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赞美和鼓励(1 / 1)

是挖掘孩子潜能的最佳方法

1.让孩子成为你赏识的对象

父母们都十分喜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最勇敢、最完美无缺的人。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孩子们由于缺少自控能力,往往会有许多缺点:淘气、不听话、不爱学习、不讲卫生、说谎……于是一些父母就觉得很失望,责罚孩子,严厉地教训孩子,希望他们能很快改正缺点。结果他们更失望了,孩子越管反而越糟糕。这些家长都是很负责的父母,只不过他们用错了教育方法。一位家长沮丧地找到儿子的老师:“老师,您帮我好好管管小东吧!他怎么这么不争气啊!说谎、逃课、不听话,从来就没见过这么坏的孩子!这样下去我还有什么指望啊?!”老师惊讶地看着这位家长:“你就是这样看待小东的吗?”老师随手拿起一张被墨水涂脏了一块的白纸,“你看到了什么?”“什么?”家长不明所以地回答,“不就是一块墨点吗?”老师笑了,“为什么你就只看见了墨点没看见这张白纸呢?脏了的只是一小块,其他的地方还是雪白的呀!你眼中的小东说谎、不听话,这是他的缺点,可他还有更多的优点呢!他善良、聪明、会画画、动手能力强、热心……”家长笑了:“我可真是个粗心的父亲啊!竟然忽略了孩子的优点,谢谢您,老师!”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放,就如同只看到墨点而看不到大张的白纸,这种情形对教育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家长只看到缺点,就会不停地斥责孩子,责令孩子改正。而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是越骂越糟,越夸越好的。只有运用“赏善”的手段,发现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的优点,才能帮助孩子战胜缺点,不断进步。一个孩子在奶奶家和父母家判若两人。

每次在奶奶家,奶奶都对他赞不绝口:“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得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奶奶!而且呀,我的宝贝孙子都知道帮奶奶干活了。真了不起,奶奶要做你最喜欢吃的鸡蛋糕奖励你!”

可回到自己家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进门,妈妈就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看衣服脏的,多么讨厌啊!”

爸爸也跟着骂他:“一天到晚游手好闲,不爱学习,什么也不知道做,我怎么会有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

再看看孩子,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什么原因?

奶奶总夸他的优点,于是,越夸越好,在奶奶家,他就是好孩子;父母老是训斥他的缺点,于是,越骂越糟,在自己家里,他就是坏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经过千百次的实验与观察发现:小孩子总是在无意识中按大人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求得父母奖励,因此家长们应掌握赏善的策略,不要只顾批评孩子的缺点,而是要反过来多对孩子的优点进行奖赏,这样,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正缺点,成为父母所期望的样子。

在很多家庭中,有缺点的孩子被呵斥与责骂是件毫不奇怪的事,因为父母们认为,这完全是为了孩子好,不骂孩子怎么会改正错误呢?然而这只是家长的一相情愿,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会认为,大人们这些无休止的唠叨与责骂,简直就是黑暗统治,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的孩子来说,更是一场灾难。父母们也许不知道,没完没了的唠叨与责骂,会彻底击垮孩子的自信,会促使孩子更加沉沦。

有时候,许多孩子丧失上进心,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求上进,而是因为他们在取得一些进步并表现出自己有上进心的时候,被父母、老师所忽视。而当他们不经意地表现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却会遭到父母们不分场合、不讲分寸、不讲方式、无休止的呵斥打骂,或者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评、唠叨。

其实,聪明的父母们应该知道,与其揪住孩子的缺点和毛病不放,不如多下些功夫,去发现他们的优点与长处,加以赞扬与肯定,用肯定优点的方法去纠正缺点,逐步将他们引导到积极上进的道路上来。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了不起的地方,都有闪光点。作为父母,应该抓住这些闪光点,通过鼓励,使它成为孩子进步的启动点,用这小小的星星之火,点亮孩子智慧的火炬。每个孩子都能迸发出点亮智慧火炬的火花,父母应认真对待每一颗心灵迸发出的火花,抓住它、强化它,也就是说努力去发现、鼓励、发展孩子的每一个优点,把每一个优点都当做潜在的启动点。

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家长们能多肯定孩子的优点,而不是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那么孩子一定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向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2.精神鼓励比物质鼓励更重要

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了,运用鼓励的手段可以促使孩子进步,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有益处。于是五花八门的“鼓励方法”被用到了孩子身上,有些是精神上的,但更多的是物质上的。应该说用物质鼓励孩子是没错的,但却有使鼓励变成贿赂的风险。教育学家建议:教育孩子要以精神鼓励为主。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儿子,你要是不再乱使性子,爸爸就送给你一辆最棒的模型车!”“你争气点儿,要是能进前三名,我就带你去游乐园玩!”这样的对话继续下去,若干年后,也许就会发展成这样:“我要是以后勤奋学习,你们怎么奖励我?”“乖儿子,你要真能改掉懒惰的坏毛病,妈妈就带你去吃麦当劳,随便你点!”“没意思!我不吃麦当劳!我要耐克球鞋!”“可是,你不是已经有一双了吗?”“我不管,我就要!不给我买,我就……”多么可悲!鼓励变成了贿赂,孩子却反过来勒索父母,这就是滥用物质鼓励的结果。父母应当知道,奖励是对孩子行为的积极评价,是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种重要手段。奖励运用得好,不但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且还可鼓励孩子不断进步。但这种奖励孩子的前提却只能是“当孩子有了某种具体的、实质性的积极行为,而父母又希望孩子持续下去的时候,才给予孩子物质奖励”。那种随便许诺,张口就要请孩子吃麦当劳的做法,实质上不是在奖励孩子,而是明目张胆地贿赂孩子!

鼓励对孩子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做父母的必须明白,对孩子的鼓励并非一定都是物质上的、金钱上的,精神上的鼓励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邓超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市重点高中。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天晚上,邓超问爸爸说:“爸,你和妈妈都答应过我,考上重点高中就给我个惊喜。怎么样?惊喜是什么呀?”

爸爸回答说:“我和你妈妈对你的确有那样的承诺。原来的计划是要去北戴河旅游,但现在我们要和你商量一下,是否可以不去旅游,把那笔钱省下来,以你的名义捐赠给希望工程……”邓超对爸爸的提议有点犹豫,妈妈接着说:“你能考上重点高中,我们都替你高兴!也觉得应当带你出去旅游一趟,表示我们的奖励。但我们慎重地想了想,觉得你刚上中学,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尤其是想到我们自己的孩子能上重点中学,而一些贫困的孩子却连上学的权利都难以实现,因此……”

“我们不强迫你,你可以考虑一下,哪个更有意义!”

“好吧,我们还是省下钱来捐赠给希望工程吧。今后我还要帮助更多的人!”这种精神鼓励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包含了激励因素,又不会让孩子产生唯利是图的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无害。

但儿童心理学家也指出,精神鼓励也要努力处理好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鼓励发挥最大效用。那么,鼓励孩子进步时,我们应当记住哪些原则呢?

(1)对孩子的鼓励要有针对性。

教育学家认为,如果父母的鼓励具有针对性,孩子们就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好的表现,并将继续发扬这种好的方面。这就要求父母应该做到只表扬孩子具体的好的行动,而不是随意表扬。比如,孩子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有些父母会这样夸奖孩子:“我早就说你是天才。”其实,这种鼓励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负担,把孩子的成绩归结于孩子的天赋,而不是孩子的努力,有可能会泯灭孩子勤奋努力的精神。因此,这种随意的表扬是不可取的。

(2)对孩子的表扬应当实事求是,讲明道理。

一个能大胆学习走路的孩子,第一次学习用筷子吃饭的孩子,父母对他们进行表扬是恰当的。如果这个孩子都已经10岁了,父母还能去表扬孩子的这些行为吗?因此,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切合实际,让孩子觉得父母的表扬是真诚的。另外,在表扬孩子时讲明道理也很重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对的,培养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

(3)把握鼓励孩子的时机。

当孩子第一次做出过去没有过的好行为时,要及时表达出高兴和赞赏,但是当孩子不断地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时,就应该隔几次行为给一次表扬、鼓励,且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不要每次都予以鼓励,这样有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4)在孩子决心改正错误,或者已经改正了错误时,父母只要发现他们的优点或长处,都要及时进行客观的鼓励。

尤其是对于那些意志薄弱、自制能力较差的孩子进行“及时鼓励”更见效果。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摆脱自卑感,恢复自信心。

太过注重物质奖励,会使孩子错误地把奖品当成追求目标,而适当的精神鼓励却更能满足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的需要。

3.你的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鼓励是父母送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是孩子进步向上的催化剂。因此,家长们不妨多运用一下鼓励的方法,让孩子们在鼓励中获得信心,以鼓励的方式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用鼓励的方法提供给孩子进步的机会。一天,四岁的查尔斯一个人跑到一块废弃的场地去玩,在那里他看到一根电线一头拖在地上,于是伸手一拉,一阵火花响过,查尔斯倒在了地上。幸亏一个工人冲了过去救了他。查尔斯被送到医院,小命保住了,但两条胳膊却被截掉了!

三年以后,查尔斯到了该上学读书的年龄。但是,由于肢体残疾,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们那样过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只好留在家里,慢慢地他的性格也变得内向而自卑。

每天早晨,查尔斯看着伙伴们高兴地从他家门前经过去学校时,便感到十分难过,他用一种求助的眼神问妈妈:“我的胳膊和手都没了,怎么办呀?”妈妈拍拍孩子的肩膀,鼓励他说:“孩子,不要着急,只要你坚持锻炼,你的胳膊和手还会再长出来的。”听完母亲的话,查尔斯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于是在妈妈的帮助和指导下,他开始了艰苦的锻炼过程,学着用脚洗脸、吃饭、写字,以及做一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查尔斯心中充满了希望,他坚信只要努力练习,失去的胳膊和手又会再长出来。他牢牢地记住了妈妈的话。

两年过去了,查尔斯发现胳膊和手还是没有长出来,袖口依然是空****的。他感到有些疑惑,禁不住问妈妈:“怎么回事呀,我的胳膊和手怎么还没有长出来呢?是不是我不够用心?”

这一次,妈妈的眼神充满了希望,温柔地说道:“孩子,你好好想一想,别人用胳膊和手做的事情,你不也都会了吗?”

“是的,我用脚代替了胳膊和手,而且,有的事情比其他小伙伴做得还要好呢!”查尔斯自豪地说道。

“听我说,孩子,每个人都有一副坚强的臂膀和一双强有力的手。而这些东西都装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能帮助你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

查尔斯终于明白了,妈妈确实没有骗他,经过不断训练的胳膊和双手是强大无比的!从此,他更加刻苦学习,那无形的胳膊和双手帮他渡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并拥有了美满幸福的人生。妈妈的鼓励,使查尔斯战胜了肢体伤残的缺陷,完全掌控了自己的人生。由此可见,鼓励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种力量。家长们都应该重视运用鼓励的手段激励孩子,您的鼓励就是孩子进步的方向和阶梯。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鼓励对孩子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呢?教育学家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对孩子实行鼓励教育,鼓励孩子做有意义的事情,让孩子在自信、乐观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

鼓励孩子不畏任何艰难。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要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而且学会克服困难。信奉鼓励教育的美国父母们不仅让孩子经历克服困难的全过程和体验战胜困难后的巨大喜悦,同时还强调让孩子经受失败的磨炼。

鼓励孩子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教育学家早已指出,好奇心对儿童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引导儿童打开智慧之门,应该好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不要觉得不耐烦,应该是有问必答,或加以引导,或提出反问。

鼓励孩子锻炼动手能力。动手比单纯地看书学习带来的益处更多,可以避免孩子变成书呆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个人体质,而且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更有进取心。

运用积极的鼓励教育孩子听起来十分动人,但一些家长虽然重视鼓励教育的作用,但却始终无法把握鼓励孩子的正确方法,下面为家长提供几点参考。

(1)父母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获得成功。

如果我们对孩子失去信心,认为他们会轻易退却,或者他们在巨大的压力和灾难面前将彻底失败,那将使他们非常失望。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坚定、百折不挠的。具体地说,父母应该以自己的信心去影响孩子,使孩子慢慢学会不断克服困难。

(2)用鼓励帮孩子建立信心。

赞扬孩子过去的成绩以及过去他是如何地坚强、勇敢;评论孩子做得正确的部分,少讲他的错误;指出孩子应该怎样继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当孩子经过几次努力而没有成功时,更需要父母的鼓励。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孩子应当在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孩子来说高不可攀的事情是绝对要避免的。

(3)对孩子的鼓励不能使用抽象、模糊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很多父母对孩子说:“要好好地做,你要好好用功,将来在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像这些模糊、抽象、一点也没落到实处的语言,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呢?说这样的话,孩子虽知有鼓励的意味,不过,到底如何好好地做,孩子仍是毫无所知。如果孩子性格内向,就会觉得精神上受到压抑,而愈做愈差,最终往往收到相反的效果。

一个负责任而又懂得教育的家长,是绝对不会忽视鼓励作用的,他们会给孩子及时、准确、恰当的鼓励,让孩子战胜困难,再接再厉,培养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性格。

4.大声喝彩,让孩子知道你在为他骄傲

孩子容易因外貌或学习成绩不如人而感到自卑,而性格自卑的孩子长大后是很难取得太大成就的。因此,父母就要巧妙地为孩子喝彩,对孩子的善行或某方面的特长给予赞赏,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自信的性格。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戴尔科夫小时候住在伊利诺伊州,无助的眼神,还有习惯于蜷缩在角落的沉默告诉人们他是一个生性卑怯的孩子。

上中学时,有一天他的老师布罗奇夫人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学生在读完小说《捕杀一只模仿鸟》末尾一章之后,接下去续写另一章。

戴尔科夫像往常一样写完作业就交了上去。许多年过去了,他仍然感叹不已:“我已记不清自己当时究竟写了些什么特别的内容,也不记得布罗奇夫人给我打了多少分。但我的确记得——并且永生不忘——布罗奇夫人在我的作文本页边批下的四个字:‘写得不错!’也许你不相信就是这四个字,改变了我一生。但事实确实如此。”

“我从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将来又要做什么,”他回忆说,“可读了老师这四个字的批语,信心就突然来到我的心里。”于是,他回家立刻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这是他一直梦想要做但又绝不相信自己能做的事。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戴尔科夫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并总不忘送给布罗奇夫人评阅。老师非常赏识戴尔科夫,时常给他以鼓励。因为他表现出的写作才能,学校提名他做校报的编辑,因此,戴尔科夫越发自信了,眼界也变得更开阔,就这样开始了他辉煌的一生。戴尔科夫确信,如果没有布罗奇夫人那鼓励他的四个字,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一旦被认可,就会产生加倍努力的心理,特别是被自己亲近、敬仰的人赞赏后更是如此。在这个故事中布罗奇夫人也许并非故意用赞赏来激发戴尔科夫的信心,但她的赞许确实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这个效果。一位曾在日本NHK电视台任妇女少年部长的评论家江上藤女士的经历是“孩子越夸越好”的又一成功例证。江上藤女士小时候常被大人批评“这孩子气量小”,而且自小就对相貌反应强烈。据说是很久才从乡下回来的爷爷,把她从劣等感中解救出来。有一次爷爷当着许多人的面说:“这孩子招人喜欢,非常可爱。”她心里非常高兴,后来就不断努力给别人以好的印象。如果没有她祖父那句话,江上藤可能永远摆脱不了对容貌的自卑感,无论她怎么有才能,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女性。从戴尔科夫和江上藤的例子可见,一句赞赏的话能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他们更习惯于指责而不是赏识孩子。比如说,遇到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他们就会冲口而出:“你为什么这么笨啊!”“照这样下去你还能有什么出息?”这些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责骂会对孩子起到多么强烈的负面暗示作用。

这种消极的、缺乏逻辑性、蔑视的口气,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简单的一句话,就会使孩子产生自己的一切全部被否定了的感觉。一受到责备,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劲的自暴自弃心理,甚至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完全失去了信心。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说孩子头脑好坏很重要,就连贬低孩子的容貌,比如说“你鼻子矮”“皮肤黑”等,也常常容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感到沮丧。

社会调查显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为在家中受到父母的藐视,产生了挫折感,于是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这是因为不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对他们前途的否定,都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打击。尤其是稚龄的孩童,父母讲的话,对他们更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否定,即使没有产生什么不良的具体行为,在人格上也会形成极大的负面效应。

因此,为了使孩子摆脱自卑,有做事的积极性,与其否定,不如更多地肯定孩子,哪怕孩子只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或成就,也要不断地鼓励他、赞赏他,告诉他“你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继续努力,你一定行的!”爱因斯坦都4岁多了还不会说话,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小学了,爱因斯坦功课很差,表现得仍然很平庸,训导主任曾向爱因斯坦的父亲断言:“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

面对人们的讥笑和议论,尤其是面对训导主任给儿子下的结论,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并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他相信爱因斯坦一定能成才,并且期望他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为了培养起孩子自信的性格,父亲为爱因斯坦买了积木,让他搭房子,搭好一层,便表扬和鼓励一次,结果,爱因斯坦情绪高涨地一直搭到了14层。

父亲还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爱因斯坦建立自信,消除爱因斯坦的消极情绪。而父亲的赏识,也点燃了爱因斯坦心头的希望之火,让爱因斯坦振作起来,使他以一种不断进取的心态,努力奋进,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的物理学家。心理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由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得来的。也就是说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或行为。

爱因斯坦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明智的父亲。他的父亲用他的智慧和爱心给予了爱因斯坦真诚的赞赏,还通过不断的努力帮爱因斯坦建立了自信,让这个被认为将“一事无成”的孩子重获信心,并终有所成。

但相比爱因斯坦的父亲,我们现在的父母更多的是在意怎样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给予孩子许多身体上的照顾,却很少注意到他们自尊的需要。他们会为孩子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却不了解一句由衷的赞美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信心与快乐。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尽量满足孩子,吃的、穿的、住的和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人性最强烈的渴求就是自尊和受他人的重视。

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一位年轻的母亲讲述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她的儿子是幼儿园里的淘气大王,每天她去接孩子时,老师都要对她说,“您的孩子今天抢了一个孩子的棒棒糖!”“小童太顽皮了,他今天把黑板擦当球踢!”……对于儿子的不听话,年轻的母亲十分头痛。有一天,她去接孩子时,老师什么也没对她说,可晚上当她做饭时,却发现儿子趴在沙发上哭了。她问儿子出了什么事,结果儿子一边抽泣一边说:“我今天没做一件惹人生气的事,难道我今天不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吗?”原来小男孩是因为自己的良好表现没有得到妈妈的赞赏而失望了。生活中,许多父母不愿把表扬、赞赏带给孩子,他们认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表扬孩子只会使孩子骄傲起来。但事实上孩子是非常需要父母的鼓励和表扬的,他们需要父母的鼓励来树立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他们需要通过父母的承认找到自己的位置。

孩子在一种被赏识的氛围中生活,经常听到充满鼓励的语言,那么孩子就会变得非常自信,他的心理、生理会调整到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真的就能如父母所期望的那样达到一个个目标。因此每位家长对孩子都要有一个好的期望,而且要通过言行举止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赏识。

孩子的成长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赏识和期望,所以不要放过任何一个鼓舞孩子的机会,他终将成为你期望中的好孩子。

5.用赞美去创造非同一般的奇迹

中国的父母相信对孩子一定要严管,因此当孩子在养成不良性格或生活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就会抱怨,就会责骂孩子。然而这样做究竟有何益处呢?孩子会说:反正我就是没出息了,怎么做也没有用。因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这样的结果一定不会是父母们希望看到的,因此做父母的应该试试赏识教育,肯定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你会发现孩子在一天天地进步,你的赞赏创造了奇迹。纽约的黑人贫民窟环境肮脏,充满暴力,而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这里却诞生了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

罗杰·罗尔斯就是那个创造奇迹的孩子。罗杰·罗尔斯读小学时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就像他的同学一样。他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老师、校长想过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但是仍没有用。

这一年,小学来了新的董事兼校长——皮尔·保罗。皮尔·保罗想尽办法来改变这些孩子们,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在上课的时候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他试图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学生。

轮到罗尔斯时,皮尔·保罗校长说:“我一看你修长的手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幼小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除了奶奶说过他可以成为五吨重小船的船长外,从来没有人相信他今后能有什么成就。而这一次,皮尔·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引导罗尔斯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不再逃课,不再与老师作对。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终于在51岁那年,他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对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的疑问,罗尔斯只说了一个名字:皮尔·保罗。按照中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罗尔斯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个故事也再次印证了赏识教育法中的一个观点:赏识导致成功。

做父母的应该勇于承认差异,并鼓励孩子逐步缩小差异,不要一味抱怨这不好那不行,对孩子进行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伤害,把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没有理想、没有志气、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有这样一对父母,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孩子非常聪明可爱,可就是有点贪玩不爱学习,于是这对父母就每天训斥孩子“没有用处,简直是个废物”!弄得孩子信心大失。有一次,这个孩子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他兴高采烈地把试卷拿回家去,结果爸爸说:“这真是你自己做的吗?”妈妈斜着眼看他:“不但学习不好,小小年纪还开始说谎了!”结果孩子垂头丧气地走了,从此以后果然没有再考过好的分数。那对父母就像是得胜的预言家,对着孩子唠叨着:“早就说过你不行吧!看你那点出息!”这是一对多么可悲的父母。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类父母之所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识才的眼光与水平。自卑的父母都望子成才,但却不相信自己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块料”的恶棒,把自己与子女都毁掉了。要知道,即使是荆山之玉,尽管很美,也需要识别、雕琢,否则也不会成材的。

不管你相不相信,孩子都是越夸越好,越骂越糟的。当你在责骂孩子时,你就是在向他不断施加心理暗示:你不行的,你不会成功的。试想一下,幼小的心灵怎能抵得过这样的“咒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不变成庸才才怪。相反,如果你能常常热情地鼓励孩子,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按照父母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达到父母的期望为止。

这里有一个关于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故事。希尔小时候曾被认定为是一个坏孩子。玻璃碎了,母牛走失了,树被莫名其妙地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干的,甚至连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是个无可救药的坏孩子。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于是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有一天,父亲说给他们找了一个新妈妈,大家都在猜测新妈妈会是什么样的。而希尔却打定主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亲热地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从此以后,拿破仑正如他的继母所说的那样,成了全家最聪明的孩子。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因为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

这就是赏识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的最佳例证。

要使你的赞赏发挥最大的效用,那么就要运用得恰如其分,无限地夸大也是不妥的,赏识要有多少说多少。因此,我们给家长们提出如下建议:

(1)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务必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好恶,在他与别人玩耍、交谈、阅读时观察他,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虽不爱弹琴却喜欢绘画,虽没耐心却有创意,虽不善言辞却很热心,总有他优秀的一面,记下孩子的性格倾向,从而诱导他。

当父母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时,会发现他们魅力四射。

(2)创造机会鼓励孩子

赏识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而是一种行动,父母应多给孩子创造发挥他们才智的机会。比如家里人过生日时,鼓励孩子们表演节目;每周一个晚上轮流朗诵短文并发表心得;每月办一次派对,邀请孩子的朋友参加,每人献出一个绝活……

此外,随时找机会让孩子帮你忙,洗碗、拖地、收衣服……越做越有信心,孩子才不会退缩在自卑自闭的角落里。

(3)多给孩子一点时间

赏识就是一种宽容,既然给孩子机会,就需耐心等待孩子发挥潜力。有些父母嫌孩子做不好事,干脆自己来,孩子也乐得坐享其成,而让自己的“天资”睡着了。还有一些父母,当孩子一时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一味地指责、批评,孩子的潜能就被压抑住了。

(4)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给他赞美和鼓励的掌声,因为即使是个天才,也同样需要成功的体验来积累信心。

赏识处理不好就会带来骄傲的副作用,因此在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也要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更上一层楼”的愿望,让孩子来不及骄傲。

6.大胆地对孩子说:“你真棒”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如果父母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那么孩子就一定会相信自己是有前途的,随之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更加自信、自强。因此即便你的孩子不那么优秀,你也要多夸奖孩子,运用赏识教育,你可以把你的孩子变成天才,让他们在各方面都取得异乎寻常的进步。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一个温度在摄氏20度左右的房间,再让母亲告诉孩子,房间的温度会慢慢降低到摄氏12度,这样孩子慢慢地可能会觉得冷。说完这些话后,母亲把孩子一个人留在那个房间。心理学家从摄像头中看到,孩子缩着脖子,后来把手也缩到衬衫袖子里去了,而且还打起了哆嗦,最后孩子拼命敲门。出来后孩子对母亲抱怨说,那个房间实在太冷了!而事实上,那个房间的温度并没有降低过,始终是摄氏20度。这样的实验,又在其他孩子身上做了几遍,情况都是相同的。由此可见,母亲的话对孩子起到了多么强烈的暗示作用,因为母亲告诉孩子房间温度将会降低,孩子就接受了这种暗示,他们甚至会因此“冷”得打起哆嗦!这实在是太奇妙了,儿童心理学家因此建议说,如果家长能把这种效应用在教育孩子方面,那么一定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好的作用。一位年轻的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她满怀期待,老师会怎样评价自己的孩子呢?轮到她了,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特调皮,不听话,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应该多管管孩子。”

回家的路上,儿子高兴地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28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转眼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43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1名,而且他的反应奇慢,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坐在街心的长椅上哭了一场。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不安地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是有点马虎,要是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3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也没用妈妈叫他起床。

孩子上了初中,初三时,她又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特意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老师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

后来,儿子从重点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北京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没有一个孩子会在批评贬低声中进步。这位伟大的妈妈一直在“骗”她的孩子,然而她善意的谎言却给她的孩子带来了信心和勇气,年幼的孩子相信了妈妈的话,妈妈一直都在用语言、用行动暗示他:“你是最棒的孩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好孩子,成为天才。但一个孩子到底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欣赏他、教育他,能不能给他一个天才的感觉。比如说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们,在开始比赛前,几乎都有一种预感,觉得自己的状态很好,能出好成绩,而且现场的热烈气氛对他们的情绪高涨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激励和心理暗示,运动员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这种精神对物质的鼓励作用,是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父母来说,鼓励孩子并且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教育的最佳体现。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赏识和喜爱优秀的孩子是每位家长都能轻而易举做得到的,但是,我们目前所谓的好孩子毕竟只有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孩子则属于“普通孩子”甚至“性格顽劣的孩子”,对于那些没有达到父母预期效果的“坏孩子”关爱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他们更需要格外精心的关爱和呵护。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必须更多地激励,运用赏识教育让他们相信,自己确实是最出色的孩子。而一些教育学家也通过实验证明了,对于任何一个孩子,只要他所崇拜的人给他热情的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的期望,你期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在孩子性格出现偏差时,父母们就可以利用赏识教育鼓励孩子,用善意的谎言把孩子的心理调整到一个最活跃的状态,使孩子真的如自己期望的那样达到一个个目标。

为了给孩子制造出“我很棒”的感觉,智慧而坚定的“谎言”不可缺少。

7.看孩子,一定要多换几个角度

每位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完美健康的性格,他们要求孩子谦虚、节俭、勇敢、顽强、勤奋、有恒……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总是以苛刻的眼光看待孩子,以严苛的口吻训斥孩子,殊不知孩子是越夸越好,越骂越糟的,如果你能换个角度看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赞美,那么对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一定更有帮助。一个老婆婆总是整天不停地哭。晴天哭,雨天哭,人们都叫她哭婆婆。

一天,一个邻居问她为什么总是哭,她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劝告,从此,天天笑口常开,哭婆婆变成了笑婆婆了。仔细想想,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曾改变,只是老婆婆的观念变了,对同样的事情换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因而她的感觉也变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常犯老婆婆这样的错误: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或者只是盯着孩子不良行为的一面看,而忽略了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的。因此,虽然他们知道赞赏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总苦于找不到孩子值得赞赏的优点,又不想违心地去寻找没有的优点毫无原则地赞赏,这个时候,也许换个角度后,父母会发现孩子的缺点有时可能正是他的优势,要想给予赞赏以激励孩子也就不难了。

例如,孩子考数学时如果10题里错了6题,父母通常会责备孩子太笨,他们只看到错了6题,却没有看到算对了4题,这种态度只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这个时候,你不妨想:“不错,对了4道题。”事实上,孩子已经知道成绩不理想了,父母不要再给他增加压力,而应该鼓励、重视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要单看成果。只要孩子做出了努力,获得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他们鼓励。

或许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没有按照你安排的路线或者你的意愿发展,或许孩子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目标,或许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你认为的缺点……这时,你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孩子,比如说,把孩子的调皮看成活泼,把孩子的问题多看成好学上进,把孩子的拆装玩具看成一次实践……你会发现,孩子做任何事都有其可爱之处,也都有他积极的一面。这样,你就不会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毫无可取之处了。

另一则“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的小故事说明的也是“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的道理。心理学家先拿出一张白纸,中间一个黑点。然后问同学看见了什么?全班同学盯住白纸,齐声喊道:一个黑点。

心理学家沮丧地说,这么大的白纸看不见,只盯住一个黑点,将来你们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越来越大,最后整个世界就变黑了。

整个教室寂静无声。

在沉默中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一个白点。老师又问看见了什么?这一次全班同学开窍了,一个白点。老师欣慰地笑了,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或错误不放,如同只看到黑点看不到白纸,人总是只看到事物的那个小黑点,看久了,眼里就只有那个小黑点。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是一张白纸。

一些父母总认为“孩子就应该是听话的、聪明的”。因此,他们对孩子好的言行和品质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不及时给予微笑、赞扬等肯定性表示,而一旦孩子不听话或有越轨行为时,父母们便会大为恼火。结果,在孩子头脑中形成的结论是:只有犯错误、闯祸,才会引起父母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可能用故意犯错来引起父母的注意,这时就需要父母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错误,找出真正根源。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渴望经常得到父母、老师的关注,无论是赞许的目光、语言、行动等积极性关注或呵斥、训诫等消极性关注,对他们来说,都是需要的。缺少是非判断力的孩子往往根据父母的看法调整自己的行为。

美国儿童教育家多德森博士曾打过一个精彩比喻,新鲜香脆的油煎土豆片比半生不熟的更受人欢迎,然而对一个饥饿中的孩子来说,假如能得到的只有后者,他也一定会照吃不误。这个比喻是说,孩子在精神上首先需要的是得到关注,至于是什么样的关注则是次要的。因此,家长和教师不妨换个角度看待孩子,这样你就能变没完没了的批评为细心观察孩子的长处和微小进步,并适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许,这样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父母们要学会换个角度看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误,多角度看待孩子的某一行为的不同含义,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多地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才能在你的关爱下培养出良好性格。

8.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可以适当用用“激将法”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这是什么道理呢?心理学上讲,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时自尊会受到压抑,这时你故意刺激他,使他的自尊心解放出来,形成一种好胜心理,这也被称为人的心理代偿功能。激将法就巧妙地运用了人的这种心理特点,而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孩子身上,也同样有效。爱因斯坦有一个叔叔叫雅各布,是一个工程师,也是一个数学爱好者。

爱因斯坦小时贪玩,不爱学习,却爱问叔叔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叔叔总是耐心地给他解答。到读中学时,爱因斯坦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数学成为他中学时代最大的业余爱好。而叔叔雅各布就经常关心爱因斯坦的数学学习。有一天叔叔和爱因斯坦聊天,谈到了代数。“究竟什么叫代数?”爱因斯坦问叔叔。

叔叔解释道:“代数很简单呀,凡是不知道的东西,都把它叫做X,然后我们一步步地来找X,一直要到找到X为止,只有找到X,我们的题目就解出来了。”

从此以后,爱因斯坦常常听叔叔讲趣味数学题,因此他对这种藏有X的趣味数学题开始着了迷,他一放学就一个人在自己的桌子上又写又算。

有一天叔叔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各个角顶处标上了符号A、B、C,并写出AB2+BC2=AC2这样一个公式,然后严肃地对爱因斯坦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阿伯特,你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你也来试试吧,毕达哥拉斯在两千多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两千多年后的阿伯特就不能证明出来?”

那时爱因斯坦还未学习过几何课程,12岁的他对几何一无所知。但爱因斯坦自尊心强,而且生性好强,尤其在科学的探讨上从不肯认输,有一股钻研的蛮劲。他被叔叔的一席话激发了。他想:“毕达哥拉斯两千多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我阿伯特·爱因斯坦就不会做?我又算什么呢?”强烈的好胜心驱使着他,他下决心试一试。他每天苦苦思索,努力寻找证明的方法,第一周过去了,第二周也过去了,还没有任何结果。爱因斯坦并不气馁,他继续反复琢磨和思考,终于在第三周独立地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引导爱因斯坦做几何题,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时巧妙地运用了激将法,他那句“难道两千多年后的阿伯特就不能证明出来”的话极富挑战性,故意刺激爱因斯坦的自尊心,12岁的爱因斯坦虽然从未学习过几何课程,但自尊心、好奇心、好强心驱使着他,他决心试一试,凭着他的天赋和一股不服输的蛮劲,用了三个星期,终于把这个定理证明出来了。由此可见,雅各布在侄儿爱因斯坦身上运用激将法的教育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激将法之所以能奏效,还在于人体内的高级神经系统有敏感地反映外界刺激的功能,这种刺激还会引起身体内部物质的分泌,从而影响人的活动,如人生气时食欲大减,高兴时食欲大增。

要使用好激将法,除了有生理机能做基础外,还要注意方法得当。首先,被刺激的孩子要有较强的自尊心。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讲有一个叫周处的人“凶强侠义,为乡里所患”,许多亲朋好友都劝他学好,可他不听。不过他也有优点:有侠气,曾自告奋勇地上山打死了猛兽,下海杀死了蛟龙。于是,有一个老人为了让他改邪归正,故意激他说:乡里人有三怕,怕猛兽、蛟龙,现在这两怕都给你征服了,只剩下“一怕”了。周处问:“哪一怕?”老人坦然地告诉他说:“就怕你周处横行霸道啊!”周处听后,劈手自击,发誓要把这一“害”征服。从此,他痛改前非,最后成为众口称赞的好青年。周处劣根性很多,但自尊心很强,老人在这里直言他也是“一害”,用了“激将法”激发了他的自尊心,起到了平时规劝起不到的作用。但是,如果被激的孩子自尊心不强,你用“激将法”激他,也不会有什么作用。

其次,要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有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尊心,但天赋平平,纵使你的激将法用得再巧妙,也难以调动他的积极性,就是把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有时反而适得其反。有个孩子在校学习成绩很差,他父亲对他说:“这次考试你要是进不了前十名,就别进这个家门,我也就算没有你这个儿子。”因为这个学生基础太差,考试后仍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这个孩子便不敢再进家门,竟投河自杀了。由于这位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而一味刺激孩子,结果把自己的儿子给“激”死了。

最后,激发孩子要把握一个“度”。因为激将法所使用的言辞都是比较激烈的,所以,在使用这个方法时应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建立在孩子能经受“刺激”并转化为“精神能源”的基础上,如果失去了这一基础,就难以如愿以偿。另外,还要注意掌握“激”的度,即分寸,“激”不到一定程度,则引发不起“奋”,但如果“激”过了头,又会适得其反。

适度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就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好胜心,让孩子潜在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在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方面收到出奇制胜的功效。

9.鼓励孩子拥有冒险精神

孩子都有一点冒险精神,总喜欢做一些在大人看起来很“危险”的事,比如他们喜欢爬高,喜欢碰触一些他们不认识、不了解的东西。这种行为常常会引起父母的忧虑,有的干脆对孩子的冒险行为大加训斥,结果慢慢地孩子们就再也不敢去冒险了。然而教育学家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危险,家长就禁止孩子去做,这样会使孩子渐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而通过冒险取得成功,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就算失败,孩子也能从中学会如何应对挫折。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适当地去冒险。一位年轻的母亲殷切地盼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才。

一天,她带着6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了解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知道来意后,化学家没有向她历数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才经验,而是要求他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来到实验室,化学家将一瓶黄绿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

孩子好奇地看着它,显得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终于试探性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的背后传来了一声急切的喝斥:“危险!快放下!”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边,孩子吓得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笑了起来,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刚才的问题了。”母亲疑惑地望了望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个天才。”要锻炼孩子的勇气,对父母自身的勇气也是一个考验,他们往往对孩子的安全过于忧虑,为防止发生危险,而宁愿牺牲孩子锻炼的机会,就像这位母亲做的一样。然而,这样做事实上是很自私的。父母更多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万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伤害,害怕自己不能承受由此而来的打击,所以为求保险而加倍保护,造成孩子缺乏勇气的弱点。我们需要克服这种自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大胆鼓励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父母应当多鼓励孩子,少打击孩子。比如当孩子的脚还蹬不到自行车蹬子就想骑车,从未离开过父母就想和同学一起去郊游时,不要轻率地否定孩子要想试一试自己能力的努力,不要说“不行,太危险了”之类的话。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本来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积极探索的精神就是从这时产生的。

西方幼儿教育很注意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成功的滋味,锻炼勇气和信心。比如在看马戏时,让一头身挂很多玩具的牛,在舞台上来回走动。主持人宣布,愿意上台摘玩具的孩子,只要把玩具拿到手便归自己,另外再发奖品。孩子们都踊跃上台,而在座的家长却没有人会加以阻止。如果孩子在拿取牛身上的玩具时表现得很勇敢很机灵,便会博得全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增强了勇气和信心。这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是由既放心又放手的勇敢的家长培养出来的。

当然,也有些孩子过于胆怯,回避所有的冒险情境。如果是这样,父母就有必要跟孩子谈谈他们所回避的情境,鼓励孩子去冒险,因为在这些情境中的冒险体验有助于他们勇气与身体的发展。

这类情境可以是课堂上孩子不愿举手回答问题;也可以是体育课上不愿尝试做动作等。一旦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你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就以下方面进行讨论:可能有的风险、可能的后果以及享受好处的方式和应对坏处的办法。你可以这样问孩子:

“你认为最糟糕的情况会怎样呢?”

“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看看做得好或不好,你分别会有什么感觉?”

引导孩子说出回避风险的感受会让他们明白,他们之所以错过有趣的事情,是因为胆怯而不是不感兴趣。而且通常孩子一旦说出了自己的恐惧,那么他们对自己承担风险、处理后果的能力也会更为自信。有一个6岁的孩子住在学校附近,但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一路上有三个红绿灯,要横过两条马路。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里,每天都是妈妈接他上下学,可就在第二个星期一,妈妈决定让他一个人去上学。孩子感到害怕,不停地说:“妈妈送我去!”但妈妈却温和而坚定地拒绝了他:“孩子,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妈妈已经告诉过你怎样等绿灯,怎样横过马路,怎样安全地到达学校,现在该是你去试试的时候了。”孩子走了,他规规矩矩地按照妈妈的嘱咐过马路、等绿灯,看到学校的大门时,他高兴地跳了起来,看到其他被父母牵领着的孩子,小男孩更觉得自豪了:他是一个人走来的。然而他却不知道,他的妈妈一直在不远处跟着他,一路上妈妈的害怕要比他多十倍,直到看见他走进学校才松了口气。这位母亲确实冒了险,不过当可能的收益大于可能的损失时,这种风险就是合理的风险。在这个故事中,孩子虽然冒了独自上路的危险,但却获得了宝贵的收益:独自闯**的勇气。

当然在冒险之前,父母必须教会孩子先做好各种考虑,要让他们知道只有事先考虑好了各种情况,到时才不会出问题。而对于冲动的孩子,你则可以通过对话帮助他们学会对所冒的风险做出考虑,而后再让他们去冒险,就能使他们从中受益。如果冒险十分危险,你就应该坚决反对他们去冒险。但如果危险较小,可以控制的话,你就可以根据上述问题让孩子在决定做某事之前,先考虑其中涉及的危险。一旦养成了事先思考的习惯,孩子自己就能去区别鲁莽的冒险与合理的冒险。

因为害怕危险而不敢让孩子去冒险,无异于因噎废食。家长应当帮助孩子权衡轻重,鼓励孩子去冒合理的风险,逐渐培养出孩子独立勇敢的个性。

10.赞赏要分人,更要分阶段

为了挖掘孩子的潜能,父母们应当善用赏识教育来鼓舞孩子,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赞赏也必须因孩子的不同个性特点而有所改变。

(1)对幼小的孩子进行精神嘉奖

幼小的孩子是最为依赖父母的,年纪稍大些,他便已懂得精神赞美重于物质奖励,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精神嘉奖。比如幼儿园大班为一个叫小亮的孩子过生日,小朋友们给他送了许多小礼物,比如贺卡、小熊什么的,但是这个孩子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师讲的那句话:

“小亮应该获得这些礼物的,因为他表现得非常好,不仅能帮助小朋友,在家里还非常听爸爸妈妈的话,我们为小亮鼓掌!”

第二天小亮对正打算外出而又犹豫不决的妈妈说:“妈妈,您要去商店,您就去吧,我可以照顾家。”

小亮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不太需要物质的奖励。这种精神上的奖励,以及所赋予的荣誉已使他很满足了。所以,如果你和孩子已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奖励就可以采用微笑、抚慰、手势、点头或亲切的言语,并及时地说些鼓励的话:“虽然你很小,但是你一向很勇敢”“加点油,你就会成功”“在小组里大家都听话,你当然也会听话”,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有效方法。

(2)对低年级的孩子进行具体的表扬

父母必须明白,许多低年级的孩子心智还很幼稚,有的孩子的心智甚至还停留在幼儿阶段。因此,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鼓励的次数不仅要增多,更为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们受鼓励的原因和具体的行为。例如当你发现孩子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很不错时,你不能只是说“嗯,这件事你表现得不错”“太棒了”,而是要具体地告诉他:“你今天这么快就完成了家庭作业,不错,继续努力!”这种清楚而具体的鼓励方式,才能使孩子懂得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什么行为是父母所期望的、什么又是不好的行为。

同时,低年级的孩子通常缺乏很清晰的是非观念,他们会一再重复曾经挨骂或被夸赞的事情,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是好孩子。所以,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父母必须及时给予表扬,而且不断重复强化,使孩子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强化这样的行为。

可以这么说,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一个笔记本、一支漂亮的水笔等物质奖励的最大意义是一种象征,象征自己某些方面或某种行为是值得别人肯定和欣赏的。

(3)寻找机会更多地表扬中年级的孩子

中年级的孩子通常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自觉性,他们了解父母的期望,也会按照父母或自己设定的目标去努力。

当然,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的赞美和奖励同样非常有效。对于聪明且可爱的孩子,父母自然能找到各种奖励他们的机会。但是,当你的孩子缺点较多,而且较为顽皮时,这时作为父母的你除了要时常看到并表扬他的优点外,还应该努力制造奖励他的机会,也即是说,除了给予他应该得到的奖励外,还应发掘可以奖励孩子的机会,给予孩子其他方面的奖励,这样不但能使孩子产生某种自觉性,还能鼓励他继续朝好的方面去发展。例如,孩子不爱看书,但喜欢动手制作,而且他能制作出飞机模型之类的东西,那么,你就不妨夸奖他的动手能力。如果条件许可,你还不妨带他去参观一些相关的展览,可以借此引导他看这方面的书,并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当然,父母积极地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去努力,有意识地制造表扬的机会也需要技巧。开始时,你不妨为孩子制造一两个机会,等到孩子完成了,你要适时给予肯定,并再渐渐地给他增加其他机会。例如:“这学期考试成绩有进步的话,我就带你去旅游。”或“在这个学期结束前,如果你学会了贝多芬××曲,妈妈就替你买你喜爱的衣服或其他的什么东西。”当然,我们不否认,最初小孩或许只是为奖品而努力,但通常在努力过程中,孩子体会更多的则是自己进步的喜悦。

(4)对13岁以上孩子的表扬要诚恳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通常都已经形成自己的个性,所以,在赞赏他们之前,父母要先了解孩子的个性与想法。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思想丰富而敏锐,是非观念也较清晰。所以,在奖励他们的时候,过度的赞美和奖励并不适合他们,他们更希望父母把他们当成成人,并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根据具体事实给予他们鼓励,也就是以诚恳而富于建设性的话来勉励他们,“你真棒啊!”“你真聪明!”之类的话他可能不再需要听到,当他们成绩有进步时,更希望听到父母“这说明你学习很认真,你的辛苦得到了回报,作为妈妈我很为你骄傲”之类较恳切而实在的话。

另外,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较敏感,父母的态度不诚恳或带有命令式的口吻,会使孩子不易接受,甚至产生反感的现象,所以在赞赏这个阶段的孩子时,父母必须格外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或脸部的表情。若是父母的表情温柔关心,语气也极为诚恳时,孩子不但易被感动,而且较乐意接受父母的表扬。只有这样,你的赞赏才能真正发挥功效。

一句话,赞赏不应该空洞,同时还要注意因人因阶段而异,只有对自己的孩子有了十分的了解,你才能尽好鼓励自己孩子的义务,才能通过赞赏真正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孩子潜能的目的。

11.教孩子直面挫折,锻炼孩子坚强品质

很多家长对挫折教育都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他们担心孩子无法承受挫折的打击,因此宁可小心翼翼地守护孩子。然而家长们能守护到几时呢?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找不到一个没遇到过挫折的人,而且常常是受挫折越多的人越成功。因此父母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适当地让孩子承受一些挫折,孩子会变得更坚强。班纳特已经8岁了,但还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上学时还经常忘记带午饭。这样一来,担心儿子挨饿的妈妈只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为儿子送饭。妈妈并不想总是这样做,她曾几次提醒班纳特,但他老是记不住。后来,妈妈去向一位教育界的朋友咨询,这位朋友给了她一个建议,那就是当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时,父母可以暂时不要去管他,让孩子自己尝尝错误的结果。

妈妈以前也曾想过这个办法,但总害怕班纳特会饿坏了,因此一直没有这么做过,不过这一次她决定试一试。回家以后,妈妈把班纳特叫到跟前,平静地对他说:“班纳特,你已经上小学了,有些事情应该不用妈妈操心了。以后可要记着带午饭。妈妈每天都很忙,不可能老是给你送饭。今后,妈妈不会再到学校给你送饭去了,如果你再忘记带午饭,那就只好饿着。”

班纳特点了点头。但是,这一计划开始实施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因为看到班纳特没带午饭,他的老师就借钱给班纳特,让他自己去买吃的。为此,妈妈又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老师赞同她的做法,答应不再借钱给他买午饭了,让班纳特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不久后的一天,班纳特又没有带午饭,他向老师去借钱。老师看了看他,说:“很抱歉,班纳特,我答应了你妈妈不再借钱给你,这个问题你必须自己解决。”班纳特给妈妈打电话,让她送午饭过来。但是妈妈提醒他遵守约定,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最后,班纳特向同学借了一个三明治,但他还是被饥饿折磨了一个下午。他因此体验到了不带午饭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那以后,妈妈发现,班纳特再也没有忘记带午饭了。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往往在孩子经受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大加谴责、恐吓,这样做能收获什么呢?也许,这些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害怕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以“强硬的姿态”去纠正孩子的错误。但这样做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从而失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的热情与胆量;或者因此而产生逆反心理,离父母的良好愿望越来越远。

在这个故事中,班纳特的妈妈担心儿子挨饿,常常跑去给儿子送饭,一再姑息班纳特粗心所造成的错误。如果事情一直这样继续下去,那结果会怎样呢?班纳特会认为自己有个好妈妈,是完全可以依赖的,因此以后他还可能会忘记带作业、带钥匙之类的东西,反正他需要的这些东西妈妈会给他送去。令人高兴的是,这位妈妈终于改变了做法,她决心用“受挫计”给儿子一点教训:她不再给儿子送饭,并阻止老师借钱给儿子。结果班纳特整整饿了一个下午,不过他再也不会犯忘记带饭这样的错误了。

让孩子在挫折中变得坚强,而不是让孩子在挫折中消沉、沮丧,教给孩子正确做法,从而让孩子学会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不断的改变之中积累经验与勇气,谁说孩子遇到挫折或经受一点失败的考验不是一件好事呢!

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孩子对事物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影响的。比如在班纳特的例子中,妈妈常常由于担心儿子挨饿而跑去给儿子送午饭,实际上就是降低了孩子对失败与挫折的承受力。我们应当锻炼孩子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勇气,而不是让孩子养成依赖别人的坏习惯。

很多时候,当父母的总是低估了孩子的承受力。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太小,太柔弱了,根本无法独立应对生活中的难题,父母的这种态度将使孩子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判断——我没有能力应付困难和挫折。另一种情况是,面对种种挫折和打击,如果父母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他的怜悯的话,孩子就不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错误认识,他们就能学会如何去接受失败和挫折,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因此父母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不要认为孩子做过的任何事情都是失败的,要把我们的关心转变成对孩子的期望和激励,使孩子知道通过自己所做过的事情,得到了什么经验、学到了一些什么知识,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父母们应当锻炼孩子,培养他们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于别人的怜悯,等待着父母来宽慰自己。如果我们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他的惋惜和怜惜的话,孩子就会学会如何接受失望的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找到其他的替代。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静地对待这一失望的现实,对孩子施加好的影响,会使他们更容易的接受失望,迎接希望。

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应对失败的坚忍态度,以及在失败的泥潭中跃身而起的豪迈性情,是父母的重要职责之一。当然,在孩子受挫之后,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原因,弥补过错,不要给孩子留下任何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