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寻找价值缺口:完成工作的特别方式(1 / 1)

高绩效心智 安妮 4343 字 1个月前

特别的完成方式,创造特别的“惊喜价值”

去年海归协会招聘的时候,有一个小女生来我这里面试,想应聘活动策划的岗位。她的名字叫作子茵,名字听上去很柔美,但人看起来可不那么温柔,说起话来还带着几分咄咄逼人的味道。加上她的穿着打扮,很像有钱人家的娇小姐,一副不太能吃苦的样子,所以我最初并不太想考虑她。我需要的是能“打仗”的战友,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再者,几轮面试下来,我感觉她不是那么有亲和力。我最注重的品质,就是要有团队精神。这个女孩子看上去特立独行,我很担心她跟其他同事合不来。谁知,她好像认定了我这里,坚持不懈地通过不同的渠道来跟我沟通。我被她的这份韧劲儿打动了。心想:既然她这么想来这里,就让她试试吧。记得有一位前辈曾经跟我说过:“不要用你喜欢的人,要用喜欢你的人。”也许,她能为团队带来惊喜也说不定。

那段时间,我们刚好承接了政府的一个大型活动,于是我就安排助理Jason全权负责这个项目。Jason做了三年的政府活动,对整个流程和项目的把控都非常熟悉。这个项目交给他,我十分放心。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Jason在活动前两周出海游玩,不小心腿部骨折了,需要在家静养一个月。这可怎么办?时间这么紧张,让我到哪里找人代替他?再说,能有人可以代替他吗?我想想都头疼。

正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子茵站了出来。她毛遂自荐,希望能做这个项目的总统筹,并且坚定地说,她会全力以赴的。我打量着这个小女生,疑惑地问她:“你从来没有做过活动,你有信心保证活动不出问题吗?”子茵信心满满地说:“安妮姐,我觉得我没有问题。虽然我从来没有做过活动,但是我愿意尝试。我保证我能够做好,请你给我这个机会!”我虽然对她的能力还不尽知晓,但我被她的勇气和自信打动了。我想:不如让她尝试一下,如果遇到了困难,我从旁协助一下,应该不会出什么岔子。于是,我同意了。

就这样,刚进协会不到一个月的子茵,承接了我们每年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说实话,不只是我,所有人都为她捏着一把汗。毕竟,项目那么重要,她的经验又那么少,她真的能做好吗?但是,秉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态度,我一直说服自己,全然信任她,让她放开手脚,大胆去做。

子茵自从接手这个项目,就表现得非常积极和努力,工作起来甚至没日没夜。每天,最早到办公室的是她,最晚离开的也是她。她经常跟我汇报项目的进度,让我及时了解项目的情况。我渐渐发现,这小丫头很机灵懂事,和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相差太大。后来,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对这个小丫头刮目相看。

一天深夜,已近零点,我正准备上床睡觉,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与我们合作的设计公司的老板David打来的。“这么晚了,找我有事?”我问。David在电话那头用恳求的语气说:“安妮呀,能不能叫你的同事赶紧回家,现在都几点了,她一直待在我公司,逼着设计师今天出方案。我都说了,明天一定给她,但她死活不肯。说如果今晚不出,谁也不能回家……我们的设计师都快被她逼疯了。”我听了十分惊讶。很多时候下属加班,都会用各种方式“知会”领导,好让领导知道自己有多辛苦。像子茵这样,自己一个人默默跑去设计公司加班的情形,还真是不多见。但同时,我也能理解子茵。因为第二天就是星期五了,如果星期五出方案,赶上周末放假,就完全没有修改的时间了。如果方案能今晚出,星期五即明天还可以修改,那我们在周末之前就能定稿,这样能节省不少时间。

不过,David都打电话来了,我还是要了解下情况。于是,我打电话给子茵,果然,她的解释和我想的一样。我跟她说,差不多就可以了,还是早点回家吧,一个女孩子太晚回家怕不安全。她告诉我,马上就做完了,希望我能支持她。我说,好。我又联系David,告诉他:马上就做完了,请他的设计师配合一下。等做完以后,我请大家吃宵夜。

这件事之后,我对这个小女生有了新的认识。外表看上去好像不能吃苦,没想到做起事来那么执着,真是人不可貌相。以前是我太武断了。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更给了我特别的惊喜。

我们这次活动要邀请四位重量级嘉宾来深圳做演讲,一位是中国人,一位是美国人,一位是日本人,还有一位是德国人。子茵负责全程接待。起初我是挺担心的,我怕她安排得不好。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嘉宾,我们的接待水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嘉宾对深圳市的印象。所以,我时不时地就会问:嘉宾安排得如何,接送顺利吗,住得怎么样,用餐情况如何。子茵都自信地告诉我:“安妮姐,不用担心,一切顺利。”

正如她所说的,真的一切顺利。活动举办的那天,由于准备得比较充分,基本上没出差错。看到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下来了。

活动结束后,我们送嘉宾们去机场,子茵负责最后这个流程,她也顺利地完成了。晚上回到家时,我已经累得不想动弹,一直绷着的神经终于松懈了下来。好在一切顺利,我想。这个时候,嘉宾们应该已经上飞机了吧?我正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突然,短信的铃声响了起来。

四位嘉宾陆续给我发来了感谢的信息。

中国嘉宾李晨:“唐秘书长,您好。感谢您这两天精心的安排,我已经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了。你们组委会实在是太细心了,全程受到这么悉心的照料,让我很是感动。感谢组委会还给我准备了荔枝,我特别爱吃荔枝。哈哈!”他附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一张感谢卡,上面以我的名义写着对嘉宾的谢意。卡片旁边还有一箱荔枝。看到这些东西,我惊呆了:我并没有安排人这么做啊,难道是子茵安排的?

美国嘉宾James:“Thank you for your warm reception this two days.Your assistant is super detailed and amazing.I am on the way to the airport.She not only arranged the Hong Kong-Shenzhen commute but also prepared a Chinese souvenir for me.You guys are really a wonderful team.”(非常感谢您这两天悉心的接待。您的助理太细心了,我已经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她不但给我安排了深港两地车,还给我准备了中国伴手礼,你们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James收到的礼物,是一盒茶叶。

日本嘉宾翔太:“この度大変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誠に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将来的に一緒にお仕事ができましたら、有り難く存じております。アシスタントからぜひ感謝したいと伝えて欲しいと。”(感谢您和您的团队这两天悉心的安排,希望未来有机会多多合作!您的助理要我一定要感谢您。)他收到的礼物是一把折扇。

德国嘉宾Andreas:“Dankefürihre gut Betreuung,dankefür das geschenk.SiesindAusgezeichnete。”(感谢您的悉心安排,谢谢您的礼物。你们太优秀了。)他收到的礼物,是一对瓷器。

原来,子茵给每位嘉宾都准备了感谢卡。感谢卡都是用两种语言来写的,一种是中文,一种是嘉宾的母语。她还以我的名义代表协会,为嘉宾们准备了不同的礼物。这种安排实在是太细心了,真是让我十分惊喜。

这些事让我对这个小姑娘肃然起敬。我工作这么多年,接触过很多人,也带过很多人,但像子茵这样能不断给我惊喜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如果说,我对她的期待值是60分,她却完成了120分。不仅远远超出了预期价值,还创造了“惊喜价值”。

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会问“为什么”要做,而是会想该“怎么做”。而一个卓越的员工,不仅会想“怎么做”,还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热情,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子茵就是这样一个能为团队创造特别的“惊喜价值”的人。她的话不多,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是一个能担负重任,并且能超越预期的人。我为自己能拥有这样一位“永远令人惊喜”的助手而感到无比幸运和自豪。

安妮说

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会问“为什么”要做,而是会想应该“怎么做”;而一个卓越的员工,不仅会想“怎么做”,还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热情,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填补价值落差:你能为“大咖”创造什么?

我有一个姐姐,她是中国著名的媒体人,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采访名人。被她采访过的“大咖”都很有分量,比如马云、雷军、马化腾、杨澜。我很羡慕她的工作,觉得她的工作特别棒—能结识那么多厉害的人,还能和他们成为朋友。那样的人生应该很有意思吧!一次,我和这位姐姐聊天,我说:“姐姐,我好羡慕你啊,能认识这么多优秀的人。你平时会和这些大咖们互动吗?”姐姐摇了摇头说:“妹妹,我和那些大咖不是朋友,他们只是我的客户,我们只有业务关系。如果他们不联系我,我是绝对不会联系他们的,没有这个必要。我的逻辑是,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就不要一起玩。我只跟和我一个阶层的人做朋友。”姐姐的这番话,虽然让我有些不解,但同时,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就不要一起玩。”这句话听起来,貌似很有道理。

由于我的工作性质,我经常会接触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其中很多都是上市公司的大老板。以前遇到他们时,我总是会想起姐姐的那句话,于是,我就躲得远远的,甚至希望他们不要看到我。因为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我有什么资格,能得到大咖们的认可和称赞呢?所以我还是识趣点儿,扮“隐形人”比较好。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秉持着这种心态,做一个隐形人。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去拜访一家知名的物流集团。这个集团的创始人陈董事长非常有魅力,不但人长得帅气精神,为人还特别低调谦和。他不但全程陪同,与我们坦诚交流,临别的时候,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张他的个人名片。他递名片的时候,都是用双手,一个人一个人地亲自递上,还一直真诚地说:“很高兴认识您。”我收到名片一看,上面竟然有他的手机号码。当时我想:这样的大老板,应该不会留自己的私人手机号吧,可能是助理的或者秘书的吧。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我当时也不以为意。

过了不久,我的新书出版了。我想起陈董事长,很希望能寄一本书给他。可是我有点儿害怕,他要是不理我该怎么办?贸然联系他,他可能连我是谁都不知道;不联系他,我就把认识他的机会主动放弃了。该怎么做才好呢?我心里犹豫不决。最终,勇敢战胜了怯懦,联系他的念头变得越来越强烈。我找到陈董事长的名片,给他发了一条短信。我说:“陈董事长,您好!我是深圳市海归协会的秘书长安妮。去年有幸在您的公司与您有过一次会面。我最近写了一本新书,很想寄给您,希望得到您的建议和指正。可以麻烦您提供您的收货地址吗?非常感谢。”

发完这条短信,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心想:“随缘吧。即便这条信息如石沉大海,我也总算勇敢了一下。”几个小时过去了,我都没有收到他的回复。我觉得他是不会回复我了,心中的念头也渐渐变得微弱下来。没想到,过了一会儿,他竟然回复了!他发送了一个微信二维码,是他的微信号。我立刻加了他的微信。我特别激动,对他说:“陈董事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加了我,能与您交流实在太开心了!我真的希望有机会向您多多学习,谢谢陈董事长。”他回复了一个笑脸。就这样,我们攀谈起来。我对陈董事长说:“陈董事长,您知道吗,我觉得您很像稻盛和夫和王阳明,在您身上,我看到了榜样的力量。您的物流集团是一家伟大的企业,是我们中国的希望。”陈董事长发了一个害羞的表情说:“你言重啦,我比他俩差远了。”

就这样,我们偶尔会聊天。我知道陈董事长佛学造诣很深,所以经常会向他请教一些佛学问题。后来,陈董事长还请了一套经书送给我,让我好好学习。我是一个很喜欢看书也很喜欢写分享的人,有的时候,我会把自己写的读书总结和分享发给陈董事长,他也偶尔会给予评论。看到一些不错的文章时,他也会转给我。

有一年过年,我要寄一些年货给老家的亲戚,但年前的工作实在太忙了,一直没有挤出时间来整理。等我忙完,已经到了农历二十九。我记得陈董事长曾经说过,他们集团是过年也不休息的。于是,我赶紧打电话给客服预约提货。但是客服回复说:不好意思,今年不收货了。我问:“为什么,往年都收的呀!为什么今年就不收了呢?”客服没有再解释,只说是公司的规定。我心急如焚,因为已经跟老家亲戚约定好了的。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给陈董事长发了求助信息:“陈董事长,不好意思打扰您。我有一批年货要寄给老家的亲戚,我知道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了,但我真的很希望能把东西寄回去。可以请您帮帮忙吗?”没想到,陈董事长迅速回复了我:“可以的,我帮你安排。”不到一个小时,客服就联系我,安排工作人员前来收货了。第二天,我的年货就到了老家的亲戚手中。

我心中十分感激陈董事长。后来,陈董事长还一直跟我道歉说:“不好意思啊,快递爆仓了。其他快递都不收货了,我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所以也不敢收了,给你造成困扰了。”陈董事长那么诚恳,让我特别不好意思。因为真正抱歉的人,应该是我啊!就为这点小事儿,还要去麻烦人家。不过,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陈董事长真的是一位非常亲和、非常接地气的企业家。

通过与陈董事长的交流,我发现,其实我是有能量与大咖互动的。在我看来,任何大咖都不会拒绝高质量的粉丝。首先,我要保证自己是“高质量”的,是充满正能量和使命感的。人都是容易被感染的。我相信我的能量会感染他们,让他们知道,安妮其实也是很优秀的。其次,大咖也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赞美。以前我不太喜欢赞美别人,我觉得很虚伪,好像目的性很强。可是赞美陈董事长的时候,我是发自内心的。当我真心赞美他,表达对他的敬佩的时候,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渐渐拉近了。再次,要放弃习惯性的“我以为”。我以为他不会理我,我以为他看不上我,我以为他会把我删了……其实这些“我以为”,都是我自己在画地为牢,是我的不自信、不勇敢导致的。人生在于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尝试,联系一下又会怎么样呢?大不了他们不回复而已。万一他们回复了呢?我们岂不是又多了一次与大咖交流的机会?

现在的我,已经不会再惧怕与大咖们交流了。每次遇到大咖,特别是那种高高在上、看似难以接近的人,我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能为他做些什么?我能为这段关系创造些什么?”我不希望自己再做一个隐形人,我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不会只在意别人说自己好不好,而是会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我又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不是一个阶层的人,就不要一起玩,这句话在我这里不成立。虽然阶层不同,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提升自己的境界,使境界相同。

所以,最核心的事,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能量的人,一个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你优秀了,自然有对的人与你并肩。走近大咖,已经不再遥不可及了!

安妮说

我不希望自己再做一个隐形人,我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不会只在意别人说自己好不好,而是会问自己:“我想要的是什么?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我又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需求的背后藏着什么?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学习的人,这些年也上了不少课程。大概两年前,我遇到了一位很有爱的老师,他叫丁老师。当时我正处在人生低谷,一切似乎都不顺利。丁老师没有放弃我,他一直支持我,鼓励我。本来对未来感到希望渺茫的我,在丁老师的指导下,渐渐觉得我可以将人生经营得更好。只要一心向善,成人达己,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跟丁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有目标,方向感越来越清晰,内心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外在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的语速越来越慢了。丁老师说,语速变慢了,表示你内心的力量变强了。身边的小伙伴们也都感受到了我的变化。大家都说,以前的我就像一挺机关枪,自己噼里啪啦讲了一通,完全不考虑身旁是否有人,以及身旁的人是如何感受的。一句话,以前的我就是“目中无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现在的我,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说话的节奏越来越平缓,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也能认真地倾听别人讲话。我变得更谦逊、更柔软,也更真实、更有温度了。

好姐妹莎莎也感受到了我的变化。我们认识十年了,她也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有一天,她约我吃饭,想知道我到底做了什么,令整个人的变化如此之大。我们约在一家安静的咖啡厅。见面以后,莎莎说:“安妮,我觉得你变了好多,以前的你都不会像现在这样和我喝咖啡。以前你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个机器人,每天都忙成一团,我都不敢约你。现在感觉你慢下来好多,如今坐在你旁边,我一点儿压力也没有,感觉很舒服。说真的,你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我最近上了一个课程,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说。我知道,莎莎很喜欢上课,她是我认识的朋友当中课上得最多的。她上过各种各样的课程:有关于个人成长的,有关于企业管理的,还有关于心理学的。而且,莎莎只上最知名的学校里最知名的老师讲授的最知名的课程。她经常飞到世界各地去上课,不问价格,只问这个老师是不是全球顶尖的。这些年,她上课的钱,可能都花了几百万。这一点,我很佩服她。我认识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女孩子,因为条件好,就每天享乐,虚度人生。像莎莎这样努力上进的,真的寥寥无几。莎莎从没有因为自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就放弃个人努力,她一直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什么课程啊?老师叫什么名字啊?”莎莎问。

“他是丁老师,曾经是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教练。”我回答道。

“丁老师?没听过。我从来不上不知名的课,我只上最好的课。”莎莎一听这个陌生的名字,就把这个课程否定了。

我说:“莎莎,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老师—一种像李开复、马云、马化腾这样的大师,他们很有名,也很有影响力。可是你跟他学了三年,他可能连你姓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永远高高在上,是一个领袖,而你永远是他的小粉丝,在台下为他欢呼,仰慕他,膜拜他。另一种老师,可能是丁老师,也可能是王老师、陈老师,他们名不见经传,但他们会告诉你:‘莎莎,你不需要知道我是谁,这个世界也不需要知道我是谁。我只要知道,莎莎是苹果,安妮是柠檬。我的任务就是把莎莎变成最美、最甜的苹果,把安妮变成最酸、最爽的柠檬。我就是来成就你们的。’亲爱的莎莎,我再也不想去膜拜和追随任何人,我希望别人来成就我,我希望自己就是一个明星。所以,我选择丁老师。”

看着我认真的神情,莎莎被我打动了。她答应和我一起去上课,当天下午就报了名。刚开始上课那两天,莎莎频频看手机,总是提前离开教室。我看她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丁老师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联系我,略微咨询了一下莎莎的情况,然后调整了一下课程结构,对莎莎也多了一些关注。下课以后,丁老师特意去找莎莎沟通,了解她的需求是什么,她到底想要什么。丁老师和她聊完之后,莎莎有了一些变化,她越来越进入状态。之后的课程里,莎莎总是第一个到教室,下课后最后一个离开。她的笔记记得整整齐齐的,上课认真提问,和同学们的互动也越来越融洽。看到她这么投入,我也很开心。能得到她认可的课程,一定是好课程,因为她上了那么多国际顶级的课程。看到我为她推荐的课程这么有分量,我暗自欣喜了好一阵。

莎莎的课程快结束了。有一天,丁老师组织学生们一起吃饭,我和莎莎也参加了。莎莎从来不喝酒,但是那天晚上,她喝了很多酒。我感受到了她的心情,她是真的开心。丁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分享上课的感受。我第一个站起来说:“亲爱的同学们,我之所以喜欢这个集体,是因为我在大家身上感受到了爱和美好。我知道,无论未来发生什么事,你们都会无条件地接纳我,支持我,爱我。我很感恩能遇见你们。人生路很长,我们一起走,就不会孤单……”正当我热情洋溢地发表感想的时候,莎莎在我旁边哭了起来。我顿时吓了一跳:难道我说错话了?

同学们也都望着她,问她怎么了。莎莎哽咽着说:“丁老师,同学们,我今天真的很感动。我这三年上了好多课,都是国际顶级的课程。我好像学到很多东西,好像掌握了很多知识,但是,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我内心的需求是什么,从来没有人问过我到底想要什么。表面上我是在学知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支持、关心、嘉许和肯定。这个团队给了我很多力量,我觉得我在这里是安全的。我爱你们。”

莎莎的一番话把大家都感动了。我突然发现,上课并不是莎莎最真实的需求,在那后面还有需求,那就是—被认可、被需要和被接纳。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她表面的需求,却没有人去探究她内心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其实,疯狂上课,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越是找不到自己,越是疯狂地去寻找。因为心灵需要寄托,灵魂需要被填充。莎莎需要的是一群认可她、接纳她、无条件爱她的人,她只是通过疯狂上课这种方式表达出来而已。

莎莎很认真地学习,成长得很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已经成了圈子内的一个IP,自己也当上了讲师,去给身边的小伙伴们讲创业。她的事业越做越大。每次见到我,她都会感谢我,感谢我当初说服她一起去上课。她觉得,通过这一年的学习,内心的力量就像一棵小树苗,一点一点在生根,成长。她现在已经不再疯狂上课了。她已经从一个学生,成功转型成一个能影响别人的老师。我很为她的成长感到开心。

需求的背后,还隐藏着真正的需求。找到那个需求,才是破解人生困境的密码。

安妮说

找到需求背后的需求,才是破解人生困境的密码。

优秀的人,对自己都是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