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上册)
解析
从很远的地方看,高山仍然色彩鲜艳;人走到近处,却只见到水而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百花依旧争奇斗艳;有人过来,鸟儿却丝毫没有被惊动飞走。
全诗读起来似乎处处都违反自然规律,殊不知,这正写出了画的特点。自然界的山离远了看就会变得模糊不清、若隐若现,而画中的山丝毫没有这种弊端,依然轮廓清晰。自然界的水离得稍微近些就会听到流水的声音,而画中的水恰恰没有这个特性,再大的水也都是安静的画面。随着春天的离去,自然界一部分盛开的花朵就要开始凋谢,而画上的花不管什么时候都会保持盛开的姿态。自然界的鸟在有人出现的时候就会受惊高飞,而画中的鸟却丝毫不受影响,一直保持着静止不动。
这首题画诗从远到近,从色到声,观察得很细致,不仅写出了画的特性,还显得真实自然,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解析
此诗为杜牧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三首》的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杜牧经过华清宫,想到当年唐明皇宠幸杨贵妃的历史,再联想到现实中的政治黑暗,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来借史喻今。
首句既是写景,又一语双关,既指自己在长安回首遥望华清宫所见的一片宛如锦绣的建筑,又指大唐盛世过于雄壮奢华的华清宫的亭台楼阁。后面三句都是对历史的回顾。随着“山顶千门”的依次打开,唐明皇和杨贵妃当年奢靡的过往也被“打开”了。如果说第一句是远镜头,那么第二句就是近镜头。“千门”用夸张的手法写华清宫宫门之多、宫殿之大和戒备之森严,而由千门紧闭到层层打开的变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后两句承接上一句,写宫门早早地打开不是为了传递军情,而是为了不耽误给贵妃运送新鲜的荔枝,好博红颜一笑。一骑红尘”体现出荔枝的远道而来。
整首诗写得很含蓄,没有明指唐明皇的荒**奢靡,也没有明写杨贵妃的恃宠而骄,而是用“次第开”“一骑红尘”和“妃子笑”等词语来暗示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源所在,让讽刺意味更加浓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a,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b。
谁道人生无再少c?门前流水尚能西d!休将白发唱黄鸡e。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注释
a浸:浸润。b萧萧:雨声。c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d尚:还。e休:不要。唱黄鸡:典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慨叹时光流逝人易老。
解析
山下短短的兰芽浸润在小溪中,松树林间的沙路干净无垢,傍晚的潇潇细雨中传来布谷鸟的叫声。
谁说人生无法重回年少?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呢!不要等到满头白发时再感叹时光易逝。
这首词是词人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表达了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乐观积极的精神。上阕写景,描绘了暮春时节兰溪清幽的雨后美景。“兰芽”点明时间为暮春,“沙路无泥”写出了环境的清爽干净。“暮雨”和“子规啼”由静转动,反衬出环境的静,共同构成一幅幽静清新的山水画。下阕抒怀,阐释人生道理:要对生活充满希望,也要珍惜时光。这是词人自勉,也是借以勉人。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a?眉眼盈盈处b。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注释
a那边:哪边,哪里。那,同“哪”。b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解析
水就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就像美人蹙起的眉毛。想要问问行人要去哪里,行人说要去那山水交汇的地方。
才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离开。你要是在江南正遇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上阕开篇把山和水比喻成美人的眼波和眉毛,与平时所说的“眉如远山”“目如秋水”的比喻相反,显得奇特和新颖。后两句设问,引出友人即将远行,也点出前两句是词人对远方景色的想象。下阕两个“归”字说明友人是要回家,所以词人并没有悲伤和愁苦的情绪,而是充满了憧憬和喜悦。词人把春天的归去和友人的归去融合在一起,赋予了“春归”积极美好的意义。最后两句是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一语双关,既是希望友人和春天同在,又是祝福友人和家人团聚,联想奇特,让人叫绝。
作者小传
王观(约1035年—约1100年),字通叟,号逐客,泰州如皋(现江苏如皋)人。北宋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
白头吟
[汉]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a,皎若云间月b。闻君有两意c,故来相决绝d。今日斗酒会e,明旦沟水头f。躞蹀御沟上g,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h,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嫋嫋i,鱼尾何簁簁j。男儿重意气k,何用钱刀为l!
注释
a皑:洁白。b皎:洁白。c两意:移情别恋。d决绝:断绝关系。e斗:盛酒的酒器。f明旦:明日。g躞(xiè)蹀(dié):小步行走的样子。御沟:指围绕宫墙或流经御苑的沟渠。h凄凄:悲伤哀痛的样子。i嫋(niǎo)嫋:嫋,同“袅”,细长娇柔。j簁(shāi)簁:跳跃的样子。k意气:情义。l钱刀:钱币。为: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解析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有人认为是才女卓文君写给丈夫司马相如的。相传,卓文君十七岁守寡,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向她表情意。由于卓文君父亲卓王孙的反对,两个人私奔到了司马相如的家乡。卓王孙迫于压力,答应了两人的婚事,并赠予财物。后来,司马相如发迹,有了纳妾的想法,卓文君便写了这首诗,表达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决绝。司马相如读后,便放弃了纳妾的想法,两人和好如初。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头到“沟水东西流”叙述了女子与男子决绝的原因和过程。女子认为,爱情就应该像山上的雪和云间的月一样洁白无瑕,既然男子有了二心,那么就要断绝和他的关系。“有两意”跟前面的“山上雪”“云间月”形成鲜明的对比,充满了对负心人的谴责。“今日”和“明旦”是为了诗歌表述生动而写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今天和明天。“凄凄复凄凄”到结尾是第二部分,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念。一般女子在出嫁的时候都会哭哭啼啼,诗人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如果能够嫁给自己的心上人,一直到白头,那是最幸福不过的了。这就像是用鱼竿钓鱼,鱼竿柔软,鱼儿活跃。古代诗歌中经常用钓鱼来比喻男女之间求偶,两情欢洽。“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这句话从男子的角度来说,意思是假如真的怀有深重的情义,又何必炫耀金钱,靠它来吸引异性;从女子的角度来说,意思是择偶千万不能把金钱当作首要条件,男人的情意如何才是最重要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成了形容坚贞爱情的千古名句。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a,芙蓉向脸两边开b。乱入池中看不见c,闻歌始觉有人来d。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上册)
注释
a罗裙:指古代女子的裙子,一般用丝织成。一色裁:用同一种颜色的布料裁剪。b芙蓉:指荷花。c乱入:混入。d闻:听到。
解析
少女的裙子就像荷叶一样绿,脸庞就像荷花一样红。采莲女进入荷塘深处,让人分不清她在哪里,听到歌声才知道有人来采莲了。
《采莲曲》是乐府旧题,内容大多描写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采莲女的劳动场景,以及她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等。唐代有很多诗人都写过这类题材。
这首诗虽然是描写采莲少女,但是诗人并没有采取正面描写,而是用荷来作为参照物。前两句把女子与荷花相提并论,赞美女子就像荷花的化身。后两句更是让少女与荷花融为一体,尽显诗情画意。整首诗采用了衬托、比喻等手法,描写的画面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赠去婢
[唐]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解析
首句写婢女有很多追求者。“公子王孙”指代贵族或富家子,“逐”字是竞相追逐的意思,可见追求者之多,也从侧面衬托了婢女的美貌。第二句化用了西晋富豪石崇和爱妾绿珠的典故。绿珠貌美,石崇巨富,引起权臣孙秀的嫉恨。孙秀利用权势逼迫石崇让出绿珠,石崇不同意,以致被害死,绿珠也跳楼殉情了。在这首诗里,崔郊以“绿珠”代指美貌的婢女。“垂泪”说明婢女虽然被追求,但是内心痛苦。后两句中,“侯门”本指王侯之家,在这里引申为权豪富贵之家。“深似海”是指“侯门一入”,两人之间产生的隔阂无法逾越。“萧郎”原是对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称呼,后泛指被女子爱恋的情郎,此处指诗人自己。
本诗紧扣“赠去婢”的主题,表达了失去爱人的哀怨之情,同时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上升到了社会层面。全诗寓意深刻,含而不露,怨而不怒。
作者小传
崔郊,生卒年不详,唐朝元和年间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