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1 / 1)

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a,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a芒鞋:草鞋。

解析

与其去听穿林打叶的雨滴声,不如一边吟诗唱歌,一边慢慢地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骑马轻松愉快多了,有什么好怕的?穿一身蓑衣,就能够在风雨中行走一生。

春天带着寒意的风吹醒了我的酒意,感觉有点冷,山头的夕阳却对我殷勤相迎。回头看看刚经历的风雨坎坷,我信步归去,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一天,他在郊外遇雨,没有雨具,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感到失意,而是写了这首词展示他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上阕展现出词人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仍然心态平和,随遇而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词人由遇到的风雨联想到自己所遭遇的坎坷,表达出不畏风雨、笑傲人生的态度。下阕写雨过天晴以后,与上阕形成对照,抒写人生哲理:不管是遭遇风雨还是晴天,都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a,能开二月花b。过江千尺浪c,入竹万竿斜d。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上册)

注释

a解落:吹落,吹散。三秋:秋天有三个月,或者指农历九月。b开:使之开。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c过:经过。d斜:倾斜。

解析

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的鲜花。经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入竹林能吹斜万竿竹子。

这首诗通过写风所到之处不同景物呈现出来的不同现象,来写风的力量的强大。前两句写风对季节的影响,说它既能使万木凋零,又能使百花绽放,采用了对仗或对偶的手法,“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后两句写风造成的变化:经过江面,波浪滔滔;进入竹林,竹竿倾斜。“过”字和“入”字对应,用动态描写展现风的特性。

全诗写风,除诗名外,不见一个“风”字,却每一句都通过间接描写展现出风的作用,让人真切感受到风的力量。

作者小传

李峤(645年—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担任过宰相,经历过五朝。他继承了王勃、杨炯的风格,对唐代律诗和歌行体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语文小课堂

李峤幼年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相传,李峤小时候做梦,梦到一个神仙送给他两支笔。从那以后,他就进步神速,最后成了一代文坛领袖。后来,人们就用“双笔”来比喻一个人文采出众。李峤二十岁时就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后来又一路升官到了长安。

题扬州禅智寺

[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解析

唐朝有规定,官员请假超过一百天就要离职。诗人杜牧为了照顾生病的弟弟,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待了超过一百天,被停了职,于是便有了这首诗。

首联写雨后蝉噪,松桂叶落。在蝉的鸣叫声中,禅智寺更显幽静。树叶飘落,又增添了凄凉的氛围。颔联写青苔长满了寺院的台阶,暗示寺内人少,“白鸟迟留”衬托出寺内的冷清。颈联写黄昏树林里的雾气和楼边斜阳的余晖,“深”字勾勒出树木的茂密幽深,暗示了诗人心情的压抑。尾联写寺庙的西边是歌舞升平的扬州城。诗人想起曾经在扬州城寻欢作乐的情景,与现在的状况对比,用扬州的“乐”反衬现在的“哀”,用扬州的歌舞喧闹、市井繁华反衬禅智寺的寂寥和冷清,更突出诗人孤独凄凉和失落的心情。

全诗融情于景,选取“蝉”“青苔”“白鸟”“暮霭”“斜阳”等一系列意象,勾勒出色彩暗淡的画面,烘托消沉凄凉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黯然和无助。

小重山

[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a,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b,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释

a蛩(qiónɡ):蟋蟀。b旧山:曾经的山,既指词人的故乡,又指已经沦陷的山河。

解析

昨天夜里的蟋蟀不断地鸣叫,惊醒了我驰骋千里的梦,已经三更了。我起来自己一个人绕阶而行,人声悄然,帘外的月光柔和明亮。一辈子直到头发白了,都在为建功立业、名留青史而奔波。故乡的松竹长大了,回去的路却被挡住了。想要把心事寄托在瑶琴上,可是知音太少了,就算琴弦弹断了,又有谁听?

岳飞失去了兵权,而且即将被冤枉入狱。面对重重阻力,得不到君王的理解和支持的他感觉无力回天,心中充满郁闷和愤慨,以至于夜不能寐,写下了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沦陷故土的怀念和对国事的担忧。“千里梦”也就是恢复山河的故国梦。“人悄悄”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在寂静的夜里,词人更能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他感觉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助,内心悲愤。下阕写词人想收复失地却受到阻碍、无人理解自己的雄心壮志的苦闷。“弦断有谁听”化用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反衬词人没有知音,把弦弹断了也没人能懂,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佳 人

[唐]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a,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乱b,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c,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d,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e,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f。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g。

注释

a良家子:好人家的孩子。b丧乱:指安禄山起兵造反,攻破长安。c歇:衰退。d合昏:夜合花,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e卖珠:因为生活困苦而变卖珠宝。f动:往往。盈掬:一满把。g修:长。

解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一个举世无双的美人,她才貌双全,却遭遇战乱,兄弟被害,家境衰落,丈夫变心,孤苦无依,最后选择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通过变卖首饰来维持生活。她始终坚守节操,不去讨好别人。诗人通过叙述这个女子的凄惨遭遇,赞美了她安贫自守的高尚节操。“佳人”既指这个美貌的女子,也比喻有才德的人。这首诗也可以看作诗人对那些怀才不遇的高洁之士的赞颂。其中,“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念奴娇

[宋]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a,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b,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c?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d。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e,坐来声喷霜竹f。

注释

a霁雨:雨停。b桂影:月中桂树的影子。古人认为月亮上有月宫,月宫里有桂树。扶疏:形容桂影斑驳。c醽(línɡ)醁(lù):美酒的名字。d属(zhǔ):劝酒。e孙郎:指孙彦立。f霜竹:指笛子。

解析

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官时所写的。词人通过描写在一个月夜赏月、饮酒和听笛的过程,表达了自己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上阕描写雨停之后张园的景色。开头三句是远景,意境开阔,气象豪迈。后半部分写赏月。月过中秋而清辉依旧,“玉”字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明亮。最后一句引出后面的饮酒。下阕描写词人月下游园、饮酒和听曲。前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环境,为后面的记游埋下伏笔。倒满金荷杯,家在万里外,词人难得能在酒席前开怀畅饮,豪气十足。“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是说“夫子我一生走遍大江南北,最喜欢临风吹奏的笛子”,把词人的豪放旷达描写得畅快淋漓。最后,吹笛人的一个微笑写出了宾主的愉悦和自得。

作者小传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人。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诗的成就最高,与苏轼并称为“苏黄”。

语文小课堂

黄庭坚作诗以唐朝大诗人杜甫为榜样,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作为宋代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渔 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a。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b。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

a燃楚竹:指烧竹子煮水。b欸(ǎi)乃:驾驶小船时摇橹的声音。

解析

诗人用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一个在山水之间独来独往、逍遥自在、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他傍晚的时候就在西山的脚下休息,天刚亮就从湘江取水,燃烧竹子煮水。等到天完全亮了的时候却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只听到青山绿水之间的摇橹声。原来小船早就顺流而下,到了天边,只留下白云在岩石顶上互相追逐。在渔翁一连串自给自足的动作中,时间流逝,让人感觉到他生活的充实和自在。其中,“欸乃一声山水绿”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山水原本无声的“绿”说成是因为摇橹声而出现的,赋予色彩动态感。

作者小传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文章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寄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峭拔,意味隽永,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