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为孩子做得不够好或者不够快,我们就替孩子来做,这不仅剥夺了孩子熟练和巩固一种技能的机会,而且抑制了孩子自立的愿望和尝试的热情,父母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认为“我做的不如爸爸(妈妈)好,那就让他(她)来做吧”,以及“我这样做会让大人不开心,或许我一开始就不该自己做事”。这样,孩子就接受了父母强加给他们的依赖心理。但是我们常做的事:当孩子形成了依赖习惯之后,反过来说“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依赖别人,真没办法”。
其实,教孩子独立比替孩子做事更有价值。可能一些家长醒悟得较早,在他们的坚持下,孩子已经习惯了独自上学放学、独自去超市购物,等等。但是这还不够,孩子逐渐长大了,很多时候,他们应该有个小男子汉的模样了,比如独自做决定、独自计划并完成一件事情。这些都是除了课堂学习知识之外孩子必须要掌握的生存本领。让孩子独立负责一件事情,这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学习生存技能以及基本生活常识的效率会空前提高,会学到很多书本和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有人去美国探亲时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美国的家长喜欢带孩子去郊游和野餐,有一次他去海边度假,看到许多小孩在海边玩耍,其中一个小孩用手捧着水往岸上的一个坑里灌。由于用手捧水会漏,距离又远,水总是装不满,他反反复复地试了很多次,丝毫不泄气。后来他停下来想找一个可以盛水的东西,但旁边什么都没有;最后他跑到妈妈身边,从自己的小包包中取出一张较硬的纸,然后折成盒状再去盛水,坑洞很快就盛满了水。孩子高兴地笑了,回头看着身后的妈妈,这位美国妈妈正在为他鼓掌喝彩。
很多人说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可是我们却很少去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我们的孩子将会失去什么?每当学校举办户外活动,我们的老师总是对孩子嘱咐再三,像注意安全啦、要遵守秩序啦、不要乱跑啦、队伍排整齐啦……中国的家长和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唯恐孩子发生意外,不仅不敢像国外的家长一样让孩子走向大自然探险,就连孩子上下学的路上也担心被车碰撞到、遇到坏人等。我们不是常见到行色匆匆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围在校门口焦急等待的家长吗?总觉得孩子长大后就能放手了,然而却因为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态,总让孩子生活在大人的保护下,却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
我们应该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比如单独活动、自行购物、与小朋友交往、独立完成作业等,越是有一定的困难度,越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让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够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并变得坚强起来。
有一个小故事是这么说的:老人在山里打柴时,拾到一只很小的样子怪怪的鸟,那只怪鸟和出生刚满月的小鸡一样大小,也许因为它实在太小了,还不会飞,老人就把这只怪鸟带回家给小孙子玩耍。老人的孙子很调皮,他将怪鸟放在小鸡群里,充当母鸡的孩子,让母鸡养育。母鸡没有发现这个异类,全权负起一个母亲的责任。怪鸟一天天长大了,后来人们发现那只怪鸟竟是一只鹰,人们担心鹰再长大一些会吃鸡。为了保护鸡,人们一致强烈要求:要么杀了那只鹰,要么将它放生,让它永远也别回来。这一家人自然舍不得杀它,他们决定将鹰放生,让它回归大自然。然而他们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让鹰重返大自然。这只鹰从小习惯了被照顾,死活不肯离去。后来村里的一位老人说:把鹰交给我吧,我会让它重返蓝天,永远不再回来。老人将鹰带到附近一个最陡峭的悬崖绝壁旁,然后将鹰狠狠向悬崖下的深涧扔去。那只鹰开始也如石头般向下坠去,然而快要到涧底时,它终于展开双翅托住了身体,开始缓缓滑翔,然后轻轻拍了拍翅膀,就飞向蔚蓝的天空,它越飞越自由舒展,越飞动作越漂亮。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飞出了人们的视野,永远地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想让鹰学会飞翔,就要给它蓝天,整天待在鸡窝里,它是永远学不会飞翔的。我们要想让孩子的人生有所造就,就必须懂得在关键时刻把他带到人生的蓝天,让他去历练、去学习,最终才能真正飞翔起来。我们必须明白:时光会流逝,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孩子,无法为孩子预约未来;社会在进步,事情不会一成不变,也不能为孩子设定方法;更何况孩子长大后所处的时代一定跟原来他小时候的年代不同,身为父母,自己能否完全适应现在这个社会都是未知数,倒不如让孩子在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上,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孩子独自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样,孩子才能大胆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才能得到锻炼,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要学会抓住教育时机,适时地给予引导
很多独立的习惯要从小注意去培养,观察儿子在独自处理问题时有哪些优点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锻炼他。
(2)一定要给孩子提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很多时候家长不妨刻意给儿子“制造”一些麻烦,然后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刻意培养儿子的思考能力、变通能力以及做决定的能力,对于他思维方式的建立以及勇气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