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生活细处培养勇敢精神(1 / 1)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勇敢的品质,但有些孩子胆子却很小。比如有的孩子每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等。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出现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家长喜欢吓唬孩子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或是哭闹时,就会采取恫吓的方式逼孩子乖乖听话。比如说:“你要是再哭,我就把你送到山里喂狼!”以类似的话语恐吓孩子,导致孩子丧失了安全感,因而变得胆小怯懦。

(2)“圈养”导致孩子怕生

很多父母因为过分担心孩子,常将孩子“圈养”在家中,使得孩子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甚至有可能十天八天见不到生人,这使得孩子容易一见生人就躲,旁人一抱便哭。到了幼儿园,碰上新环境、新老师,则更是胆小。

(3)限制太多

父母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将外界一切事物塑造成毒蛇猛兽,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孩子尝试的勇气。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这同时也造成了孩子的胆小怯懦。

因为胆小,孩子在公众场合不敢发言,在面对陌生人或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时,他们往往会害羞,显得局促不安,不能与人坦率自然地交往;在学习和生活上,胆小的孩子总是缺乏主动性、勇气和信心,所以可能错过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成功和机会。可以说,胆小是孩子成长、成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在日常的小事中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有一次,欢欢着凉患了感冒,吃了一些药仍不见好转。妈妈只好带他到医院看病,医生建议要打针,否则高烧可能引起肺炎。可妈妈听到后有些担心,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

欢欢第一次听到“打针”这个词,然后看到妈妈神情紧张,又看到医生忙碌地摆弄针头和药品,就“哇”的一声哭起来。当医生把注射器扎下去时,欢欢哭得更厉害了,妈妈后来知道是自己紧张的神情影响了欢欢,她决定第二天采取另一种态度。

第二天,妈妈又带欢欢去医院打针。欢欢一看到昨天那个医生就立刻哭起来,这一次,妈妈平静地说:“欢欢,打针没什么可怕的,你昨天不是刚打过吗?没什么啊。”

“可是,我怕疼……”

“疼有什么好怕的,妈妈小时候不知道打过多少次针呢,为了治病,这点疼算得了什么?我相信你是个勇敢的孩子。”

欢欢听到“勇敢”这个词,顿时忘了害怕,这一次,他不仅没有哭,还和医生聊起天。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锻炼孩子的勇气,往往是对父母勇气的考验。如果父母对困难或危险感到害怕,那么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不可能勇敢。每当孩子遇到“棘手”的事情或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让孩子勇敢地去闯,那么孩子也是能闯过去的。

只有让孩子勇于尝试,他才能知道事情的真相;只有锻炼孩子的勇气,才能让孩子变得勇敢。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才,重要的是大人们要去挖掘。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也是一样,只要家长肯给孩子鼓励,那么孩子是不难做到勇敢的。

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父母要找到孩子的恐惧源

只要找到孩子的恐惧源,才能对症下药,给予孩子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一个幼年孩子也许会怕黑暗、动物、噪声、陌生人等,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害怕被同龄人遗弃、害怕失败、害怕失去亲人、害怕原子弹爆炸后的人类灭绝等。

(2)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心理

如果孩子害怕的东西很实际(例如怕狗或是怕黑),那就要和孩子一起面对它,只有经过耐心的循序渐进的鼓励和引导,孩子才会慢慢克服恐惧的心理。

(3)让孩子在挑战的环境中锻炼勇气

我们不仅仅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还要把孩子放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让孩子得到勇气的锻炼。只有经过失败和风险的磨炼,孩子才会真正勇敢起来。例如骑马、搏击、潜水、登山、探险、极限生存挑战等,都是孩子锻炼体能和勇气的方式。但是,要想超越感情和精神的极限,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生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