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代谢的结尾环节(详见第一章),有通过呼吸从气道而走,有通过皮肤从汗液而走。
肺司呼吸,肺又主皮毛,如果津液代谢的结尾环节出现了问题,有一部分是要从肺来调。
外界湿热通过皮肤或气管侵袭人体后,即出现了湿热在肺。
一方面(主皮毛异常)皮肤毛孔出来的汗,不仅不顺畅,还会很黏。一方面(司呼吸异常)因湿热在肺,宣发肃降不了,出现了咳嗽。
先讲司呼吸异常,病位在肺,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这种咳嗽十分难治,它表现为久咳不愈,痰黄黏腻,或根本就看不到痰,但是你能感觉到痰黏在气管上,咳不出来,咳的时候有种破裂的声音。
这种湿热咳嗽,常与现在常见的肺支原体感染相关。有时伴有发热,即便热退后,咳嗽也难愈。
我以前讲过肺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病机是湿热。那时候是通过以药测证的方式认识到的。后来我复习了《病原生物学》,复习到支原体的致病机制内容的时候,我更加确信了之前的判断,那么,肺支原体感染的时候,会出现哪些产物和现象呢?
①黏附素,有些支原体(肺炎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具有特殊烧瓶状顶端结构,是一种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质,能黏附于宿主呼吸道或泌尿生殖道上皮细胞的黏蛋白受体上。(这是什么特点?就是黏腻,就是粘上了,你就甩不掉,符合中医的湿病机。)
②荚膜或微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是支原体重要的毒力因子。
③毒性代谢产物,支原体生长过程代谢的产物会对黏膜上皮细胞或红细胞产生损伤。
④有超抗原,是支原体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蛋白质,能在感染部位刺激炎症细胞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引起组织损伤。
②③④这三项,即相对应着的身体局部红肿热痛现象,就是中医里的热毒病机。
①②③④这四项合在一起的现象,对应了中医里的湿热,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来治,是没错的。
不管患者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还是生殖支原体感染,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湿热,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治疗就行,若有正虚,再合用扶正的药就可以了。
肺有湿热,自然影响津液代谢结尾环节的排泄,其连锁反应会引发六腑中津液代谢的更虚更实,令津液循环的中间三焦环节出现异常,若三焦气化受影响,自然就大大影响了营养的吸收,小孩容易出现内源性营养不良。
所以,一定要恢复肺的气化功能,要恢复肺的气化功能,就是一定要治好湿热咳嗽。
我们在各个版本的《中医内科学》中,看咳嗽篇的内容,里面对于外感咳嗽的分型,就分了三型:风寒咳嗽、风热犯肺与风燥伤肺。
湿热伤肺这个证型,在不同版本的《中医内科学》咳嗽篇中几乎是被遗漏的。但在临床中,湿热伤肺证型出现的概率又是极高的。但是教材中又没有讲,各大临床医家也很少提及湿热伤肺,有证无方,甚是苦恼。
直到2013年《新中医》上的一篇《伍炳彩教授辨治外感咳嗽经验介绍》的文章,这篇文章专门分出湿热犯肺这一型,我才关注并运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子——杏仁汤(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书文章涉及的药物和药方)。
杏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主要药物为:苦杏仁、黄芩、连翘、滑石、桑叶、茯苓、白豆蔻、梨皮。
在临床中,我遇到湿热在肺的咳嗽,或伴发热(常可高达39℃或以上),或不发热,有口黏口臭、胸闷、欲食不振,大便不爽利偏黏,小便也不顺畅且量少而黄,有些因为反复服用阿奇霉素后出现绕脐腹痛,大多舌质红苔黄腻有时表现为草莓舌、脉弦滑、皮肤潮汗温润而黏腻。
无论有无口苦表现。我常在原方上加柴胡、法半夏。
如果患者无明显口干,则可以把方子的梨皮去掉。如果患者口干明显,我则让患者到水果店买雪梨,洗净,每剂药削一只梨的皮进去和药同煮。
不管患者有无食积,我常加炒麦芽、炒山楂和炒神曲。
这样下来,我的常用组方即变成如下这些:
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半夏9克、桑叶10克、苦杏仁(打碎)10克、连翘10克、白豆蔻(打碎)10克、滑石(包煎)10克、茯苓10克、炒麦芽10克、炒山楂10克、炒神曲10克。
以上所有药物,放到药罐中,倒入适量的水,以水刚淹过药材表面即可,泡半小时,看看药材是否吸了水,如果吸了水,水位会下降,此时再添水至刚淹过药材表面即可。
开盖煮即可(沸腾时加盖,水容易溢出来),用大火将水煮开,看到冒泡了,赶紧转小火,再用筷子搅拌一会,保证所有药物都能在水面下滚一会儿,再滚??1??~??3??分钟,即可关火。里面的白豆蔻不可久煮,久煮就失去芳香化湿的作用了。
关完火后,马上把盖盖上,这样焖着就可以了。焖到水温刚好可以喝时,差不多是半小时后了,就可以把药倒出一碗来喝了,药罐里应该还剩一到两碗水,都倒在碗里备用,一般这种咳嗽,可以一天喝两三次药。
要是想再煎二道的水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再添一点水,一煮开即关火,再倒出来,放温即可饮用。
以上方子,患者要是觉得太苦,可以再加3克甜叶菊进去用以调味,整个汤药就不难入口了,哪怕是怕苦的小朋友也愿意喝。
不管患者是什么病原体引起的咳嗽,只要符合我们中医证型中的肺中湿热咳嗽,都可以参考上述的方子。
前几年,门诊非常多外感发热的孩子,我只要见到出现咳嗽、咳黄痰、舌红苔腻和发烧(未发烧)缠绵难退的症状,我都用这个方子。当然,我会了解患者发病之前饮食方面的情况,有没有过饱,有没有过食肥甘厚味,晚上有没有盗汗磨牙,是否有口臭,大便黏不黏,如果是患者存在这些状况,基本上可以判定为湿热咳嗽,那患者服用了这个方子,基本上24小时内咳嗽就平稳了,慢慢地烧也会退下来。
患者不咳嗽了,也退烧了,这时再以麦门冬汤合薏苡竹叶散善后就可以了。
薏苡竹叶散
薏苡竹叶散,用于辛凉解表,淡渗利湿。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薏苡仁15克,竹叶9克,滑石15克,白蔻仁4.5克,连翘9克,茯苓15克,白通草4.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15克,日三服。
我的经验是上药直接煎汤,方法如杏仁汤。
患者的湿热祛除之后,肺的气化功能恢复了,可以司呼吸了,三焦的功能也会跟着改善,津液的输布也就正常了,营养不良也就解决了。
其实以上湿热在肺,并不能完全地反映出津液代谢结尾环节的失常。
津液代谢结尾环节失常有代表性的症状,应该是汗出异常后,出现的水肿,这是津液代谢结尾环节的去路被堵之后出现的大问题——津液富集害化出现了水肿,当津液只进不出时,肯定会水肿。
有一年在老家,有位乡亲找到我,让我看一看他的体检报告。他就是有点尿蛋白,说是肾不好。
我看了看,他两小腿水肿,有时会痛,还觉得脚心热。他还说怕冷。他这问题有十几年了。你说他怕冷吧,他不喝热水,要喝凉水。
我问,你这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的?
他想了想说,有一年,下地挖番薯垄,本来是烈日当空的,突然飘来了乌云,还刮起了大风,由于啥也没有准备,被浇了个落汤鸡,本来气温是很高的,但是风太大,身上又是湿的,这一吹,就浑身打冷战,从此开始怕冷,也不怎么出汗了。
慢慢地,他的下肢就开始浮肿,去医院查,医生说是肾炎。
他吃了一些药,总也不好,但也不坏。
我按、摸了一下他的皮肤,有点干涩,小腿也确实浮肿,按下去凹陷不起。
我看了一下他的舌头,舌红,苔滑腻,脉是浮紧的,就是受凉后那种血管收缩的感觉,稍重按下去,又是滑中带数。这是表有寒,里有痰热。
为什么他表有寒呢?其实这是一种慢性应激反应,十几年前淋的一场暴雨,深深刻入了他的脑海里,他一直不能解除这种记忆,身体的反应,还是被雨淋了又被大风刮着的感觉,所以血管一直收缩,毛孔也收缩着,才会有浮紧的脉相。
为什么又里有痰热?应该是那天烈日当空下,他的毛孔大开,暑湿之气侵入肌腠,转入经络,关节作痛,经络较之于皮肤为里,所以湿热在里。
最后的结果,就是他这个汗一直出不顺畅。
好在他一直务农,身体素质可以,病邪一直僵持未深入,所以还有表证可解,表邪一解,浮肿即会消退。
他这个浮肿,即是津液代谢异常,就是因为汗出不透,在最后一个排泄环节堵住了,那么必然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更虚更实,出现了津液的害化,形成了水肿。
要想治疗他的病,必须让他正常出汗,要解表,解十几年前受的寒,把紧脉(1)松下来,津液的代谢才能恢复正常,同时还要清一清经络里面的湿热。
于是我给他开了一个方子:
生麻黄6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生石膏15克、苍术10克。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隔天他来找我,说喝了药后没有出大汗啊,就是晚上起了两次夜。
我问:你看看你腿还肿不肿?
他说:是啊,腿没那么胀了,好像脚心也不热了。对了,你这么一问,我早上起床的时候,下地一踩,没有了往常的那种疼痛了。
这个方子,是《金匮要略》里治疗皮水(2)的越婢加术汤,我没有按照书的原方原量用药,因为南方人的毛孔比较松,另外,我用的是苍术,没有用白术。苍术加生石膏,是我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湿热的一组药对(3)。
他三剂药喝完,十几年的浮肿与踝关节作痛一去不复返,汗出也正常,不再怕冷了。
这个案例还是为了说明,皮肤出汗也影响着身上的津液代谢,要是汗出不畅,人就会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