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1 / 1)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解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种豆这一日常生活片断,描写了隐居之后躬耕田园的情景,表达了再苦再累也要坚持本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开篇写在南山下种豆子,野草茂盛,豆苗稀少,就像一个普通的农夫在闲谈一样,语气平淡,给人以亲切感,也为引出下文做了铺垫。野草多就得清理,所以第三句说要“理荒秽”。三四句中,诗人从早上干到晚上,身体应该很疲惫,他的描述却是很美的,充满了诗情画意,说明他的心情很好。后面四句写道路狭隘,草木长得高,露水沾湿了衣裳,但这并不要紧,只要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了。“但使愿无违”是比较含蓄的描写,也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用浅显的文字、平缓的语调,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同时表达了深刻的思想,独具特色。

作者小传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担任彭泽县令时,因为不愿对黑暗现实妥协,辞官归隐。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语文小课堂

田园诗是主要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一般以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和农民的劳作等为主要题材,表达自己不愿意投身官场、热爱自然、淡泊名利的情感,主要代表诗人有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a,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b,但余钟磬音c。

注释

a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愉悦。b万籁:自然界的所有声音。籁,一切能发出声音的孔穴都称为“籁”。c钟磬(qìng):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磬,古代的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可悬挂。

解析

清晨来到破山寺,初升的旭日照着高高的山林。竹林小径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就掩映在花木深处。山光秀丽,让鸟儿怡然自得;潭影清澈,让人心无杂念。一切声响都在此消失,只听到寺院的钟磬之音。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写清晨寺院的全景,突出寺院的清幽和宁静,意蕴深厚。后面六句是诗人一路前行的所见所闻,描写的环境越到后面越幽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美妙、充满禅意的世界。“悦”字写出了鸟鸣的欢快,“空”字写出了诗人心境的空灵。看上去是山光使飞鸟愉悦,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心情愉悦,因景生情,含蓄隽永。尾联从听觉来写山寺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

全诗笔法古朴,遣词清幽,意境空灵,集画面美、音乐美于一身,被认为是有唐以来山水诗的佳作。

作者小传

常建(708年—765年),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仕途并不如意,一生浪迹山水,以琴酒自娱,最后移家隐居鄂渚。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意境深远,盛唐文人对其诗评价甚高。

新婚别

[唐]杜甫

兔丝附蓬麻a,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b。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c,何以拜姑嫜d?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e。生女有所归f,鸡狗亦得将g。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h。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i。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j!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k,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l,与君永相望m。

注释

a兔丝:菟丝花,一种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的蔓生植物。b无乃:岂不是。c身:身份,指女子在婆家的名分和地位。d姑嫜:古代女子对婆婆、公公的称呼。e藏:避着外人。f归:古代女子出嫁。g将:跟随。h迫:煎熬。中肠:内心。i苍黄:仓皇,指麻烦、不方便。j事戎行:从军打仗。k不复施:不再穿。l错迕:差错,不如意。m永相望:永远期盼团聚,对丈夫永远不变心。

解析

这首诗是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别”中的一首,采用独白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对感情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写出了当时的百姓对战争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语言典雅质朴,读起来朗朗上口,顺畅自然。

语文小课堂

“三吏三别”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品,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这些作品以“安史之乱”为背景,深刻地描写了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的悲惨遭遇,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也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橡媪叹

[唐]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解析

这首诗描写了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诗人通过刻画一个靠橡子充饥的老妇人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统治者的贪得无厌。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老妇人深秋去捡橡子作为冬天的粮食的悲惨生活。第二层写山下丰收的场景,和老妇人的生活形成对比,引人产生疑惑。第三层叙述了老妇人生活贫苦的原因:赋税太重,官吏贪污,官府盘剥。第四层抒发诗人对统治者的谴责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四层各有侧重,层层递进,逐步将此诗的主题揭露出来,情感自然流露,真挚动人。

作者小传

皮日休(约834年—约883年),字袭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信奉道教,道号鹿门子,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并称“皮陆”。他的诗文多为关心民间疾苦之作。

杂诗十二首·其一

[晋]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解析

陶渊明写的《杂诗》共有十二首,这是第一首。写这组诗时的陶渊明已经五十岁了,开始慨叹人生无常,感喟生命短暂。

前四句写人生在世就像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像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命运的变化让每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己了。中间四句写人们应该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成见,聚在一起,把握现在。最后四句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因为快乐难得,后来常常被用来勉励年轻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却内涵丰富,发人深省。

语文小课堂

陶渊明身处的那个年代动乱不堪,社会黑暗,人民痛苦。他怀抱着救世的理想出来做官,可是,因为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他几次辞官归隐。四十一岁时,陶渊明再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俸禄是五斗米。这次,他还是不能认同黑暗腐败的官场,自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又辞了官,之后再也没有出来做过官了。

富平少侯a

[唐]李商隐

七国三边未到忧b,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c。当关不报侵晨客d,新得佳人字莫愁。

注释

a富平少侯:汉代的富平侯是张安世,这里指他的继承人张放。汉成帝刘骜骄奢享乐、荒废政事,他与张放有交情,称自己是“富平侯家人”。b七国:汉景帝时,分封的七个诸侯国发生叛变,这里指藩镇叛乱。三边:指汉代幽州、并州和凉州三个边疆,这里借指边疆不太平。c雕锼:雕刻。d当关:看门的人。

解析

在这首政治讽喻诗中,诗人借写汉代富平侯的故事,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的贵族纨绔子弟放浪形骸的行为,并讽刺了当时皇帝的荒**无道。

首联介绍了主人公富平侯的身世和地位,指出他是一个十三岁就继承了先祖爵位的无能之人。颔联写富平侯的骄奢**逸,他为了一时高兴,黄金弹子都能到处乱扔,却看重水井上用银做的辘轳架,鲜明的对比显示出贵族纨绔子弟的无知,充满讽刺意味。颈联描述了富平侯的住所内极其奢华的陈设。尾联写守门的人不搭理一早就来拜访的客人,因为富平侯在陪一个叫“莫愁”的美人,这表面上是说富平侯好色,实际上是说他不知道现在的生活暗藏着祸患。

作者小传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语文小课堂

讽喻诗是诗歌题材的一种,它是诗人对时局、世态和人生等进行批判性探索而创作的诗篇,有的是从正面做出批判,有的是从侧面进行讽刺。讽喻诗一般采用第一句的内容做题目,在末尾几句点出主题,语言直白,感情激烈,所写内容大多都有史料可考。李商隐创作了很多讽喻诗,除了《富平少侯》,还有《贾生》《龙池》等。

咏史诗·八公山

[唐]胡曾

苻坚举国出西秦,东晋危如累卵晨。谁料此山诸草木,尽能排难化为人。

解析

在这首咏史诗中,诗人登上了八公山,追忆往昔,缅怀历史,讲述了曾在这里发生的淝水之战。

首句写淝水之战的起因和背景。“举国”即全国。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八十多万大军讨伐东晋,再加上先锋军的二十五万人,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第二句陈述东晋的形势危急。当时的东晋朝廷由谢氏和桓氏分别手握大权,两大家族经常有矛盾冲突。即使谢安尽力说服了两家为顾全大局进行合作,东晋的军队也只有八万人。所以,“危如累卵”的形容很恰当。前两句合起来,形成对比,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第一句也为第二句做了铺垫。后两句话锋一转,描写了当时的战争场面,也暗示了战争的结果,其中包含了“草木皆兵”的典故。苻坚一开始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敌人放在眼里,后来,因为先锋部队战败,他才慌张起来。他见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又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影影绰绰,好像满山遍野的士兵,就吓得半死。在逃跑的时候,他听到风吹草木的声音,也以为是追兵来了。

作者小传

胡曾(约840年—?),号秋田,邵州邵阳(今湖南邵阳)人,唐代诗人,爱好游历,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暴政权臣闻名。他以七绝咏史诗著称,一共写有一百五十首咏史诗,每一首都以地名为题,描写当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语文小课堂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以历史为题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内容可分为述古、怀古、史论史评三类。现存最早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唐代的咏史诗大多借古讽今,借史抒情,风格悲凉沉郁;而宋代的咏史诗则加入了较多的议论,富有哲理,立意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