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1 / 1)

喜 赦

[唐]沈佺期

去岁投荒客a,今春肆眚归b。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c。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d。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

注释

a投荒:指诗人曾经被流放。b肆眚(sì shěng):宽赦有罪的人。c盆举:举盆。d青衣:指通知赦免的官吏。

解析

诗人沈佺期受到张易之兄弟的牵连,被流放到现在的广西,第二年春天的时候遇到大赦,就写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第一句点明自己在去年被流放。“客”是诗人自指,“投荒”指被流放到荒远之地。第二句写遇到大赦的时间。首联的叙事中掺杂着悲喜交加的情感。颔联直抒胸臆,表明世间仍有公正存在,自己得到平反是应该的。第三句指法律得到通行,让幽暗的深谷都能感到温暖。第四句是说举起盆来承接天上的雨露,却迎来了太阳的光辉,获得了光明。这一联中,诗人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遇赦时的兴奋之情。颈联写出了诗人复杂的心情。喜气代替了被冤屈的郁闷,穿青衣的人向穿白衣的自己报喜。虽然遇赦让人欣喜,但是诗人心中还是有怨气:小吏向读书人报喜,却不是恭喜他金榜题名,让人心中感到悲凉。尾联化用了典故,古代传说合浦县有一种大树叶,乘坐着可以随风一夜飞到洛阳。这里表达了诗人想要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

作者小传

沈佺期(约656年—约715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擅长写五言律诗,与宋之问一样是当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并称“沈宋”。作品多为应制诗,延续宫体诗风,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的创作经验,重视对仗和音律,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a,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b,白发谁家翁媪c?

大儿锄豆溪东d,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e,溪头卧剥莲蓬f。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

注释

a茅檐:茅屋的屋檐。b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相互逗趣、取乐。c翁媪(ǎo):老翁和老妇。d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e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f卧:趴。

解析

茅屋的屋檐低矮窄小,小溪边长满了青绿的小草。突然有人用吴地的方言相互逗乐,让人感到很亲切。那是谁家头发花白的老头儿和老太太?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可爱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他正趴在溪边草丛中,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在这首词中,词人描写了一户农村人家五口人的生活,展现了村居生活的闲适和温馨。上阕描写了乡间的美好风光。“青青草”说明是春天,“茅檐低小”说明这家人生活清贫,“吴音”说明地点在东吴一带。下阕描写了三个儿子的忙碌,各有各的特色,让村居生活显得活泼有趣。

词人通过描写人物不同的特征,展现出农人的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语文小课堂

辛弃疾是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我们所熟悉的辛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南归以后,辛弃疾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长期不得任用。闲居期间,他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如《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a,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b?江湖秋水多c。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d,投诗赠汨罗e。

注释

a天末:天边。b鸿雁:指书信。c秋水多:指路途上艰难险阻很多。d冤魂:指死去的屈原。e汨罗:汨罗江,是屈原投江的地方,在今湖南湘阴。

解析

这一年,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夜郎,杜甫写下这首诗来表达想念之情。诗人想象李白经过汨罗江时的情形,并用屈原来比喻李白受到了不白之冤,表达了对李白的真挚感情。前四句写自己因为凉风的降临而产生了对远在天边的好友的思念之情,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看到秋雁南归,诗人联想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好友的消息,担心对方这次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坎坷。“天末”暗指好友李白被流放,展现出一种流落天涯的飘零之感。“意如何”像是不经意的寒暄,想说的话不知从何说起,便用最朴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关切。五六句感叹好友的不幸遭遇:文采出众的人总是命途多舛,鬼怪都喜欢人有过错。最后两句说道,应该写一首诗,把它投到汨罗江中,送给屈原。这是指李白蒙受谗冤,几乎与被谗放逐、自沉汨罗江的屈原同病相怜。

语文小课堂

杜甫认识李白的时候已经三十二岁了。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却早早地就写出很多优秀的诗篇,名扬天下了。杜甫非常欣赏和仰慕李白,可以算得上是李白的一个粉丝了。在与李白交往的过程中,杜甫写下了很多记录他们之间友情的诗,在李白死后也多次写诗怀念他。

鹧鸪天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a,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b,梦断偏宜瑞脑香c。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d。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

a寒日:晚秋早晨的太阳温度很低,人们感觉不到太阳光的温暖,所以词人称这时的太阳为寒日。琐窗:雕刻着连锁形图案的窗棂。b团茶:茶饼。c瑞脑:一种香料。d仲宣:仲宣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表字。怀远:抒发怀念故乡的感情。

解析

这是一首怀念故乡的词,是李清照晚年暂住越中时所写的,其中写景、叙事、怀古并用,抒发了浓浓的乡愁。上阕开头两句写秋天的景色,太阳清冷暗淡,梧桐染霜,一片凄冷萧条。后两句没有直接写愁,而是通过解酒的苦茶来暗指借酒浇愁,通过梦醒后闻到瑞脑香来以乐写哀。下阕化用典故,在秋天结束、白天还是很漫长的时候,王粲写下《登楼赋》来思乡怀远,只能让人备感凄凉,还不如对着杯中的美酒喝到大醉,不要辜负东篱金黄色的**。词人用王粲思乡却无法回去来自比,后面安慰自己的话是故作轻松,还是暗藏着无限的悲愁。

语文小课堂

用典是诗词创作常用的一种技巧,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词句、历史典故等来表达见解。通过用典可以借古论今、表明心迹、引发思考,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古代诗人和词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词中,常常用典。比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用了陈后主《玉树**》之典,“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了廉颇“一饭三遗矢”的典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a,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b。白日放歌须纵酒c,青春作伴好还乡d。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注释

a剑外:剑门关以南,此处指诗人所在的蜀地。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安史之乱叛军盘踞的地方。b漫卷:胡乱卷起。c放歌:高声歌唱。d青春:指春光明媚的时候。

解析

剑南忽然传来蓟北光复的消息,我刚听到的时候,激动得不禁眼泪打湿了衣裳。再看看妻子和孩子,他们哪里还有忧愁?我胡乱地收起书卷,欢喜得接近疯狂。春光明媚的时候要高声歌唱,要痛快地喝酒,有明媚的春光做伴,正好可以回家乡。尽快经过巴峡,再穿过巫峡,就能从襄阳直奔洛阳了。

这首诗是诗人听到官军在洛阳攻破安史叛军、收复河南的消息后写下的,一气呵成,真情流露,被称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首联的“忽传”写消息来得突然,是个惊喜。“涕泪”可见诗人喜极而泣。颔联的“却看”和“愁何在”写喜消除了愁,看到了回家乡的希望。胡乱地卷起诗书,可以看出诗人已经高兴得忘形。颈联的“放歌”和“纵酒”都是前面“喜欲狂”的结果,尾联的“即从”“便下”可见诗人对归乡的急切之情,连怎么走都规划好了。

语文小课堂

古代人一般都结婚很早,但大诗人杜甫是个例外,他结婚的时候都已经三十岁了,娶的是当朝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婚后两人的感情十分融洽,在生活艰难的时候更是互相扶持,共渡难关。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杜甫是“古今一代情圣”。杜甫一生写诗无数,很多诗句都和杨氏有关。

长相思·雨

[宋]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解析

上阕主要写雨。开篇“一声声,一更更”形容雨声,连用两个叠字,描绘出雨的断断续续,形象生动。屋里的人点着一盏孤灯,隔着窗户听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雨的声音之所以这样清晰,是因为夜深人静而词人睡不着,“芭蕉”让雨声更响亮。最后一句直接写出人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下阕写人,两个“难”字突出心情的愁苦。词人怪雨无情,不顾他不喜欢听的心情,只管在空空的台阶上一点一点滴到天明。“滴到明”暗示词人一夜无眠。

这首词题目是“雨”,词中却没有一个“雨”字,而处处都有雨的存在。词人把雨声与听雨人的愁完美融合,显出了高超的功力,连续重复的用字也让词句更富有音乐上的美感。

作者小传

万俟咏,生卒年不详,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在哲宗元祐时期就已经因为诗赋而闻名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