摩所爱之人是林徽因时,曾说过:“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我们都曾记得,当邰丽华七彩的世界被无声笼罩,当她再也无法用声音去感知世界的美妙,去聆听父母的关爱,去传递内心的情感,哪里有人会想到她会有丑小鸭变白天鹅的一天,哪里想到她能在爱琴海边迈向世界舞动中国的丰采。是什么支撑她从生命的谷底到达艺术的巅峰?是什么引领她从一个生命的弱者成长为一个生命的强者?是她对于自己的信心!她明白,只要自己肯坚持,就不会沉沦,就不会失败,就终会有成功的那一天。无数个日夜,她在汗水中度过,在歧视中走过,在疼痛中熬过。最终,她终于见到了风雨后的彩虹,终于让自己的微笑自信地在人生舞台上绽放。
当刘翔以12秒91的速度在雅典赛场上见证中国体育的腾飞,当他在领奖台上纵身一跃,当他含着泪水说“谁说亚洲人不能拿到短跑冠军”时,一个年轻人的自信不经意间张显无遗,我不禁为刘翔的胜利而欢呼,更为他的自信而感动。论资质,刘翔并非出类拔萃;凭智慧,刘翔并非聪明绝顶。然而正是他的自信,时时刻刻加速着他的成长,积蓄着他的力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刘翔像一匹骏马尽情地飞奔,让中国人几世的愿望在奥运赛场上实现。这一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新一代美丽绽放的自信。
自信不意味着自傲,不意味着自大,自信是一种积淀,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气质,是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勇气。穿梭于时空隧道,行走于人生旅途,也许我们会彷徨,但请永远别自卑。
林徽因的朋友费慰梅曾这样说:“我猜想,徐在对她(林徽因)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导师的角色,领她进入英国诗歌和英国戏剧的世界……同时也迷惑了他自己。我觉得徽因和志摩的关系,非情爱而是浪漫,更多的还是文学关系。”
不难想象,只有十六岁的她,不可能有着太多世故的反应,即使是一时被徐志摩的气质、热忱和对自己的狂恋所迷惑,但她不过是个小女孩而已,她也只是欣赏对方的文采与痴情。而她的“悦”人,又为她揭开了后来一串串的故事。
当今社会,如何自信,是每个女性天生就在探讨的课题。错误的自信方法可能使你变得自卑,变得暗淡无光,没有异性缘,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出发,让你的灵魂开始绽放光彩,成为惹人怜爱的魅力女人。
【魅力驿站】
自信是女人最好的装饰品,一个没有信心,没有希望的女人,就算她长得不难看,也绝不会有那令人心动的吸引力。美貌可使人骄傲一时,自信可使人骄傲一生。自信的女人不惧怕失败,她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她们用微笑面对扑面而来的冷嘲热讽……这一切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信者的魅力,一种坦诚、坚定而执着的向上精神。
冷静自制,笑看风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人:稍遇刺激她就头脑发热;受点委屈她会勃然大怒,破口大骂,甚至会不顾一切,找对方拼命;狂欢之时,她会捧腹大笑,旁若无人。综上现象,用一个最好的词形容叫“性情中人”,但一味地要性情,其结果便可想而知。
时至今日,我们不难看出,徐志摩爱的也只是他自己虚构的文学人物,甚至是欧洲文学里的某个女主角,而林徽因却是活在现实中的人,她只是徐诗意世界里的一个映像。任何脱离现实考量的爱都有可能演变成一种无知与伤害,徐当时的疯狂已证明了这一点。他全然不顾妻子张幼仪已怀有身孕,全然不顾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了离婚,他逼着妻子堕胎,这已完全超出了现实中基本伦理道德的范畴。
林徽因当然不可能察觉到这一点,她虽然选择了自制,没步入徐构造的风花雪月中,但她也没否定徐的一切,这是最难得的品质。在看透徐的“本质”的情况下,却还能和他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一起愉快地合作,平时还常有书信来往,而且她在北京养病期间,徐志摩还经常去看望她。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懂得珍惜,或许这是一种人性。徐志摩虽然没有使林和他走到一起,但他却更加爱她了,也或许,这就是悦人悦己的逻辑。我们姑且不去探讨人生的意义,但至少在林徽因的字典里,她是不可以不爱别人的,哪怕这种爱仅仅停留在意识的抑或精神的层面,好好爱该爱的人,其实就是好好爱自己,并做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
1924年4月,64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和徐志摩共同担任他的翻译,而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二人更是陪同左右。李欧梵在《浪漫一代》中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岁寒三友图。”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在文学的领域里,他们两个人是两情相悦的,而这样一幅壮美奇观的画面的确难免令人浮想联翩。
费慰梅在《梁思成与林徽因》一书中描述,5月20日是泰戈尔离开中国的日子,老人对于和林徽因的离别感到遗憾,年轻可爱的她一直不离左右,为他在中国的逗留增色不少。林徽因的“悦人悦己”可以说在这时候达到一种顶峰,就连大诗人泰戈尔也受到了触动。而来自金岳霖的真诚情意也几乎令林徽因无法拒绝,以至于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时,她竟很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个问题无疑让梁思成感到非常震惊和意外,但他给了林徽因充分的自由,他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将这些话转述给金岳霖,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林徽因深爱着她的丈夫,但她同时也没有回避第三方的爱意,只是在行为上她把真正的爱情给了自己的另一半,而对第三个人,仍然仅仅是停留在“悦”的层面上,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她换来了金岳霖真正的爱,而且金岳霖坚持将对她的爱以终身不娶的方式进行到底。在传统的定义里,一向是先悦己才能悦人,但智慧的做法是先选择悦人,林徽因如是,所以她和徐、金保持了最完美的关系。
【魅力驿站】
女性要具备自我控制的良好素质,无论面对何种事件,处在何种场合,理性思考,控制自己,忍别人所不能忍,做别人所不能做,以此换得更大格局的幸福。如此,一个独特的魅力女人自然会傲立于世,成为别人仰视的标杆。
情非我属,笑言婉拒
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在爱情面前的智商总会很低:明明知道自己付出的爱将会如水流大海无影无踪,却心甘情愿地付出一切;明知道所谓的爱只是一个陷阱,却依然毫不犹豫地飞蛾扑火,结果到头来身心疲惫,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然而,林徽因却有自己的主张。
徐志摩与她的心灵触碰,是在国际联盟的一次演讲会上。林徽因在《忆志摩》一文中说,她初次遇见徐,是在徐初次认识狄更斯先生的那次会见中,之后徐很快便向她发起了爱的攻势。一个是已婚的青年男子,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妙龄女郎,前者如火般的用情,令林徽因感到惊慌失措。尽管徐志摩之妻张幼仪来到了伦敦,随他搬到距离剑桥六英里的沙士顿乡下居住,但这期间徐志摩并没有中断同林徽因的通信联系。
张幼仪在《小脚与西服》一书中说:“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一切似乎应该按照惯有逻辑发展,然而林徽因却没有偏离她的生命路线。
她向徐志摩摊了牌,说她马上就要随梁思成去美国留学了,不可能和他走到一起,他们必须“离别”。林徽因后来在给胡适的信中说:“旧的志摩我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但是过去了,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这是林徽因对人生的一种姿态。面对徐志摩的热烈追求,林徽因是有感觉的,但她只是选择了笑看这段过往,并没有太当真。即便是到了美国,在她人生不如意的时候,也只是对胡适说:“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
一个女子,能够在寂寞中得到满足,这是怎样的一种笑看人生。女人若能在苦的时候,还“笑”得出来,也算是拥有莫大的勇气与魄力了。
1931年7月7日,徐志摩去探望林徽因,对着断墙上的残阳,对着断墙旁随风摇曳着的紫藤花,还有花的阵阵清香,徐志摩凝神良久。下山之后,他在写给林徽因的信中说:“我还牵记你家矮墙上的艳阳。”
同年9月林徽因在《新月诗选》上发表经典诗作——《笑》,与其说是一首诗,不如说那是对她自己心理状态的一种描述,那是她自己纯美的笑,也是她对人生的笑,抑或是与徐的一种单纯的情感互动。林徽因让这笑仅仅停留在某个精彩的瞬间,在两个独立个体的相同频率中静止,然后又让这笑富有光芒地发散开去,溅了这两个独立个体一身,仿佛是一种高度的默契。
但对于林徽因而言,也只仅此而已,她的笑没有超出意识的樊篱,而在她的“笑意”下,诗人徐志摩的心也受到了感染,说她是“笑得好像花儿开了一朵”。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在飞机飞行意外中逝世,似乎对林徽因也造成了心灵上的冲击,诗歌创作一度中断。她在《悼志摩》一文中说:“朋友们,我们失掉的不只是一个朋友,一个诗人,我们失掉的是一个极难得可爱的人格。”这个“可爱的人格”,或许是林徽因《深笑》中所呈现出的纯真及纯美。
林徽因把传奇的经历塑造了两个纯粹的人格世界,她的天生丽质及超人的才智变成了“可爱的梨涡”。她的纯美的笑,也变成了一种永恒和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现代社会,二奶、婚外情、第三者等名词人们早已司空见惯,当一个女孩爱上了已婚的男人时,是否想过那个风度翩翩、优雅温柔的男人,正是另一个女人打造出来的?
越是优秀的男人,说明他背后的女人越优秀,他的成熟,他的稳重,他的温柔,无一不带着另一个女人的心思,所以有人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可是女人用心打造出来的男人,也成就了他的女人缘,而男人天生就不会拒绝女人的喜欢,更甚者总是用他那种吸引力**着青春的少女。
可是不要忘了,这个男人就算他再“爱”你,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家庭,而此时如果你毫无主张的充当他背后的女人,想反副为主,他必然会慢慢地疏远你。要知道,男人,本来就是常常把爱和欲分开的动物,尤其是对一个已婚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亲情更重要。
不可否认,两个人结婚久了,自然会产生审美疲劳。夫妻双方,都会对自己的另一半更宽容,而男人大多希望女人来崇拜自己,相处久了,彼此之间熟悉得不再有神秘感,如果可以不挑剔已经是万幸了,谈何崇拜呢,于是已婚男人总会在别的女人面前使尽所有魅力,变得多情而又体贴。
有人曾经说过,在婚外情中,女人总会如飞蛾扑火,而男人却玩得如鱼得水,当爱上了已婚男人,你就会像坠入地狱,当你被他的成熟稳重所吸引时,你也注定会被他的无情所伤害,离不开,是因为爱他,留下来却注定只会更伤心。
还是学学林徽因吧,懂得情非所属,笑着拒绝。这样既保留了各自在对方心中的美好形象,也留住了作为独立女性应有的人格魅力,何乐而不为呢?
【魅力驿站】
在我们的一生中,有些感情注定是美丽而忧伤的,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就如林徽因一样,当她得知徐志摩已经成家之后,毅然决然选择了不辞而别。她在笑意中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守护住了自己的角色。
人格独立,保持纯真
在古今中外的才女史上,林徽因可能是朵美丽的奇葩,自始至终都是那么婀娜多姿,令人忍不住驻足观赏,回味无穷。名门之后,名门之妻,在她的生命历程里,还有一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诗人和一个名垂青史的哲学家。一个原本柔柔弱弱的女子,已经承载了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重,然而,林徽因却拿捏得恰到好处,她不但没为此所累,反而走出了人生最美的弧线。我们无法企及,只能仰望。
与徐志摩一样,和金岳霖也是如此,一个哲学家,因为爱恋林徽因而终身不娶,几乎是“逐林而居”,但她只是把人生“魅力”化了。在这位哲学家的眼中,这种一尘不染的魅力,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艺术,或许值得他用一生去守护。
林徽因的魅力为她带来了足够的尊重,让最在乎她的人十分敬重她。这一点,如果我们学会了,也会令在乎我们的人给予我们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呵护,令他们自始至终都在乎我们。
这是一种极难得的品质,尤其是在当下人伦道德不断遭到挑战的时期,在小二、小三儿日益盛行的今天,能够让在乎我们的人一如既往地爱下去、守护下去,这将是人生给我们的丰盛的回报与馈赠。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彼此审视对方,有足够的距离才能产生足够的美,越是保持与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是让人心生向往。
从林徽因与金岳霖的纯真感情上,我们可以看出林徽因的独特魅力,也能理解异性之间平等相处的内涵。
异性的范围很宽泛,包括很多种,有老男老女、老男少女、少男老女、少男少女,等等,用排列组合可组成很多种关系。
有人说:“现在的人营利性、目的性太强了,男女之间没有纯粹的友谊!”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至少从林徽因与金岳霖的例子看,这句话值得推敲和商榷。
有道是:人生在世,人海茫茫,知音难求,知音几何?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男女关系是很重要的关系,也是很微妙的一种关系,要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也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简而言之,这其实是一个定位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要进行定位,首先是自我定位,明确自己现在想干什么?在经历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后,应该说自我定位就已经结束了。
在自我定位之后,对异性朋友也要定位,明确这个只能是朋友,是有别于自己知心爱人之外的异性朋友。
要想处好朋友,首先要信任,要真诚,要投入一份精力、投入一份热忱、投入一份感情,同时也要保留一份理智,保持一定的距离。换句话说,大家可以在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玩,可以在一起把酒临风,煮酒论英雄;可以在楚河汉界一起调兵遣将,一决雌雄;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面红耳赤;可以闲来无事坐在一起侃大山,海阔天空;可以说到高兴处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可以并肩携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什么都可以做,但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最后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女人往往懂得,男女有别,这是禁区,是底线,也只有这样,朋友之间才能够长久地保持那份真诚、那份纯洁、那份美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人生的任何时候,都需要有“纯美”的情感,不去跨越不该去的边界,在一次又一次的“**”中应做出明智的选择。如林徽因,面对惺惺相惜的人生知己,她选择了终身只做人生知己,而与丈夫相伴一生。
也正是她的才华与忠贞,令徐深深敬重,令金深深地折服,金甘愿为她终身不娶。或许,我们都会面对情感世界的“风吹草动”,或许我们会动摇自己的价值观,但最应该做的,可能就是执着于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的信念。也只有这种舍得的勇敢追求精神,才能让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他人,从而产生一种力量,让他们更加注意你、在乎你。在这里,魅力是一种智慧,魅力是一种人生姿态,更是对自己独立人格的肯定。
【魅力驿站】
异性间交往既不要过分拘谨,又不要过分随意。和同性友谊一样,异性间的友谊是一种亲密纯真的感情,也是人类优美的感情之一,是在共同理想、共同学习、共同工作的基础上产生的相互团结和帮助,并激励和鼓舞人们前进的高尚的道德力量。
理**,感性相爱
林徽因的少女时代与徐志摩有过一段真挚的情谊,年方十六岁的她,远渡重洋,遇到一个风度翩翩的才子,如果说一点不动心,可能也不太现实。徐志摩也肯定给林徽因带来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而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也是真切的,如若不然,他也不会为了得到林的允诺,硬逼怀了孕的发妻离婚,并且在报上刊登离婚通告,成了中国离婚第一人。
如此高调地离婚,自然是给林徽因一个明确的表态,促使她下决心走进他的生活。作为一介女子,又是豆蔻年华,当然有着感性的萌动,但后来理性占据了上风,后来,林徽因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可见,林徽因当时对来自徐的爱已然有了清醒的判断。事实不光如此,徐志摩已经结婚不说,当时门当户对的梁林两家之前就有婚约在先。除此之外,林徽因在英国已决定学习建筑学,并且她一生中确实一直把建筑学当作自己的主打事业在做,大诗人徐志摩不大可能为她去学建筑学,而梁思成则很爽快地答应了她。
林徽因在诗中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关键时刻,林徽因的理性战胜了感性,作为女人,能做到这一点确实相当不容易。林徽因的理智简直是出类拔萃的,她与梁思成不仅有良好的感情基础,又志趣相投,徐的爱热烈狂放,有着瀑布般的豪情,梁的爱却如涓涓细流,舒缓而悠长。
一个是瞬间的精彩,一个是永久的相守,她做出了理性的判断,从而成就了感情生活与事业的平衡。林徽因与梁思成看似四平八稳的生活并未平静,一个痴情的金岳霖又闯进了他们的世界,这对她又是一个莫大的考验。她的感性使她无可救药地被金岳霖吸引,又为他而深深陷入痛苦,甚至不能自拔,而她的理性又让她和他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一直都没有行为上的“犯错”。
林徽因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了丈夫,在这一点上,她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理性的是她在心理上没有私设感情的“橱窗”,感性的是她像小女孩一样向爱人坦露心扉。所以她获得了金岳霖对她的倍加呵护和梁思成的终生相伴。三人间彼此信任有加,甚至夫妻二人吵架时,她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充当说客。左手理性,右手感性,不偏不倚,这是一个女人的智慧。
有人说,如果林徽因更感性一些,或许她就成了陆小曼,同时还可能仅仅是一个卓越的诗人和作家,如果她更理性一些,可能她仅仅会成为一个建筑学家,而她的诗作与那些闻名于世的爱情故事可能就不会发生在她身上了。行走在理性和感性之间,这成就了林徽因一生的传奇。能够将建筑学家的求实精神和文人的浪漫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恐怕是不多见的。
林徽因将文学与建筑学融合得十分完美,她在《深笑》一诗中写道:“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摇上?”此诗将古塔、檐边等建筑元素融入了诗作中,别致、新颖而充斥着灵动的韵味,采用感性的笔法将富有理性色彩的建筑元素融入了作品。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说:“无论哪一座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化,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霜所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她能把枯燥的学术论文写成活灵活现的美文,赋予那些木石结构以灵性,用理性的思想奏出了感性的韵律。
林徽因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写道:“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这无疑是种感性的表达,这种感性就是一个女子真性情的体现。她没有选择徐志摩,却给了他足够的关注与欣赏,她没有选择金岳霖,却给了他充裕的敬仰与尊重,她较好地把握着建筑与文学之间的尺度,感性十足,却从没有放弃理性。
她将自己的理性散播于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理性地实地勘测了2000多处古代遗存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能够兼顾到理性与感性的人生是美满的人生、和谐的人生,这些,林徽因做到了。
【魅力驿站】
爱不是占有,真正爱一个人是无法说出原因的,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着你。真正的感情是两人能在最艰苦中相守,也就是没有丝毫要求。毕竟,感情必须付出,而不是只想获得。
行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
林徽因是充满智慧的,丰盈的浪漫与灵性,使她成为出色的诗人和作家;严谨务实的秉性和理性的才思,成就了她建筑家的卓越。理性和感性使她在两个原本不相关的领域里都做出了突出成绩。
她不但较好地处理了和丈夫之间的关系,还理智地将其他感情拿捏得恰到好处。理性与感性在林徽因心底合二为一,她能够行走于理性与感性之间,不跨越园囿而又游刃有余,这的确是项技术活儿。
作为女人,可能会沉湎于风花雪月中,甚至陷入情感**中而无法自拔,但理性帮女人们摆脱了千百年来的视野局限,使她们用聪慧的头脑将感性置于理性之中,将理性收纳于感性之间,从而使自己左右逢源。
有位哲人也说过:“男人不需要有深度的女人,只需要有弧度的女人。女人,如果不性感,就要感性;如果不感性,就要理性;如果不理性,就要有自知之明;如果一样都没有,那会很不幸。”女人,太感性或太理性可能都不完美,但是女人要感性也要理性却是不争的逻辑。
在生活中,感性的女人很容易感情用事,也容易陷入情感的“牢笼”不能自拔,或者会烈火焚心、痛不欲生,在日常事务或者事业上,也可能会一想到什么就大张旗鼓,缺乏清晰理智的规划,容易盲目冲动,到头来,满腔热血都会付诸东流。过于感性的女人常常游离于现实与精神的边沿,偶尔脱离了现实,生活在浪漫的精神国度,这就是徐志摩理想中的“女神”化身。理性女人生活在纯粹的现实之中,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崇尚灰白格调。太过理性的女人,常常缺少情趣,这样的女人会令很多男人望而却步,也会令女人们感到不舒服。感性女人爱做梦,喜欢像装扮空间一样装扮自己,她会把自己打造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几多缠绵,几多迷离,容易融入他人的故事,她还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某个爱情故事中的女一号,还可能会因为韩剧里的故事悲伤不已。
只有感性与理**相辉映,才是饱满圆融、生动真实的女人。行走于人生路上,我们要做融感性与理性于一体的独特的魅力女人。
女人的感性,是一种诗意的浪漫情调,女人的理性是一种聪明美丽、高雅自信的写意,女人有必要让自己拥有这种让男人不可抗拒的力量。女人当然要很感性地装扮自己,但也要尝试新生事物,懂得用生活阅历和他人的经验来武装自己,从而让自己拥有内在气质。女人可以乐享自己的天生丽质,也可以到网上浏览新闻杂谈,掌握最新的资讯,有时候也可以多愁善感、风花雪月,但见好就收,不要留恋。女人可以效仿林徽因的优雅,做她那样的精致女人,成熟而不做作,风情万种而不矫情。
作为女人,无论你有多么感性,无论感性让你多么可爱、多么富有魅力、多么惹男人垂爱,任何时候都不要把理性彻底丢掉。无论你有多么理性,无论你爱得多么谨慎,有多么强势、多么坚强执着,做人做事多么有原则,又是多么才华横溢、追求完美,都不要放弃感性。女人有时候可以理性成一篇纪实散文,有时候可以感性得如一首抒情小诗,精致之余,又富有悠远、婉约的色调。行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做一个值得男人用一生去阅读的女人!
【魅力驿站】
理性也好,感性也罢,不过是个比例,一个度的问题。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成熟的女人会心态放好,开心就好,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人活着都有不同的理想,也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观,我们没办法去左右别人的思想,但我们能理性的彰显自己的魅力,感性地展示出自己的独特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