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不“种”水稻吗?(1 / 1)

成长的形式是固定的

生物具有成长的力量。

成长的形式是固定的。

俗话说:“瓜秧不长茄子。”因为以前茄子是高级蔬菜,瓜类比较便宜,人们就用“便宜的瓜秧上长不出高级的茄子”来比喻平凡的父母生不出优秀的孩子。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的意思。

的确,瓜秧不管怎么努力,也不会长出茄子。

但这是坏事吗?

瓜秧上只要能长出好瓜就可以。按照种茄子的方法培养瓜秧,种不出好吃的瓜。瓜秧就要用种瓜的方式栽培才可以。

说到底,是谁提出了瓜类很廉价、茄子很高级这种说法?

随着种植技术的进步,现在茄子也卖得很便宜。瓜类的情况又如何呢?现在,瓜类中也存在相当昂贵的品种。评价本就是会因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的东西。

我们必须用合适的方式种植茄子和瓜类。分辨到底是什么作物的幼苗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

丑小鸭

《安徒生童话》中有一个关于“丑小鸭”的故事。

鸭妈妈孵出了一群小鸭子。小鸭子们身上长着嫩黄色的绒毛,可爱极了。在这群小鸭子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小鸭子,身上的羽毛是灰色的。大家都欺负这只看起来不一样的丑小鸭。

被欺负的丑小鸭度过了一个悲伤的冬天。然而,冬天过后,它褪去了灰色的羽毛,变成了美丽的天鹅。

即使是美丽得令人赞叹的天鹅,被鸭子抚养也会很痛苦。

只有将天鹅当作天鹅来养,它才能具备天鹅的魅力。

生物具有成长的力量,成长的形式是固定的。如果你要责备鸵鸟为什么不会飞,它会变成没用的鸟;如果能在水中游动的企鹅非要羡慕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它们只会感到悲伤、痛苦。

成长的形式是固定的。天鹅的孩子必须意识到自己将成为天鹅。探究成长的形式至关重要。

不“种”水稻

“种水稻”这个短语中的动词是“种”。

但是,前日本农业与自然研究所代表理事宇根丰曾指出,以前人们把这个行为称为“收谷”,而不是“种水稻”。因为水稻不是人类“种”出来的,而是自己长出来的。

水稻本身拥有生长的力量。它能在土壤中伸展根须,展开叶片沐浴阳光,长出稻穗,最终结出稻谷。

培育水稻的并不是人类,而是阳光、水和土壤。对以前的人来说,稻谷是大自然的馈赠。所以,水稻不是人们主动“种”出来的,而是被动收获的。随着肥料和农药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控制水稻的生长速度。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种水稻”这个说法。

但是,与以前相比,水稻的生长过程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水稻是自己“成长”的,不管人类能够如何控制水稻的生长速度,能做的事都是有限的。

以前人们能做的事情

不用“种水稻”这个说法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以前人们并不是完全不用“种”这个词。实际上,以前人们会使用“种田”这样的说法。

如果不耕田,水稻的根就无法在土壤中伸展。如果不灌溉田地,水稻就无法生长。如果不拔除杂草,就会妨碍水稻生长。

但是,是水稻自己生长的。培育水稻的是阳光、水和土壤,人类能做的只是帮助水稻健康生长。

以前,人们能意识到栽培的本质在于帮助植物创造适宜的环境。与之相比,“种水稻”这个说法多么大言不惭啊。

说起来,还有一个词叫作“育儿”。其实,孩子并不是被“养”大的,而是自己长大的。也许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孩子创造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