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解析

春天的京城里到处都是飞扬的柳花,寒食节的东风把宫柳吹得倾斜。黄昏从宫里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飘散进达官显贵之家。

寒食节是古代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在唐朝,寒食节要家家禁火,只有皇宫可以例外。这时,皇帝就可以给亲近的贵族和大臣赏赐新火,以表示恩宠。

首句是写景名句,描写整个长安城到了春天,处处飞柳花,一句话就把盎然的春意写得细致到位。第二句中,“御柳”是宫门前的柳树,唐朝时讲究在寒食这天折柳枝插在宫门口,清明的时候由皇帝赐给大臣。后两句写黄昏时分,宫里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飘飘,散进达官显贵之家。这两句描写与前面的大不相同,显示出一种烟火气息,也可以看出贵族生活安逸奢华。

整首诗写得轻灵、飘逸,一派承平景象,很得当政者的赏识,一时间被广为传诵。

?

作者小传

韩翃(hónɡ),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因《寒食》一诗受到皇帝的赏识,官至中书舍人。诗多送别唱和之作,写景别致,笔法轻巧,被广为传诵。

语文小课堂

传说韩翃年轻时就很有才华和名气,但是一直不得志,到了晚年还只是一个小官,被人瞧不起。有一天半夜,他突然接到消息,说被皇帝提拔了。韩翃不敢相信,以为说的是另一位跟他重名的人。来传消息的人告诉他,皇帝说选的是写了《寒食》这首诗的人,并问韩翃是不是他,韩翃这才喜出望外。

山 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解析

这首小诗描写了初冬时节山中的景色,境界空灵静谧,读来有禅韵,给人一种清新、宁静之感。

首句写山涧中流出来的溪水,具有动态美,与后面“山路”的静态形成对应,一个是清澈、蜿蜒的细流,一个是苍翠满路、幽静的山间小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第二句写山中的红叶。冬天来了,经霜后开得更绚烂的红叶也变得稀稀落落的了。但是,这里的红叶稀少并没有让人觉得荒凉和萧瑟,反而与前一句的“白石”形成颜色上的对比,富有美感;放在后面描写满山青翠的画面里,又尤其抓人眼球。后两句改从整体来写景色。山路上本来没有下雨,行走其中,却被雾气落在满山翠柏上化成的露水打湿了衣服。虽然到了冬季,山上的苍松翠柏却依然保持着绿色。“空翠”给人一种无处不在又捉摸不定的感觉,禅意十足。“湿”这个字既可以理解为身上的衣服被淋湿,也可以引申为心灵上受到的洗礼和滋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a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b。??谁见幽人独往来c,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d。??拣尽寒枝不肯栖e,寂寞沙洲冷。

注释

a定慧院:在今湖北黄冈东南。b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深夜壶水渐少,很难听到滴漏的声音了,所以说“漏断”。c幽人:幽居之人,与下句的“孤鸿”都是词人自指。d省(xǐng):知晓。e拣:选择。

解析

这首词是苏轼刚被贬官黄州,寄居在定慧院时所写的。词人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人与鸿凝为一体。词人虽然因为被贬,心中凄凉,却没有只是顾影自怜,而是在感慨一番之后,展现出他志趣的高洁,其中隐含的坚强和不屈之情令人振奋。

上阕写词人独居定慧院的寂寞和冷清。开始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月夜图:一弯残月高高地挂在枝叶凋零的梧桐树梢上,漏壶已尽,夜已深沉,悄无人声,万籁俱寂。其中,“缺”“疏”“静”是点睛之笔,渲染了脱俗出尘的境界。后面两句寥寥几字,就把一个独来独往的“幽人”形象描绘出来了:谁能看见那幽居之人在清冷的月光下独自徘徊呢?那孑然的身影在夜色中时隐时现,就像一只失群的孤雁。实际上,词人就是那位“幽人”,“孤鸿”这一比喻更是把他的孤独、寂寥、失意渲染得很彻底,也让意境更加幽深。

下阕承接上文,写孤鸿遭遇不幸,惊恐不已,却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屈居于寂寞荒凉的沙洲。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描写孤鸿高洁不屈的气节,表达了词人虽屡次被贬谪,处境凄凉,却仍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惊起却回头”是一语双关,既可以说是孤鸿在深夜被惊起而恐惧地回头张望,也可以说是词人在被构陷后如惊弓之鸟一样来到黄州。“有恨无人省”既可以理解为孤鸿因为被无故惊扰,心怀怨恨,却无人知晓,也可以理解为“幽人”心怀幽怨,慨叹自来黄州后的失意。“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整首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句,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来描写孤鸿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a,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b,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c,提携玉龙为君死d。

注释

a角:军中号角,用兽角制成。b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荆轲刺秦王之前与好友分别的地方。c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d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解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是描写战争场面。

本诗主要展现了三个场景。前两句是第一个场景,表面写景,实际写事。敌人兵临城下,如同黑云压下来,整座城仿佛要被压垮。守城的将士们身穿盔甲,严阵以待,盔甲迎着从云缝中射下来的日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黑云压城”与“甲光向日”本来是矛盾的,“黑云”的运用具有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显示出形势的危急。“甲光”是为了突显战士作战英勇,信念坚定。从心理感受的角度来理解,矛盾的偏偏显得合理了,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三四句是第二个场景,描写战争的规模与战斗的激烈。号角声响彻秋日的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角声”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声音,让画面开始流动起来。战斗从黄昏持续到黑夜,血色的变化显示出战争的激烈和残酷。五、六句是第三个场景,写驰援的部队在夜晚行军,到达战场后就投入战斗,但由于秋霜太重,连战鼓都敲不出声来。“半卷红旗”是为了不打草惊蛇,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易水”化用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典故,暗含悲壮的意味。“声不起”渲染了战斗的苍凉凝重。诗人在结尾并没有交代战争的结果,而是抒发了战士为国尽忠、誓死杀敌的心声。这种留白暗示了战争的惨烈,也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全诗选取了浓艳的色彩,如黑色与金色、胭脂色与紫色,以及玉色。这些颜色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呈现出瑰丽之感,突出了画面感,也让诗的意境变得更加鲜明。

语文小课堂

燕国的太子丹为了阻挡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遍寻天下,想找到一个有本领的勇士去刺杀秦始皇。后来,燕国的处士田光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太子丹把荆轲当作上宾一样款待。为了报答太子丹,荆轲接下了刺秦王的任务。大家在易水送别荆轲,荆轲知道自己这一去不可能活着回来,就慷慨悲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头也不回地出发了。果然,荆轲刺秦王失败,最后死在了秦国。易水从此天下闻名。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a,夜半钟声到客船。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上册)

注释

a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据说唐代著名僧人寒山曾在这里居住,因而得名。

解析

月落鸦啼,秋霜满江满天。面对江枫和渔火,我忧愁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已寂静无声,半夜时分,只有钟声飘到我的船边。

这首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分别写了落月、栖鸦、江水、枫树、渔舟、灯火、寺庙、客船等八个景物,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的图画。

第一句是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天色已晚,月亮落下,乌鸦啼叫,昏暗的天空和迷蒙的江面构成了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诗人感觉天地茫茫,到处都被寒霜笼罩着。其中,“月落”是所见,“乌啼”是所闻,“霜满天”是所感,为下文写诗人心中无尽的哀愁做铺垫。第二句直写哀愁。阴森的枫树影与渔船上摇曳的渔火遥遥呼应,更显出夜的寂静和人的凄凉。所以,诗人躺在停靠在枫桥下的船上,对着岸上的景色,久久难以入眠。后两句中,从寒山寺传来的一阵阵幽远而洪亮的钟声打破了前面营造的寂静氛围,让静止的画面一下子动了起来。钟声的悠远与诗人的愁绪遥相应和,萦绕于江天之间,盘旋不去,更突出了诗人的愁绪之重、之深。

虽然“愁”字只出现过一次,但全诗其实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整首诗远近分明,层次有序,把形象、色彩、声音融于一体,意境清远,情味隽永。

作者小传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年)考中进士,一开始做文官,后来投笔从戎。他的诗多写登临和旅途见闻,诗风清远爽朗,不注重雕琢。

语文小课堂

这首诗是羁旅诗的经典,不仅被中国历代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入,还曾经入选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寒山寺也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成为游览和观光的胜地。寒山寺的佛像雕塑独具特色,碑刻艺术也天下闻名。碑廊的诗碑上刻的都是历史名人的作品,比如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而最有名的就是晚清俞樾书写的张继诗碑。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a,江上秋风动客情b。知有儿童挑促织c,夜深篱落一灯明。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三年级上册)

注释

a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b客情: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c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促织:蟋蟀,蛐蛐。

解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寒意,漂泊在外的游子被江上的秋风勾起了思乡之情。夜深了,遥遥望见远处的篱笆下燃着一盏灯,一定是儿童在兴致勃勃地逗弄蟋蟀吧!

前两句写景,借景抒情,以景入情。秋风、秋叶、秋声、秋江,风萧萧,叶飘零,江水寒,烘托出萧瑟凄凉的气氛,也衬托出游子漂泊在外的孤单寂寞。后两句有光有影,有动有静,有实有虚,渲染出温馨静谧的画面,体现出孤独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游子浪迹天涯的孤寂和思念家乡之情更加强烈,构思非常巧妙。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a,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b,青鸟殷勤为探看c。

注释

a晓镜:早晨起床照镜子。云鬓:形容女子的秀发如云一样。b蓬山:蓬莱山,这里指思念的人所在的地方。c青鸟:传说中的一种神鸟,是西王母的使者。

解析

相见不容易,离别更难,东风无力地吹拂,百花都已凋零衰败。我的情就像春蚕吐丝一样一直吐到死,像蜡烛流泪一样一直流到燃成灰。早上起床照镜子,发现忧虑使人双鬓变白;半夜独吟,也会觉得月光凉寒。从这里去蓬莱山没有多远的路,我嘱托青鸟为我前去探听。

这首诗写出了与恋人离别后相思欲绝、决心至死不渝的缠绵之态,也有很多人觉得其中寄托着诗人自己的境遇和理想,他希望自己能得到上位者的赏识,从而有一展抱负的机会。

首联两个“难”字连用,既体现出难以相见的痛苦,显得分外深沉、缠绵动人,也使语言摇曳多姿。第二句转写窗外的景色,分别之时是在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的暮春时节,这既是自然环境,也是主人公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将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无力”二字既是写春风,也指人对于分离的无能为力。颔联以春蚕、蜡烛做比喻,表明对情感的坚贞执着、至死不渝。“丝”与“思”谐音双关,深情至此,缠绵沉痛至此,当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颈联从心理活动描写转为行为描写,早起对镜梳妆,感伤于年华易逝、容颜憔悴,猜想对方也应该会在深夜苦吟感伤。尾联把重逢的希望寄托在仙山的青鸟身上,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所有有情人的祝愿。

语文小课堂

青鸟在《山海经》中是有着三只脚的神鸟,也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使者。传说西王母在驾临之前,都会先派青鸟来报信。在神话故事中,青鸟是凤凰的前身,是具有神性的吉祥神兽。后来,人们把它视为传递幸福佳音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