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最熟悉的地方寻找10倍股(1 / 1)

炒股入门 吴天川 1194 字 2个月前

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是哪儿?世界级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说:“开始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在自己住处的附近,不是在院子里就是在大型购物中心,特别是你曾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里,彼得·林奇再次重申了他一贯对业余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如果自己在工作、购物、参观展览、吃东西时多留意一下,或者多关注新出现的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业余投资者就可以找到能赚大钱的股票。

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和深圳市场都属于地方性的股票市场,两地上市公司数量加起来才100多家。一方面,由于市场规模很小,大盘的涨跌就等于个股的涨跌,几乎看不到逆市涨跌的股票;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属于“物以稀为贵”的资源,公司的业绩和行业前景对于股价的高低而言根本无足轻重。在那个年代,唯一能决定股价高低的,是介入该股炒作的主力的资金实力大小。相反,公司的业绩和前景总会成为庄家出货时炮制出来吸引大众接盘的诱饵。每当股评们齐唱赞歌吹捧某只股票的业绩出众、价值超群的时候,往往就是庄家账面利润丰厚准备出逃的时候,以此相对应的,就是那只股票的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所以,每当后知后觉的投资者看着短期股价走势漂亮的图表,盲目迷信着专家们展示的公司光明前景买进股票,都正好被套个正着。

当年股民屡屡被套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的资讯条件极不平等。一般大众投资者连最简单的一张完整的股价走势图都无缘看到。证券报纸杂志上刊登出来的股价走势图,常常只有一两周的走势,最多就是最近一两个月的图表,而且也不会持续跟踪提供某只股票的走势。因此,正在操作的这只股票,它目前的价位究竟是处于它整个“生命历程”的高位、中位还是低位?大众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一只股票完整的运行趋势,也不明白这些资讯的重要性。

因此,庄家们总是可以利用投资者对“投资”的一知半解和无限向往,专门在出货的阶段,在股价走势图上画出漂亮的向上突破图形,然后把这一阶段的走势图印刷在证券报纸杂志上,配合股票分析师们万分激动地分析该公司的前景多么美妙,和美妙的前景相比,该股的股价是多么便宜,再加上一句:“炒股票就是炒未来”,受骗上当的投资者简直多如牛毛。

遗憾的是,当我们这个市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转变的今天,还可以看到一些思维僵化的主力在继续沿用10年前的老套路骗人。无论是2003年德隆倒下前夕拼命吹捧自己价格高高在上的股票是如何拥有价值,还是目前股价直入云霄的中集集团在万般风情地显示自己的骄人业绩,都在充分说明主力的无能与无奈。同时,市场在用它自身的语言暗示,中国股市靠资金推动型上涨的模式已经慢慢走到了尽头。

悲哀的是,现在还有很多股民在继续这样的骗术迷惑。不是后知后觉在股价高位的时候才去相信股票的价值,就是心怀恐惧在股价低位的时候盲目割肉止损,然后安慰自己:“我是在截断亏损。”

这也是造成中国股市上一般投资者喜欢短线炒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到短线暴富神话故事的**,想不劳而获;另一方面因为资讯的匮乏或者泛滥,投资现金和思维混乱,在不了解上市公司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受骗太多,因此,只好幻想可以通过短线买卖来抗拒风险,却从此一脚踏进恶性循环的圈子里翻不了身。

相对于中国股民的盲目,彼得·林奇采用了一种清醒的选股方式,即从生活中和身边的事情开始,其主要思路就是产品——上市公司——股票这个顺序。从生活中发现的畅销产品挖掘出能够上涨几倍的潜力股票正是彼得·林奇的强项,也是其草根企业调查文化的典型模式。当然,这和美国的上市公司达到上万家,几乎每一种产品后面都有上市公司的背景有关。虽然国内还没有达到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每一种产品都有上市公司背景这种程度,但是类似的线索还是不少的。

这里说一个真实的案例:

2005年随着近几年汽车产量的不断提高和汽车价格的下降,整个汽车行业从前几年的高峰期进入了赢利大幅削减的衰退期。不过投资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汽车公司都是这样的,江淮汽车主要生产轻卡和瑞风MPV商务车,这些产品主要供应给中小企业的商务用户,对于商务用户来说,只要有需求就会购买汽车,不会因为汽车价格下降而推迟购车计划,这一点从江淮汽车2004—2005年的汽车销量就可以看出。更为重要的是甲某周围的经营中小型企业的朋友中,已经有两个购买瑞风MPV商务车的。因此,甲某判断江淮汽车受汽车行业萧条的影响很小,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5.5元附近大量买入江淮汽车,之后江淮汽车果然在大盘向下的情况下逆势上涨,经过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已经实现翻番(复权后)。

还有另外一个案例:

2006年年底,乙某的一位从事电梯电缆生意的朋友出差到北京,在聊天过程中向乙某诉苦,因为铜价大幅上涨,导致公司的成本大幅提高,利润下降,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之后乙某查看了伦敦铜期货走势,发现已经连续上涨很长时间了,于是买入了国内生产铜的云南铜业和江西铜业,之后国内有色金属股票大幅上涨。

这些都只是比较典型的案例,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还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线索。

彼得·林奇曾告诫道:“人们似乎更喜欢购买一些他们不了解情况的股票,这种愚蠢的做法的代价是很高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国内的产品,这样才能近距离地熟悉上市公司的产品。如果一个人连牙膏、马桶都要使用进口的(目前我国股市上还没有外国企业),那么他至少在态度上是不适合做股票投资的。如果不热爱国内产品,如何会去关注上市公司呢?如果不了解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状况,不清楚上市公司的质量,不喜欢上市公司的产品,又如何能放心投资呢?

正确的投资理念和好习惯的培养对自己的投资能否成功帮助很大。如果想在投资这一行获得成功,的确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投资机会的习惯,学会以投资者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