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前文产后妇女的体质复杂性,我想再多说几句。
人的体表要感觉到温暖,必须是营卫之气充足,产后气血大亏,同时由于骨节要开,所以在开骨节的时候,毛孔其实也是松弛的,这就是卫气也虚了,卫气不能卫外,毛孔又是大开的,产后就会怕风怕冷,这是真冷。
同时由于岭南之地(或其他地区的女性若居处潮湿),湿热之气无处不在,产后的身体很容易被湿热乘虚而入,加上饮食不注意,过食肥甘厚味、酒及补品又易滋生湿热,也就是说,中焦之湿热也是真的湿热。
营卫从脾胃运化饮食水谷而来,现在脾胃中焦被湿热所伤所阻,饮食不能正常化为卫外之气以抗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中焦因湿热而影响营养吸收导致营卫不足而不能抗寒。
所以怕冷是真怕冷,湿热又是真湿热。
人的复杂体质暂时就这样形成了,所以最后才会有这样复杂又矛盾的症状,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
你看到她冷了,给她温阳,结果她吃了,就喉咙痛、入睡困难,甚至出鼻血、发烧;于是你给她清热利湿,一清热利湿,结果整个人又像掉进冰窟窿了。
所以,处方用药,必须要两者兼顾。
你不能光补,也不能光清。
就像你路上看到一个衣不遮体的乞丐,他冷是真冷,因为没有衣服;脏也是真脏,因为没条件洗澡;他穷也是真穷,没钱买衣服,更没钱去搓澡。
你就算给他买了一件新衣服,他也可能拿去换钱买吃的。
你就算给他去搓了个澡,两天就又脏了。
真正的扶贫,应该是教会他自力更生,教会他自己去创造价值,不至于返贫。
只有中焦湿热清了,机体才能自己产生气血,才是真的扶贫。
所以,中焦湿热要清,气血两亏要补,卫虚要固。
如果气血两亏,用当归补血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即黄芪和当归。
如果心气不足,心慌气短乏力又口干自汗,用生脉饮,即党参、麦冬、五味子。
如果气虚下陷,腹中有下坠感,可用提一下气的升麻、葛根。
如果气滞,胃纳不开,胃中胀气或嗳气,可以用行气的青皮和陈皮。
如果脾虚不知饥,可以用白术、炙甘草,再加神曲开胃。
如果中焦湿热,可以用二妙散,即苍术和黄柏。
如果下焦还有一点湿热,长湿疹,或白带发黄,再加泽泻。
那么畏寒不管了吗?
我告诉你,不是不管,畏寒是继发的,继发于气血不足,我把气血补上了,畏寒自然就消失了。
可是你中焦有湿热啊,湿热不清,没办法化生气血啊,所以中焦的湿热也要清。
到了如此复杂的地步,是必定要多管齐下的。
所以以上这些方面,组成了什么?
答案就是:清暑益气汤。以下是我常用的剂量:
黄芪1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升麻6克,葛根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神曲10克,炙甘草6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泽泻10克。
这个方子,我调理了大量有上述症状的人,尤其是在坐月子期间着了凉怕冷,又吃了湿热重的食物引起盗汗,同时又气血亏虚、疲劳自汗的患者,我常用此方加减。
以上十五味药,放药煲里泡上水,水保持没过药材表面,泡半小时,如果泡药期间,药材吸水导致水位下降,仍要再添水至没过药材表面,大火煮开,转小火再煮十分钟,关火,再焖半小时,就可以倒出来饮用。
隔三四小时后可以再煎一下,加水没过药材,大火煮开,转小火再煮一分钟,即可关火,倒出放温饮用。
尤其上方中的黄柏、青皮,口感较苦,我常再添甜叶菊6~10克,以矫正口感。
清暑益气汤中并无驱风寒之药,是以祛除中焦湿热并补益气血为主,让人体自身去恢复抗寒能力。
其实清暑益气汤所针对的祛除产妇寒气的药物成分并不是太重——她说冷,但你会发现她衣服穿得并不多,没汗的时候,她还敢站在风口下,只有出汗了,她才会说怕冷,所以少用了祛寒药,但确实有寒重(极畏寒)同时中焦湿热也极重的产妇,我还有一个经验方,从雷昌明前辈那学来的。
此方并无方名,常用药味及药量如下:
黄芪30克,桂枝10克(若风寒重,还可再加防风10克,细辛3克),生石膏15克,苍术15克(若热重口干,还可以再加白茅根30克),枳壳10克,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腰酸痛重着,还可以再加桑寄生30克)。
就是这么几味药,不用多,煎煮方法同上即可。
我写的上一本书《做自己的中医》中提及的麻桂各半汤合二仙汤也可以用。
但是在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的人月子期间受到的都是风寒湿或湿热,都适合用这个方子。
比如有气血大亏的患者,特别的虚弱无力,也受到经络湿热的侵扰,关节作痛的,用独活寄生汤或三痹汤效果就很好,独活寄生汤处方中的秦艽就可以祛经络中的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