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自我理想”对孩子的影响 我的孩子不见了!(1 / 1)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化的自己,“自我理想”是超我的特性之一。尽管现实里的自己其貌不扬,超我中的自己却是一个出色的人。

自我理想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驱使自己成为理想形象的动力。但是,如果自我理想过高,超我就会蔑视、折磨现实中的自我。超我妈妈不仅压迫自己,还会将自我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责骂孩子没出息。

“希望他既能考100分,也能当班长。毕竟他是我的儿子。”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向我咨询时曾这么说过。所有妈妈都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在妈妈的潜意识里,住着一个理想中的孩子(实际上就是“完美的孩子”),认为“我的孩子应该达到这种程度”。但是,孩子一天天长大,距离理想中的孩子却越来越远,于是妈妈越来越失望。

在妈妈的潜意识中,那个理想的孩子仍旧存在,现实中的孩子似乎在逐渐发生变化。妈妈看着现实中的孩子,会产生“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孩子很奇怪”的想法。这正是因为现实里的孩子与妈妈潜意识里的理想孩子形象不符。

妈妈的自我理想还会以所谓“期待值”的名字出现。如果孩子达不到期待值,妈妈就会很失望:“孩子怎么和我想的不太一样?”这时应该尽快清醒过来,告别理想中的孩子,客观地看待现实里的孩子。妈妈却做不到。在妈妈的潜意识中,理想中的孩子才是自己的孩子,现实里的孩子被当成奇怪的孩子。妈妈的潜意识会暗示自己:“我的孩子不见了!”

妈妈的潜意识认为,理想中的孩子不见了,只剩下奇怪的孩子,必须让眼前没出息的孩子变回原本的理想模样。于是,妈妈变得十分严苛,甚至到了让旁人讶异的地步。但是,在妈妈的潜意识中,眼前的孩子并不是自己的孩子,如何严苛地对待都不会觉得心疼。

超我也会遗传

据报道,一名高二的男孩因为成绩退步,做出了极端选择。原本他是年级前十,但上了高二之后,成绩降到了全校50多名。他无法承受这样的落差,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听到这个消息,倒数第一的学生大概会这样想:“要是我考了全校第五十名,我妈妈可能会吓晕……”

对于那个轻生的学生来说,理想中的自我是一个每次都能考全校前几名的尖子生,全校50多名的那个人并不是他自己。正因为不是他自己,放弃生命也没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理想中的超我放弃了“差劲”的自我。一名高二学生的超我究竟有多严苛,才会让自己走上轻生的道路?

父母的超我会进入孩子的大脑。父母严格的超我会从心理上遗传给孩子,让孩子也拥有严格的超我。这种遗传的机制是:父母将自己的高标准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为了达到标准而苦苦挣扎;如果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父母就会责怪孩子;这种模式反复出现,父母的超我就会内化到孩子的大脑中,父母口中的苛责会留在孩子的心底;孩子将父母严苛的形象供奉在自己的脑海中,不断用父母的苛责折磨自己。

过度的理想自我会因为难以达到而让人陷入自卑的情绪,最终“杀”掉自己。

听到“我放弃你了”,孩子会怎么想?

不认同孩子是妈妈得的最可怕的一种“病”。有些妈妈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而贬低孩子。也有些妈妈以经历多次的事情为依据进行判断,但多数情况下只是根据孩子的一两次态度或结果就得出结论,而且并不会回顾自己的判断,对这种刻板印象坚信不疑。即使孩子表现得很好,也只会觉得是偶然事件。父母的这种态度,是慢慢腐蚀孩子的“毒药”,会摧毁孩子的灵魂。令自己视为全部的父母感到失望甚至被放弃,孩子会有怎样的想法?

有些父母对孩子失望、不认同孩子、看不惯孩子做的一切。还有一些父母发现孩子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认为孩子只能这样凑合活着,就以半放弃的心态对待孩子。

“我真的对你很失望。”

“你辜负了父母的信任。”

“我不会再对你有任何期待。”

“我们已经放弃你了。”

他们通常会对孩子说出上述这些话。这样的父母是“致命”的。即使他们的意识中不是这么想的,前意识中也已经萌生了放弃孩子的念头。他们只让理想中的孩子活在脑海中,却无视现实中的孩子。被父母认定没出息、被父母冷眼相待、感觉自己已经被放弃的孩子会怎么样?他们还能依靠什么力量生存下去?

当孩子在外因失败而绝望、因受伤而痛苦时,懂得温柔拥抱孩子的父母,才是真正的父母。

“找回孩子”的革命

试着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吧!要重新认识孩子的真实模样,不管孩子是否有缺点,那都是孩子当前阶段的最佳面貌。将孩子的真实模样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并且全盘接纳。

如果妈妈始终戴着有色眼镜,这种不纯粹的妈妈气味就会渗透孩子的身心,让孩子无法动弹。只有妈妈的心态发生变化,妈妈的气味才会随之改变,从而让孩子生活得幸福。然而,妈妈往往会选择最困难的方法——改变孩子,最终费尽心思却徒劳无功,只留下伤痛与怨恨。

从现在开始,停止改变孩子的做法,妈妈只需要改变自己。这样对孩子、对自己都好。妈妈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着孩子,孩子也会以真实的样貌被妈妈爱着。说来简单,但妈妈可能根本无法接受孩子的真实样貌,看不惯孩子做的每件事。妈妈可能会想:“我的想法有错吗?孩子都那个样子了,怎么可能坐视不管?”也可能会想:“怎么可能以平常心对待有问题的孩子?太荒谬了!”

即便如此,妈妈还是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只要妈妈不摘掉有色眼镜,孩子就无法摆脱“问题儿童”的标签。

妈妈的心态需要通过一场“革命”进行转变。“妈妈革命”的宗旨是“相信不可能的事”。将过去认为是“问题儿童”的孩子当成正常孩子去对待,相信孩子的真实样貌就是现阶段最好的样子。不能只是嘴上说说,必须真心实意地认同。将曾经认为没出息的孩子看成优秀的孩子,将不相信的心态转换成相信,这就是“妈妈革命”!

妈妈必须改变自己的心态,原因非常明确:第一,改变妈妈的心态比改变孩子更容易;第二,若要改变孩子,妈妈和孩子都会很辛苦,但改变妈妈的心态只需要妈妈自己付出努力;第三,这是一个让妈妈和孩子双赢的方式,妈妈因爱着孩子最真实的模样而欣喜,孩子也因被妈妈完全接纳而感到幸福。只要妈妈改变自己的心态,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

这样的改变并不容易,要用到“1度法则”。不要总是散发“我的孩子是问题儿童”的气味,试着每天改变1度,让自己散发崭新的气味——充满爱和喜悦的气味。为了孩子,一定要试着推翻惯性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负面心态。

世上没有不如妈妈的孩子。认为孩子不如自己,会扼杀孩子,将孩子推向无尽的深渊。不要对孩子感到失望,因为世界上本没有差劲的孩子,只有一味否定孩子的差劲的妈妈。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只是在这一方面不如自己,并不是孩子本身不如自己。爸爸眼中谨小慎微的儿子也不应该被认定为不如爸爸的差劲儿子,只是在性格上比爸爸更谨慎。学习不好的孩子也可以很受欢迎,胆小的孩子心中也可以充满爱,他们都可以听见大自然的声音,感受蓝天的纯净。

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灵魂深处是怎样的景象,无法看到孩子眼中广阔的宇宙,理解不了孩子经历过的种种幸福,也不知道孩子拥有发现世界的超凡能力。如此单纯的孩子真的没出息吗?身为父母的自己又是什么样呢?还不是会为了金钱发愁,在所谓的“舒适区”焦虑不安,过着令人窒息的生活?这样的父母为何要苛待、压迫孩子呢?真的是孩子没出息吗?还是父母不够自信?

从现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将孩子叫到身边,温柔地抚摸孩子的脸庞,直视孩子的双眼,端详孩子原本的模样。这是一个伟大的瞬间,是妈妈和孩子纯粹地感受彼此的瞬间。妈妈眼前的孩子就是完美的孩子,请告诉自己:“我找回了我的孩子!”

做个不完美的妈妈

介绍一类值得推崇的妈妈——不完美的妈妈。

超我妈妈一般都是追求完美的妈妈,要求严格、日程安排得很满、擅长合理规划时间、做事追求完美。但是,再好的东西,过度也会成为负担。这种一丝不苟的妈妈看似完美无瑕,内心却疲惫不堪,一有空隙就要填满,忙得不可开交。她们的生活中很少有闲暇和乐趣,事情做好才能安心,做不好就会焦虑。她们的孩子也被束缚在满满当当的时间规划和严格的规则中。

这种妈妈也会抑制孩子的自发性,迫使孩子不择手段地挤出属于自己的时间。例如逃课、在补习班里做别的事情、锁上房门打着学习的幌子玩手机、坐在书桌前心却飞到九霄云外。即使身体被束缚住,思想也要自由飞翔,才能让他们稍微喘口气。即使妈妈让孩子集中注意力,不要想别的事情也没用,因为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其他想法,这是自发性,自发性是有生命的。不完美的妈妈是大智若愚的妈妈。如果生活被塞得满满的,美好的事物也无法进入。有空闲的生活才会有乐趣。

如果生活的框架过于严密,就不会有任何空隙。妈妈要适当地留出空隙,也要坦然地接受孩子留有空隙。要接受孩子的缺点、对孩子造成的杂乱“视而不见”、允许失误并享受错误。孩子的生活本就充满空隙,人生经验仍不足的孩子怎么会有严密的生活框架?明智的妈妈懂得享受孩子的空隙。

不完美的妈妈常常因为其他妈妈做事干脆利落而感到烦恼,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所知,也没什么本事,甚至会感到自责。好在不完美的妈妈由于天性使然,可以对这种焦虑一笑而过。其实,不完美的妈妈是很好的妈妈。心爱的孩子可以进入妈妈的空隙并填补它。在不完美的妈妈身边长大的孩子能够保留自发性,并且用这种自发性来填补自己的空隙,积极、健康地生活下去。

追求完美的妈妈应该刻意留出空隙。尽管长年累月的生活模式和天生的气质使她们不容易成为不完美的妈妈,但还是要尝试从小处着手,慢慢改变。妈妈只要留出1度的空隙,孩子的自由与自发性就能被拯救10度,甚至比10度更多。如何才能做出1度的改变?下面介绍一种简单的方法。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孩子某种并不过分的行为让你心情不好时,试着闭上一只眼睛。不是说说而已,要真的闭上一只眼睛,当作没看见。先闭上眼睛,让愤怒的情绪慢慢平息,再凝视自己的内心,想想此刻自己正处在怎样的情绪状态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静下心来思考一番,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其实是一种惯性情绪,缘于过去每次见到孩子做出相似行为你都会生气的习惯。

这种练习可以让孩子在过去被认为不好的行为变得顺眼许多,可以训练自己不用负面的心态看待孩子,也可以让妈妈的内心留出空隙。只要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妈妈就会变得不一样。

如果尚有余力,可以在闭上一只眼睛时简单地做个记录。慢慢地,你会明白自己到底对孩子的哪些地方不满意。

本我妈妈的特征

接下来谈谈本我妈妈。

本我在人类精神世界中负责追求本能和欲望。如果本我比较强势,超我会相对较弱。本我比较强势的妈妈是什么样的?这类妈妈一般比较自私,比起孩子,会优先考虑自己,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做事有些随心所欲。她们对孩子的责任感不是很强,觉得只要抚养孩子即可。有时也会为了自己的乐趣忽略孩子,但她们对那样的自己不以为意。她们性格比较情绪化,生气时会打骂孩子。由于超我较弱,这类妈妈很少会自我反省,认为孩子会自己长大,就算有问题,也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与她们无关。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妈妈被丈夫带来医院向我咨询。这位30岁的妈妈和自己的丈夫是“周末夫妻”,因为工作分居两地,只有周末等节假日才能相聚。两人育有一个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丈夫抱怨妻子一个月会有两三个晚上将孩子托付给娘家人,自己出去玩。

这位妈妈21岁时就懵懵懂懂地有了孩子,20多岁的花样年华都在育儿中度过。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后,她需要操心的事少了许多。身边未婚的朋友们还玩得很开心,她却被孩子束缚着,感觉很烦躁。偶然和朋友出去玩了一次后,唤醒了她昔日和朋友们玩乐的愉快记忆。她说,只要接到朋友的邀约,就克制不住自己,很想出去玩。虽然偶尔也会对孩子心生愧疚,但这种愧疚的程度并不深。她认为自己每天做饭给孩子吃、晚上陪孩子玩,之后再将孩子交给娘家人照看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而且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坏事,反而对丈夫的不理解感到不满。丈夫气得说不出话,想知道妻子究竟是不明事理还是精神出了问题。

这位妈妈是本我妈妈吗?为了出去玩,半夜将孩子托付给娘家人照看,确实有些像危险型妈妈。

本我妈妈也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等级的是动物水平的本我妈妈。沉迷游戏导致孩子活活饿死、将孩子打伤的妈妈就属于这一类。这种放任孩子不管或者虐待孩子的人枉为人母,此处不再讨论。

下一个等级是强势的本我妈妈。这类妈妈会履行母亲的基本职责,只是比起孩子,认为自己更重要,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类型。她们有些不负责任,一般不会自我反省。虽然承担着基本的养育责任,但更看重自己的人生享乐,对孩子的品格、成长漠不关心,也没有明确的育儿目标,只要孩子健康成长,不惹是生非就好。当孩子的幸福和妈妈的幸福发生冲突时,她们并不会苦恼,而是直接选择妈妈自己的幸福。因为比起孩子,这类妈妈更重视自己,所以不能被称为好妈妈,但只要不伤害孩子,也不能被认定为坏妈妈。

在强势的本我妈妈身边长大的孩子会是什么样?会因为妈妈疏于照顾而出问题吗?其实并不会这样。这类妈妈的孩子往往更能自力更生,即使在外挨骂受欺负,也会产生自我防御能力,让自己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因为这类妈妈不怎么照顾孩子,孩子反而会拥有独立生活的力量。

在强势的本我妈妈之下,还有本我较轻的妈妈。这类妈妈对孩子尽职尽责,重视孩子的人格和成长,有好好培养孩子的想法,但不会牺牲自己的人生乐趣。她们虽然会自我反省,但并不会深刻地思考。既能照顾好孩子又能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是她们的人生理念。当孩子的幸福和妈妈的幸福发生冲突时,她们会相当苦恼,有时会放弃自己的幸福,成全孩子,有时则会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的幸福。

本书中提到的本我妈妈,主要是指强势的本我妈妈。本我较轻的妈妈其实很常见,因此不必被贴上“本我妈妈”的标签。拥有轻微的本我并不是什么坏事,反而对妈妈的心理健康有益。每个人都拥有超我和本我的倾向,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健康的自我。妈妈的自私心理很正常,也很健康。有时比起孩子,妈妈确实更应该照顾好自己。妈妈的内心需要轻微的本我,才不会失衡。

妈妈拥有轻微的本我,对孩子、对妈妈自己都有益。妈妈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过好自己的人生,不是很好吗?不要让孩子产生“妈妈是为我而活”的错觉,应该让孩子知道“妈妈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对孩子感到愧疚时,稍微感受一下这种心态,让它尽快消失就好。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或许有人会担心自己是否属于本我妈妈。不用担心,真正的本我妈妈不会阅读这类书籍,她们认为没有阅读的必要,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类书籍。即使读者中真的存在本我妈妈,也是心理健康的本我较轻的妈妈,而且属于超我妈妈的可能性更大,不如先怀疑自己是否属于强势的超我妈妈。

重要的是,成为超我妈妈或本我妈妈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形成的,是一种命运,是一种天生的气质,也是一种遗传的特性。通常,妈妈会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想悠闲自在地享受自己的生活时,超我就会跳出来训斥道:“作为妈妈,这样做行吗?”为了成为好妈妈而忍耐时,本我就会冒出来批评道:“你究竟为谁而活?你的人生也很重要!”大部分妈妈都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中。

想保留一些本我的妈妈,应该练习满足自己的欲望,不要因此陷于无谓的愧疚感。长期被禁锢在“妈妈”这一角色里,很容易“生病”。

一些职场妈妈也会苦恼自己是否属于本我妈妈,是否为了满足自己的人生而没有顾及孩子。其实,这种职场妈妈更接近超我妈妈。选择工作,代表重视自己的社会生活,存在想发挥社会作用的自我理想。这种自我理想正是超我的属性之一。另外,职场妈妈多半会有愧疚感,愧疚感也是超我的属性之一。因此,职场妈妈大多属于超我妈妈。

至于前面提到的那位爱出去玩的妈妈,她向丈夫承诺,以后一个月只出去玩一次。后来,我再也没见过那对夫妻,希望那位妈妈能够成为健康的、本我较轻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