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荆子
药性:??苦、辛,温。归肺、大肠经。
功用主治:化湿祛痰,止咳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咳嗽气喘,胃痛,泄泻,痢疾,疝气痛,脚气肿胀,白带,白浊。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研末;或浸酒。
宜忌:
1.《本草经集注》:“得术、柏实、青葙疗头风。防风为之使。恶石膏。”
2《本草经疏》:“病非干外邪者一概不宜用。"
牡荆茎
异名:牡荆条(《安徽药材》)。
功用主治:祛风解表,解毒止痛。
主治感冒,喉痹,牙痛,脚气,疮肿,烧伤。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克。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
牡荆沥
药性:甘、凉,归心、肝经。
功用主治:除风热,化痰涎,通经络,行气血。
主治中风口噤,痰热惊痫,头晕目眩,喉痹,热痢,火眼。用法用量:
内服:沸水冲,30~60毫升。
外用:涂敷;或点眼。
牡荆叶
药性:辛、苦,平。
功用主治:祛风化湿,祛痰平喘,解毒。
主治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暑湿泻痢,脚气肿胀,风疹瘙痒,脚癣,乳痈肿痛,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克,鲜者可用至30~60克;或捣汁饮。
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牡荆根
药性:辛、微苦,温。
功用主治:祛风解表,除湿止痛。
主治感冒头痛,牙痛,疟疾,风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克。
有一位读者反馈说,在微信公众号上看了我写的牡荆的文章后,立马给有类风湿关节痛的姥姥买来牡荆根熏洗,她反馈很管用。有一天她淋雨了,关节沉痛胀。她也用牡荆根熏洗,睡了一觉,出了一身汗,疼痛立马减轻了。
关于牡荆,前文经络湿热中已经有相关论述,就不再多啰嗦了,它的叶子,是我们本地人用于治疗风、寒、湿三种邪气杂合而至的感冒的常用药,主要是用来煎水熏洗。
当我写到牡荆的时候,有其他省份的读者问我,这个是不是黄荆条?是不是驱蚊草?是不是可以烧成灰做灰水粽?
我现在可以回答,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
不过,牡荆和黄荆不是一种植物,但它们是亲戚,长得也很像。
牡荆是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牡荆,生于低山向阳的山坡路边或灌丛中。分布于华东及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
黄荆是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它们是同科同属但不同的植物,追溯起来,牡荆其实是黄荆的一个变种。但是在民间,两者常拿来混用,它们外观看起来非常相似,常在采摘完后混在一起使用,或熏洗或饮用,功效视为同一。
我们陆河人,将披针形叶子比较细长的,边缘无锯齿的,花束看起来比较小的黄荆,叫细样布惊;把叶子较宽的,边缘多粗锯齿的,花束看起来较大的牡荆,叫大样布惊。本地以大样布惊(牡荆)为多见,细样布惊(黄荆)为少见。大多时候用的是牡荆。
所谓布惊,是因为牡荆在客家话中的发音很似“布惊”,久而久之,叫成了布惊或布荆。
历代本草书籍,很少将二者明确区别开来用,所以,我们用起来,也是可以互为替代。
不过讲到药材道地的时候,确实会有点区别。生长在岭南的牡荆或黄荆,祛风除湿透热作用要更强一点,毕竟岭南这边湿热重。我见一位做盆栽的博主,将六个不同地区的牡荆叶子排成一列比较,从南到北,叶子的形态是从大到小的变化,北方的叶子明显要比南方小且细长。也只有做盆栽的人,才能在同一时间收集到不同品种的新鲜叶子做比较了。
我们陆河县本地居民将两种叶子都称为布荆叶,平素在擂茶中会放些布荆叶,是药膳原料之一。有些农村人家,采摘新鲜牡荆叶,如茶叶般炒制成牡荆茶,用以泡茶饮用,以防暑湿之气。或在湿气弥漫的回南天,外感寒湿、湿热之气后,有发热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者,可饮用牡荆茶;或有湿热泄下,等泻一两日腹中湿热排之将空之时,再泡牡荆茶饮用即可止泻,不留后患。
牡荆在粤东的客家潮汕民间被大量使用,但在医疗机构或药店中却很少见,要用时常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笔者在岭南见到痧证胸闷口苦或湿热下注导致腰酸下肢痿软时,只能让患者自行到一些青草药的摊铺购买使用,有用牡荆根泡脚治脚软或脚汗;有人用牡荆炒茶解酒;有人泡牡荆叶喝了后腰酸腿沉缓解,这些都不离古籍所载的功效。若非它有卓越的功效,是绝对得不到百姓的大量应用的。
广府人口中的布荆为叶子边缘无粗锯齿的黄荆,又叫五指柑,为“王老吉凉茶”的主要成分之一,而我们陆河人口中的布荆则以叶子边缘有粗锯齿的牡荆为主,混杂有少量的黄荆。
以下是黄荆各部分的功效,可与牡荆各部分功效相比较。不是植物学家,或具有一定植物学知识的人,很容易将它们混淆,但好在功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