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a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b,秋尽江南草未凋c。二十四桥明月夜d,玉人何处教吹箫e。

注释

a韩绰:杜牧的同僚。b迢迢:形容水流悠长。c草未凋:一作“草木凋”。d二十四桥:扬州地名,相传古时有二十四美人在这里吹箫,因而得名。e玉人:此处指资质聪慧、神采俊秀的友人。

解析

诗歌首句写了扬州的遥远:青山层层叠叠,在缥缈的雾气间若隐若现;河水悠悠长长,没有尽头。其中,“隐隐”和“迢迢”两个叠词的运用,把扬州山水的柔媚和风情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二句是诗人的遥想,虽已是深秋,但扬州应该依然芳草碧绿,一片生机盎然。紧接着,诗人想到了扬州的好友韩绰,忍不住笑问道:“伴着这样的良辰美景,现在的你会在何处教歌伎们吹箫作乐呢?”“二十四桥”是扬州胜景,在这里饮酒赏月,听玉人吹箫,是多么惬意啊!

本诗通过遥想和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扬州美景的怀念和对好友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诗人此时孤独寂寞的状态。

语文小课堂

二十四桥是扬州瘦西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这座桥是单孔拱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有24根,台阶有24级,采用汉白玉作为栏杆,像玉带一样飘逸。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载:“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a。得相能开国,生儿不像贤b。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释

a五铢钱:汉武帝刘彻时期发行五铢钱,王莽篡汉后废除,光武帝刘秀时期又恢复。此处用五铢钱指代匡复汉室的大业。b儿:指刘禅。

解析

诗人在夔州任刺史时曾经游览刘备的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蜀先主”就是刘备。

诗的开篇概括叙述了刘备的事迹,“天下英雄”一词指的就是刘备,运用了《三国志》中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千秋尚凛然”写出了英雄的气势和神态,意思是说,即使很多年过去了,人们看到刘备的塑像时也会肃然起敬。“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化用了两个典故。“三足鼎”指当时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五铢钱”则是用五铢钱从西汉到东汉的兴衰,来指代汉室的盛衰,说明刘备有匡复汉室的抱负。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指出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建立蜀国,可惜他的儿子刘禅却不能继承父业,反而让国家灭亡,自己也被俘虏了。最后两句也是用典: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原来属于蜀国的歌舞伎也被迁往魏宫表演。蜀国的旧臣都很感伤,刘禅却像以前一样开心,甚至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

诗人通过对比刘备的功绩和刘禅的无能,一褒一贬,一扬一抑,说明了盛衰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借古讽今,抒发古今兴亡之叹。

语文小课堂

史书《三国志》记载,曹操猜疑刘备也有争夺天下的野心,只是因为实力不够才故意示弱。一天,曹操请刘备喝用青梅煮的酒,然后把天下的英雄豪杰评价了一番,最后总结道:“现在能称得上是英雄的,只有你和我两个人!”一句话把刘备吓得大惊失色,筷子都掉到了地上。刘备以为曹操看穿了自己,好在当时正好打了个雷,刘备赶忙掩饰说,自己是被雷声吓得掉了筷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a,五十弦翻塞外声b,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c,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d,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a麾下:军旗下面,指部下。b五十弦:原指瑟,这里泛指乐器。c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d天下事: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解析

从“醉里”“梦回”可以看出,这首词所描绘的场面都是词人喝醉后的想象。

上阕写秋天沙场点兵的盛大场面。军营的号角声响亮,把烤牛肉分给将士们吃,还用乐器奏起了边塞的曲子。秋天在战场上阅兵,真是豪壮无比。“五十弦”对“八百里”,对仗十分工整。

下阕写激烈的战斗场面:战马跑得像的卢一样快,弓弦的声音就像霹雳一样响。两句对“马”和“弓”的描写充满了动感,呈现出了万马齐嘶、将士奋勇杀敌的壮阔场面。而将士们为何要如此拼命呢?当然是为了替君王完成驱逐敌人、恢复山河的大业,赢得千古传颂的美名。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突然转入现实,前面所有的“梦”都化为了泡影,词人到老都没能实现理想,让人读来感到辛酸。

上、下两阕的六字句采用了平仄互对的方法,把舒缓和跳跃的音节结合在了一起。上、下阕的最后一句分别描写了理想和现实中的自己,雄壮与悲凉、梦境与真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冲击。

秋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a春朝:初春,这里指春天。

解析

“悲秋”自古以来是文人常用的题材,多数人一提到秋天就有一种悲凉萧瑟之感,而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虽然也写秋,却写得开阔积极,催人奋进。其实,当时的刘禹锡正处于被贬官的时候,仕途上不得志,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反而让他更积极向上,这是很难得的。

首句写出了千古文人的悲秋情结。但在诗人看来,秋高气爽的天气远远胜过了春天。原因就在于,晴空之上,一只仙鹤推开云层冲天而上,就把诗人的豪情引到了云霄。后两句瞬间让节奏变得明朗高亢,“排”字也给诗增添了活力。诗人表面写鹤,实际上是用鹤来比喻自己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要振翅高飞。

全诗意境壮阔、壮美,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诗人通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a,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b,莲动下渔舟c。随意春芳歇d,王孙自可留。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上册)

注释

a空山:空旷、空寂的山。新:刚刚。b竹喧:竹林里欢声笑语的,很热闹。喧,喧闹,指洗衣女的欢笑声。浣(huàn):洗衣服。c莲动:溪水中莲叶摇动。d随意:任凭,随便。春芳歇:春天的花都谢了。

解析

空寂的山里,因为刚刚下过雨,空气很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凉爽。明月光照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流过石头。竹林间突然热闹起来,原来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溪水中的莲叶在摆动,原来是有渔舟穿行。任凭春天的花朵凋谢,避世的王孙啊,这秋色值得你留下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山中世界,展现了秋雨后、傍晚时山中的美丽风光,刻画了淳朴勤劳的村民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美融合,意境纯美。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a,门泊东吴万里船b。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下册)

注释

a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多年不化的积雪。b泊:停泊。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万里船:从遥远的地方行来的船。

解析

这首诗描写的四个景色都是独立的,合在一起却能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第一个景色:万物复苏,柳树催发出新芽,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柳枝上啼叫欢唱。鸟是黄色的,柳是绿色的,“黄”和“绿”相衬托,色彩鲜明,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感觉。黄鹂的叫声让静景中有了动感,更显得生机勃勃,让人仿佛能听到清脆悦耳的鸟鸣声。第二个景色:碧空万里,白鹭排成一行,直冲天际。“白鹭”和“青天”也形成了颜色上的映衬,同时,空间上由下而上,由近而远,变得开阔。第三个景色:从窗口看去,可以看见西岭山上多年不化的积雪。山上的雪只有在晴天才能看见,暗示天气很好。一个“含”字,让所见的景色就像是被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一样,可见景色之美。第四个景色:从门里向外看,可以看到从东吴远道而来的船只。先前战乱使交通不便,现在既然有了从东吴而来的船,说明交通已经恢复,不禁让人喜悦,同时也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绪。

全诗色调欢快明亮,语言通俗自然,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也暗含着淡淡的乡愁,十分感人。

语文小课堂

对仗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技巧,它是指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按字音的平仄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相互映衬。对仗可以使诗词在形式上显得整齐、匀称,也会让语句更具韵味,增强词语的表现力。大多数格律诗中都有对仗的诗句,这首诗的三四句就是一组经典的对仗。“窗”和“门”相对;“西岭”和“东吴”相对,“西”和“东”也相对;“千秋雪”和“万里船”相对,“千”和“万”也相对。这样,物与物、地点与地点、方位与方位、时间与空间、数字与数字就都形成了对仗,既整齐又巧妙。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解析

少年时不知道愁的滋味,爱登高楼。爱登高楼,为了新作一首词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口。想说却说不出口,最后只能说道:“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免职后闲居带湖时所写的,通过少年时期和如今心境的对比,来抒发自己的满腹忧愁。上阕回顾少年时期。那时因为年纪小,经历得少,所以无忧无虑,只喜欢登高望远。为了写出一些有深度的词,只好无病呻吟,强说忧愁。少年时的辛弃疾满怀壮志,精力充沛,乐观自信,一心想要收复失地,报效国家。词里的纯真少年正是他当年的写照。下阕述说如今的心境。如今终于领略了愁苦的滋味,想说却又说不出来了,最后只能说一句:“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辛弃疾的抗金主张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官职也一降再降,被起用后又被革职,起起伏伏的一生让他尝尽了愁苦的滋味。现在人已经老去,报国的理想离自己越来越远,眼看着不能实现了,他不由得满腔悲愤。可是又能向谁诉说呢?到最后也只能压在心头,说一句“天凉好个秋!”。“凉”字和“秋”字都暗含着凄凉和冷清之感,也加深了愁苦的程度。

全词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和中间的变化过程,看似平白易懂,实际上意味深长,满含着词人知音难觅、无人赏识的悲凉和无奈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