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2月的一天,法国著名喜剧作家莫里哀患了严重的肺病,又受了风寒,身体十分虚弱,但他还是不顾亲人和朋友的劝阻,以顽强的毅力克服身体上的巨大痛苦,参加自己的新作《无病呻吟》的演出,并出演男主角。莫里哀全神贯注地投入了角色的塑造,由于咳嗽,震破了喉管,他的生命结束在了舞台上。
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从十七八岁开始科研生涯,从此终生不离开试验室。他对气象、物理和化学三门学科都作出了很大贡献。1844年他在试验室去世前的几个小时,还像往常一样记录下了当天的气象数据。
三百多年前发明显微镜的荷兰著名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晚年更加拼命地工作,他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夜以继日地观察动、植物细胞,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他的研究成果公布后,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微观世界,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著名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40岁才开始学画,直到60岁前画虾还主要是靠摹古。62岁时,齐白石认为自己对虾的领会还不够深入,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写生练习,于是就在画案上放一水碗,常年养着几只虾。他反复观察虾的形状、动态。这个时期的工夫,依然还是侧重在追求外形,画出的虾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出虾的透明质感。65岁以后,齐白石画虾产生了一个飞跃,虾的头、胸、身躯都有了质感。这以后他开始专攻虾的某些部位,画虾不仅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70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到了80岁,齐白石老人笔下的虾简直是炉火纯青了。
著名诗人、女作家柯岩说:“在创作上,我永远不满足于一种形式,总想多尝试一些样式。我觉得,多掌握一种形式,就像一个战士多了一种武器……”
她原名冯恺,“柯岩”是笔名。关于这个笔名,柯岩解释道:“我们中国的古代人把绿绿的小树称之为柯;岩呢,当然是大大的坚硬的石头。岩石上是很难长出树来的,因此,凡是能在岩石上成活的树,它的根须必须透过岩石的缝隙寻找泥土,把根深深地扎入大地,它的生命力必须加倍地顽强……我取它做我的笔名,因为我知道写作是一件很难的事,决心终生扎根大地,终生奋力地攀登,从而使我的作品能像岩石上的小树那样富有生命力。”
在心脏病和肾病的折磨中,她的身体垮了,却仍然那样乐观。“未来,多么美好呵!为了它,我要努力做人,努力作文!”她说:“只要我拿起我的笔,我努力、我追求,我的愿望只是让我的作品像岩石上的小树一样,能给我们的人民贡献一分氧气,能给我们的生活投下一片绿阴……”
柯岩以坚实的创作实践,圆了自己起步时的文学梦,在当代文学史上赢得了地位,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在儿童文学(诗歌和戏剧)、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及影视等领域里,她的辛勤劳动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因此,人们称她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全能式的作家。
上面列举的几个中外名人,都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