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新买的电动车,被孩子拆得七零八落;爸爸旅游时带回来的工艺品小木船,也被孩子给“分解”成一块块碎木片……这几乎是每位家长都会遇到的情况,那么家长们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有什么反应呢?大声呵斥,耐心劝导?不,我们给家长的建议是您何妨纵容孩子一次,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在“搞破坏”中提高创造力,不也是一件好事吗?
希尔是个生活刻板严谨的人,做事情总是规规矩矩。但这么一个讲究纪律的人,却有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儿子布鲁克林。
布鲁克林是个九岁的孩子,成天都在不停地动,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坏东西,惹是生非。他与他的父亲在个性上是两个极端,因此两父子之间的战争一天之中不知要发生多少次。
有一次,布鲁克林把舅舅送给他的望远镜拆开了,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这自然会招致他父亲的愤怒。不过,拆东西可算是布鲁克林最大的爱好了,凡是让他感到好奇的东西,都逃不过被拆的命运,当然因此他也没少挨父母的打骂。可是无论父亲怎么打骂,他的这个毛病始终也改不了。
还有一次,布鲁克林竟然把一块金表给拆开了,要知道这块表是布鲁克林故去的爷爷留下来的遗物,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希尔一直十分珍惜,总是带在怀里,从不离身。不久前表出了点故障,必须拿去修理,哪知还没来得及修,就被他这个调皮的儿子给翻了出来。现在这表被大卸八块,零件散落了一地。希尔立即暴跳如雷,一耳光将儿子扇得坐在地上,而且还准备再冲上去打他一顿。
然而妻子却拦住了他:“请不要打了,你这样打孩子太过分了。”
希尔火冒三丈地说:“不,这是他应得的!你看他把我的表弄成什么样子。”
“布鲁克林是弄坏了表,但是你认为一块表比自己的儿子更重要吗?”
这时,布鲁克林抽抽咽咽地辩解说:“我没弄坏表……我只想帮你把它修理好……”
妻子在一旁气愤地说道:“不管布鲁克林是修表还是拆表,你都不应该打他,恐怕又一个‘爱迪生’就这样被你给‘枪毙’了。”
希尔愣了一下,问道:“我不懂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孩子拆开金表,他也只是想知道金表里到底有什么,这是一种好奇心,这是有求知欲和想象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父亲,就不应该打孩子,而应该理解孩子,要给孩子提供从小就能够动手的机会。”
妻子的话给希尔很大触动,当天晚上他带着金表零件来到儿子的房间,在真诚地向儿子道了歉之后,主动提出和儿子一起修理金表。小布鲁克林原谅了父亲,并答应和父亲一起修理。在这个过程中,希尔才发现儿子原来如此的聪明,手指也非常灵巧,他记得零件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甚至还能说出一些零件在手表中所起到的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手指活动灵巧的孩子,大脑的思维活动往往非常活跃。在手工活动中,孩子进行的拆装、粘接、装配等一系列动作,都要通过听、视、触等感觉系统传入大脑的运动区,再由大脑的运动区发出指令,不断地调整手的动作,这样反复循环刺激,能使脑细胞的功能得到加强,思维水平得以提高。因此,孩子在他们感兴趣的手工活动中,能够得到智能的发展。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总是以种种理由抑止孩子这一好奇心驱使下的美好天性。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要怕麻烦,认为孩子搞手工劳动要摊放材料、工具,弄得家里凌乱不堪;也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弄脏了手。父母不妨为孩子提供专门的衣服、擦手的抹布。至于孩子使用剪刀、针等危险工具,父母开始可以指导孩子使用,以后再逐步让孩子独立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孩子初次使用时,受到伤害,也能达到训练孩子心、眼、手的协调性和灵活性的目的。实际上,在一些“破坏活动”中,只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一些好习惯,许多问题都可解决好。父母千万不要因小失大,使孩子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
家长不仅要纵容孩子搞“破坏”,还要鼓励孩子把破坏掉的东西复原,这样才能使孩子动手的信心得到加强,有利于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