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集团官网于2014年7月发出公告,称根据中国证监会7月1日公告,万达商业地产A股上市因未更新申报材料已终止审核。万达商业地产宣布,在筹备A股上市的这几年中,社会各界给予了万达相当多的关注,对此万达表示感谢,还表示以后将更努力地致力于其他产业的上市。
历经4年多筹备上市,最后换来一纸终止审核公告,万达商业地产上市之旅未必是数量众多的等候上市的公司中最悲惨的,但这对王健林而言显然是个不小的挫折。
2010年以来,万达一直在谋求上市机会。
最先启动的拟上市平台是万达商业地产,为了筹划上市,万达商业地产做了一轮股权私募,引入建银国际等战略投资者。不过从2011年以来,政府推出了针对房地产领域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压缩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贷,在资本上同样对房地产行业采取围堵,鲜有开发商能成功上市。
万达院线是王健林第二个努力推进的上市平台,不过由于和大股东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交易,同时其盈利可持续性也存在疑问,证监会在2014年7月宣布中止审查。
万达旗下两个上市平台都出师不利,最终折戟沉沙,王健林对此自然十分失望。不过这也反过来说明,王健林并没有特别强大的政治资源,那些传闻中的“政商”资源似乎并没能起到多少作用。
出于对电影的热爱,王健林在进军文化产业时,将目光瞄准了中国的电影事业,加之其多年的从商经历,他在经营电影产业时拥有很多与其他“电影人”不一样的经营策略,故此他能在电影行业里取得不俗的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在万达电影院线于国内初具规模之际,王健林还在不断加快他进军电影产业的脚步——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建设青岛东方影都。这一切,都让人们看到了王健林进军电影产业的气魄,而就在万达收购美国AMC公司的协议签订前后,有一个消息一经从万达传出就震惊了世人——万达电影院线正在筹划和申请上市。
熟悉股市的人都晓得,在坊间有这样一句话:“好的公司不上市。”这种说法自然有些片面,也反映出了早些年人们在思想上的保守,而从根本上来讲,一个企业寻求上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募集资金来谋求更大的发展,使企业能够借众多“股东”的蛋来孵化小鸡。因此,很多人都将公司的上市之旅戏称为“圈钱之道”。不过,王健林却并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公司上市固然难逃“圈钱”的嫌疑,但是万达电影院线的上市,确实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发展。
从王健林进军电影产业的短短8年来看,他之所以能够“凭空”树立起万达电影院线这一全新的品牌大旗,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把其发展成为亚洲排名第一的电影院线,还收购了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又向好莱坞发起了挑战,关键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去运营。
尽管万达电影院线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万达在商业地产开发上的成功,但那仅仅是在万达电影院线有所行动的初期,万达电影院线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实现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它的“大梦”,就绝不能仅仅按照传统的思维理念来经营——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同时还要让自己的脚步跟得上那些全球性企业。
王健林认为,无论是万达电影院线,还是万达酒店,甚至是整个万达集团,如果想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性的一流企业,首先就要与世界500强企业接轨,让企业国际化,所以这才有了万达电影院线的上市之旅。
在很多人看来,股市的融资功能强,一旦公司上市,公司及股东都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以致公司的上市之旅被这些人看作是制造亿万富翁的财富之旅。但王健林却觉得,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因为并不是每一家公司上市之后都能使自身的财富得到快速增长。
一家公司上市后,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因股票的大涨而带来财富,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股民或投资机构对这家上市公司的信任。这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有良好的信誉,有较高的持续盈利的能力,未来有较为宽广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这些才是投资者真正关心的,也是致使投资者竞相购买其股票的最主要原因。而投资股票与做生意,从某种角度看是有相通之处的,企业决定进入某一行业,或是生产某种产品,与投资者投资某一股票的目的是一致的,并不是看重这种产品或股票的短期“利润”,针对的是未来的长期利益。
王健林进军电影产业,实际上同样是看中了中国电影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他才不惜花费众多人力、物力,全力向电影市场进军,并力争打造出一个东方的“好莱坞”。而他也深知,公司上市后会得到的好处——公司将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司,这不仅会提升公司的知名度,还能为公司的品牌树立打下基础。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目的,王健林才筹划万达电影院线上市的。但是,很多人却对王健林此举心存不解——万达旗下有众多子公司,为什么却单单提出将万达电影院线上市呢?
当初,万达向证监会提出的上市申请中,包括万达电影院线和万达商业地产,但是从万达旗下的这两家子公司申请的进程来看,万达商业地产只是在其中做了一个“陪客”——申请呈送上去后,迟迟没有进展,而万达电影院线却不断传出新的消息。由此,外界才恍然间明白,王健林的目的是先推万达电影院线上市。
的确,力推万达电影院线登陆深圳中小板市场,是王健林的最终目的。可是万达并不缺钱,这就意味着王健林力推万达电影院线是为了扩大其影响,而对于王健林的好莱坞梦想而言,其能否实现,自然就与万达电影院线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可以说,这也是他在进军电影产业时首选电影院线的原因。
王健林借助自身商业地产的优势,很快在全国铺起了数量庞大的万达影院。在谈到未来发展时,他表示,万达影院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重点锁定二三线城市。不仅是万达影院,万达的商业地产也遵循着这样一种发展战略。
针对地产而言,二三线城市的确有其明显的发展潜力,影院也是如此。此外,从占领市场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如此——饱和的城市很难有大的发展,二三线城市才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如果只结合王健林的这一发展策略,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在提早布局抢占终端市场。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其实不只是王健林,很多企业家都会想到这一点。但关键还在于电影院线并非人们意识中的一个个连锁影院,而是电影放映行业的一种垄断性体制。在这个体制中,当然是哪个电影院线拥有的影院数量多,哪个电影院线的影响才会大。
这里面还存在着一个很多人都不太熟知的问题,即当一个电影院线拥有了足够多的影院和一定市场份额之后,它便拥有了足够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实际上就是一种垄断力量——拥有了这些后,电影院线公司就可以独自垄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甚至是某一电影制片公司的独家电影播放权。比如,好莱坞的某一家公司制作出一部新片之后,这家公司如果与东方影都签订了合作的合约,就意味着这部新片在中国的播放权会完全归属万达电影院线,而如果想在中国看这一部好莱坞新片,就必须去万达影城。
王健林深谙其道,所以万达电影院线一经成立,他便开始了极速的扩张。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万达电影院线强大起来,在国内实现“有人看电影的地方就有万达影城”的宏大远景。如此,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或是电影制片公司的影片,想要进入中国,必定要与万达电影院线合作,毕竟当时当景,只有万达电影院线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票房。而一旦万达电影院线与这些电影公司或是国家签订了协议,其产出的影片在中国的播放权就会具有排他性——只有万达电影院线才拥有电影的播放权。
虽然在外人看来,王健林进军电影产业的脚步有些匆忙,如收购AMC、兴建东方影都、推动万达电影院线上市,可在王健林看来,这脚步非但不快,还有些慢了。当初,在收购AMC时,万达与其交涉了整整两年才达成协议;万达电影院线准备上市时,自万达向证监会提交申请那天算起,两年时间转瞬即逝,可还未能获准。
自信的王健林相信,万达电影院线的上市是迟早的事情,但他却丝毫不敢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因为他知道,要想早日实现自己的好莱坞梦想,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必须时刻打起精神,毫不放松。
万达商业地产和万达院线的上市过程遭遇了一些挫折,不过无论是基于资金压力还是业务发展需要,这些业务板块分拆上市都将是王健林不可避免的选择。可以预见,王健林将会重新启动上市过程。而随着资本市场管制松动,上市报批制有可能转为备案制,这对万达这些业务板块而言,或许是一种“意外惊喜”。
正是应了“好事多磨”那话,2014年12月23日,万达商业地产迎来期待已久的时刻,顺利在港交所上市,成为香港三年以来最大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可谓风光无限。在敲钟前,王健林发表致辞,称主业在港上市是万达商业地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他由衷地感谢中国内地政府及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界投资者对万达商业价值的认可。他同时透露了万达商业地产上市后,将定位于中国生活消费综合性平台提供商。
2015年1月13日,万达院线也不甘示弱,对外发布公告,称拟发行6000万股,发行价21.35元/股,募资金12.81亿,成功在内地A股上市,完成了王健林的夙愿。接下来,万达将继续分拆上市,将万达旗下各子公司纷纷打造成上市公司,共同助力万达集团今后的发展。
一场财富争夺战已然拉开序幕,与提前上市的阿里巴巴相比,万达慢了一小步,但是激烈的竞争显然才刚刚进入白热化,让人拭目以待。