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家里人爱称他为地科。靠从事职业足球获得微薄收入来维持全家生计的父亲,希望小地科长大后成为出色的足球运动员。而母亲打心眼里不愿儿子长大了去踢那可恶的足球。小贝利的父亲外号叫堂丁奥,他球技高超,很有声望,但运气很不照顾他,所以一直没机会出人头地。当时,在特雷斯·科拉索斯这种小地方,在一个小足球俱乐部里当职业运动员的收入非常微薄,要养活自己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养活一家人了。父亲堂丁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刚刚降生的儿子身上,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子承父业”。
贝利4岁那年,父亲加盟圣保罗州包鲁体育俱乐部,全家人也随之迁到了包鲁市。这里便成了贝利的第二个故乡。家庭的搬迁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使经济状况有所好转。本来包鲁体育俱乐部答应给堂丁奥再找一份差事,以弥补他经济上的窘迫,结果未能兑现。这里无亲无故,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了。贝利的父母为维持全家人的生计四处奔波,日夜操劳,但全家人还是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他们住在一间破旧不堪的小木屋里,一下雨,屋顶就像筛子底似的漏个不停,而且最惨的是漏水的地方经常变动,躲也没处躲。因此,一遇雨天,一家人晚上就别想睡个好觉。
刚刚懂事的贝利渐渐地明白了贫困是怎么回事,但年幼的贝利还不能为父母分担忧愁。
孩子的天性使他有些淘气和调皮,只要肚子不太饿,他就非常快活、开心。4岁的时候,在父亲的熏陶下,他深深地爱上了足球,学着父亲的样子玩起足球来。
玩足球首先得有一只足球。一只足球对有钱人来说是区区小事,但对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个奢侈的梦想。但贝利有的是办法,强烈的踢球愿望使贝利和小伙伴们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做了一只足球。他们找来一只最大的袜子,在里面塞满破布和旧报纸,然后尽量捏成球形,最后在外面用绳子扎紧。“足球”有了。至于运动鞋,贝利是想也不敢想的。他就光着脚,把他家住的那条街——鲁宾斯阿鲁达路当地球场,兴致勃勃地和小伙伴们踢起来。尽管这条路凹凸不平,尘土飞扬,但他们却把它当做平展宽阔的绿茵场,踢得劲头十足,不知疲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球越踢越精,袜子里面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球”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重。
时光在脚下流逝,一晃3年过去了。贝利7岁那年,瘦弱的肩上开始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他的一位好朋友帮他做了一个精致结实的皮鞋箱,舅舅给他买了必要的工具和鞋油。小贝利单枪匹马来到火车站,成了一个擦鞋童。
擦皮鞋是又苦又累的差事。一天下来,小贝利有些疲惫不堪。但他没有忘记心爱的足球。有一天,他在足球场外踢椰子壳,被一位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个孩子踢得十分专注,就主动送了他一只足球。从此,贝利踢得更卖力气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将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
8岁那年,贝利踏进了学校的大门。贝利在入学以后,每天放学后,还得带上工具赶到火车站去擦皮鞋,把赚来的钱全部交给家里,补贴家里的开支。
贝利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那么让人称道,但球却踢得越来越引人瞩目。在这里,他获得了以后全世界都为之倾倒的名字——贝利。有一天,有人偶然喊了他一声“贝利”,从此,他那“地科”的昵称就不再被人提起。至于贝利究竟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说不清。后来他回忆道:“我只知道我9岁前后,凡认识我的人都叫我‘贝利’。”
贝利来到国家队后,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他在训练时,非常注重交流。例如,在发角球时,贝利就多次提醒队友要注意抢第一落点,并大声喊出他发出角球的落点,而队友也对贝利的角球提出一定的要求。有了这样的交流,贝利在训练中角球战术的成功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做好自己的事,学好自己的课,这是很多人的做人原则。其实,有很多事情可以通过与别人交换意见,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